新生儿窒息处理的临床分析
2014-08-15王杏华
王杏华
(弥渡县人民医院 云南 弥渡 675600)
凡新生儿娩也l min仅有心跳而仍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则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上统称为新生儿室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产科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特点,对218例新生儿的临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说明本文中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必要性,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笔者处理的218例新生儿窒息均是由村、乡级卫生院转到我院急诊入院后随即分娩的,其中会阴侧切负压占87.3%.剖宫产占7.2%,会阴侧切占5.5%。
1.2 处理方法21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均按下述方法给予治疗:①立即清理呼吸道,用一次性吸痰管反复抽吸胎儿吸入的产道内黏液、羊水、血液及胎粪等;②立即给子脐静脉推注5%碳酸氢钠3ml、10%葡萄糖酸钙3ml、地塞米松2-5mg;③在给以上处理后而视情况给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如吸氧、保暖,在产后3d内常规青霉素钠盐15万U肌肉注射,每日2次,预防新生儿吸人性肺炎;维生素K1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防止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囟门饱满或张力大者,酌量给20%甘露醇静脉点滴;嘱产妇早开奶,勤母乳喂养,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及脱水热。
以上临床处理中的第2条治疗方法,对降低生儿死亡率起到积极防治作用。
2 讨论
2.1 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当胎儿从宫内转为宫外生活时,几乎都伴有动脉血P02下降、PC02增高和酸中毒。但多数新生儿通过体外呼吸运动的启动,即在肺通气功能良好情况下,经过充分气体交换逐渐得到了纠正。新生儿在缺氧性酸中毒情况下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组织血流量及气体交换受到极大限制;在动脉血氧下降时,通过动脉导管的血流量增加,发生右心血液流向左心,大部分静脉血注入主动脉直接进入体循环。这样,动静脉血混合更加重缺氧及酸中毒,机体反射性增慢呼吸动作以方便代偿,但由于气体交换受阻,耗氧量增加,二氧化碳产生增多。由于动脉血管的收缩,使外周血液灌注下降,导致一些器官损害。
2.2 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经脐静脉摊注处理的必要性、科学性
2.2.1 新生儿窒息多伴有混合性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可提高动脉pH,可改善肺血流灌注,增加血红蛋白携氧量,并可促使正常呼吸开始,减轻脑组织损伤。但经脐静脉推注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使新生儿脑脊液pH改变过快而导致呼吸抑制。
2.2.2 由于人体心肌的兴奋是通过电——机械偶联引起心肌收缩。肌肉活动是受神经控制(神经冲动—终板定位—动作定位—电机械偶联过程—肌肉收缩)。经脐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3ml,使新生儿血液中血钙浓度上升,通过上述原理,使心肌收缩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加快;另外钙离子能触发肌纤维蛋白复合体的形成,引起肌丝滑行,完成肌肉收缩,新生儿血钙浓度上升,使肌肉收缩加快,改善了新生儿肌肉张力和新生儿微循环。
2.2.3 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具有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使机体在不良的内环境中能够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具有抗炎、抗休克、抗毒素作用,可增加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重要的是目前被广泛用于促进新生儿肺成熟领域。另外治疗量的地塞米松改善血液动力学和保护溶酶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有利的,它能够作用于细胞内部,参与糖原分解生成丙糖和枸橼酸;促进细胞枸橼酸循环和磷酸化作用,形成恢复更多的ATP,使血内的乳酸、氨基酸、磷酸盐显著下降,能诱导和改善酶的有氧代谢,减轻酸中毒。
2.3 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窒息,均可导致新生儿肺部潜在感染。缺氧导致血管脆性和渗透性不同程度增加。新生儿易致出血症,常规给抗生素防止吸入性肺炎,维生素K1防止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
经笔者处理的21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无1例经死亡,实为对新生儿窒息有效易行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