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是社科普及工作的命脉

2014-08-15漆仲明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科普及马克思主义

漆仲明

(1.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六安237012;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当前社科普及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使命,用社科知识自上而下地武装群众、以实践探索自下而上地丰富理论,乃至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进取精神,都需要社科普及担当前沿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年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留下了“十里送红军”的动人场景,今天社科普及走群众路线才能以契合力、吸引力和支持力而获得生命力。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是党的政治特色和组织优势,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工作方法。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党90多年风雨历程的生命线[1]。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决定了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决定了党必须“一切依靠群众”;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这决定了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决定了党要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同时,党的群众路线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与唯物主义认识路线高度一致。因此,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准确把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才能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同时,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深远。

(二)群众路线的价值已为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所充分证实

群众路线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和生命根基。毛泽东早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明确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2](P562)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党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甚至陷入危局。通过认真回顾历史:从共产党成立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到北上抗日的陕北延安,从写诗作画般的三大战役到新中国刚刚成立就三大改造,从改革开放的新诗篇到全面小康的新局面和中国梦的新宣言;相反也深刻反思:大革命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等教训,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混乱。透过这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无不反复说明党的事业兴于坚持群众路线、衰于背离群众路线。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两个百年”目标、一个共同梦想,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和共同梦想的神圣使命。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要领导人民完成如此重大的神圣使命,关键在于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能不能有力动员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1]。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更要与时俱进地贯彻好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这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改变。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全党上下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是因为“四风”违背党性和党的宗旨,任其发展就会形成一道无形的壁垒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血脉和力量。为此,党扎扎实实地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和大扫除,既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直面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共产党人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民务实、执政清廉,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就能够以优良的作风和实干的成效,向历史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1]。可见,群众路线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生命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之源。

二、社科普及工作的特质决定了它的命脉在于走群众路线

社科普及的特质在于:理论贯通顶天,实践育人立地,而二者的出发点、结合点和落脚点都要靠群众路线来维系基准。

(一)社科普及工作的特质

正如科普作家元老、原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首任所长章道义指出:“科普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包括科学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等,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科普及本质上就是实现社科知识及其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发展先进生产力;社科普及的使命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社科普及的宗旨是普及社科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繁荣社科事业;社科普及既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因而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今天,大社会需要大社科,大社会和大社科需要大科普,社科普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群众社科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就必须走群众路线而发挥出独特功能,在社科知识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之间构筑桥梁纽带,最终把大社科的新成果变成全社会的精神食粮,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因此,没有群众路线来维系基准,社科普及就会在源头失去根基、过程中失去方向和结果中失去活力。

(二)社科普及工作的现状与深刻问题

我国社科普及工作,在反封建、反迷信和反盲从的斗争中不断成长,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时至今日,透过科学昌明时代为什么还会有“王林其人”及其那么多粉丝、“小悦悦事件”是何等麻木不仁等追问,可见社科普及还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大转型和社科大发展的要求,没有完成13亿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急需。社科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本质、使命、规律与要求。概览今天的科普工作,可谓喜忧参半,相比之下社科普及更显逊色。这里面既有学科属性上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差异、自然科技革命的经济诱惑力、产品“广而告之”的巨大宣传力等客观原因;还有认识偏见上诸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硬实力不落后就不会被挨打”等狂言,以及政策差异等主观原因;更有信息化的不对称性、市场化的不成熟、多元化的裂变和全球化中夹杂的边缘化等叠加影响与联合阻抗;还有社科普及具有后起性、主观性、隐渐性及合成性的特点,造成了人文社科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相比逊色、亟待改观的局面。

社科普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杂多:厘清人文社科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学科性质和传播规律上的异同,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加强农、学、商等重难点群体的普及,立法滞后、保障体系不全而导致“半边缘化”,社科普及产品供给与公众需求全面增长相脱节,民间化、社会化、组织化、常态化和基层内生化程度低,普及工作专业化与学术研究的结合有待深入,力求通俗化中避免庸俗化的办法不多,纠正基层应景式地说教方式和克服群众对待理论宣传的消极心理有难度,应对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建设工作任务重,转型期抵制世俗文化负面影响以防被消解的难度大,如此等等。但是,社科界必须直面和反思:“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没有很好地换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认同”这一严肃问题。问题之多不置可否,但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刻问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反复检验过的传家宝,掌握和运用它来研究和解决社科普及的实际问题,就要求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讲求马克思主义方法,才能遵循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来推陈出新,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而“文以载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觉悟。社科普及面对当代社会文化思潮变迁中出现的理性权威弱化之文化无根隐忧、精英文化失落之文化泛审美化隐忧、两极对立模式消解之风尚无标准隐忧、英雄主义隐退之道德无至善隐忧,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深度破解、以理服人地开辟前沿阵地。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摆在社科普及战线的根本性课题,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社科普及的根节点和重难点工作,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提升社科普及的整体成效。因为,如果说无知在信息社会比什么都可怕,那么信仰缺失与觉悟偏颇则更可怕,其实,社科普及的深层使命正在于此。

(三)群众路线是社科普及工作的生命之源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是党系统运用到全部活动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引领党带领人民群众做好各项工作、保障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命线,是党的宗旨和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是一套完整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社科普及,既是实现社科知识及其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又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更是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途径,还是走群众路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社科普及的生命。因为,社科普及的内在矛盾在于“作品”与群众的有效对接;社科普及的原则立场在于以人为本;社科普及的独特功能在于贯通理论与群众互动的途径;社科普及的历史使命在于塑造新人和丰富理论;社科普及的终极价值在于软实力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如此等等,不走群众路线就会寸步难行。社科普及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心怀民族未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才能以群众路线走在时代前列。

三、社科普及走群众路线才能繁荣发展

透过社科普及的矛盾规律认识、原则立场确立、历史使命担当、独特功能发挥和文化环境营造及其共同点和结合点,都可见群众路线直接决定着社科普及工作的成效。

(一)社科普及把握内在矛盾规律才能取信于民

繁荣发展社科普及内含诸多矛盾的破解: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入浅出地服务群众又推动理论创新;在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求真务实;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转换中借鉴外来文明又凸显中国人文;在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衔接中固本又开新;在先进性与通俗性的张力中联系群众又引领方向;在本土性与开放性的调适中应对全球化又打造中国特色;在阶级性与人类性的比对中站稳立场又根植人文;在普适性与时代性的贯通中明确主导价值又尊重个性。社科普及只有化解这些矛盾,辨识社会现象的真伪,抓住困境成因和工作重点,才能以把握内在规律来做群众生活的知心人,进而对症下药地说服人,因势利导地教育人,潜移默化地启发人,责无旁贷地引导人。

(二)社科普及站稳立场才能服务人民大众

一是以人为本地注重人文关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需要是开展工作的基准,实现科学理论与群众多样化需求相对接,而群众是个在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心理等方面有差异的群体,区别对待主体需求,深入生活才能指导生活,因势利导地帮助群众自我教育提高。二是确立人民大众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坚持和追求真理的立场,当前社科普及就要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是相信群众生活中有样本。马克思早就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3](P113)可见,人民群众中有生活创新,这是理论发展的真正源泉。四要强化服务社会。社科普及在于帮助群众提高对真善美的辨识能力,塑造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实现邪不压正。五是注重换位思考。社科普及靠通俗易懂的作品语言和行为示范化人,感触问题、解开疙瘩、打破瓶颈、拓展思路,让群众享受运用科学理念的成长和意义,激发起群众逐步领会精神、日常践行理论的热情,把领会和践行作为一种人生常态内化在自己的自觉人生之中。

(三)社科普及肩负起文化责任才能正确引导群众

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为的程序、为人的取向”[4],因而文化必须而且可以建设,即做到“文化自觉”。社科普及有别于自然科学普及:一要在深化精神本质上求学理,二要在合乎中华民族利益中求价值,三要在讲求中国人文特色中求亲和力。社会科学讲自由,但社科普及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观。因此,社科普及不能偏执于情绪宣泄而理想主义,而应该服务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理想,承载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试想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赢得了那么多人,有效地宣传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把那些青年人引向信仰马克思主义、引向革命之路[5]。而今,恶搞经典、戏说名人和各取所需地解构倒是热火朝天,以致有识之士发出“宫廷斗戏何时休”的呼唤;更有甚者拿“三俗作品”对社会公众“偷偷地说教”;“网络虚拟流行化、文字语言粗俗化和社会价值理想平面化、平庸化的趋势”[6],让生活的真实、劳动的创造和道德的意义被遮蔽,社会文明和价值理想被流俗沉沦。相反,有教育意义的普及作品在偌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所占的权重有限,这一反差难道不值得深思?!

(四)社科普及深入群众生活才能发挥独特功能

真正的生活在基层,社科普及只有立足群众生活实际,直面真问题、聚焦热难点,而不是避重就轻、无的放矢,更不能因为社会生活的个案而以偏概全地断言国人全已伤风败俗、不可救药;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而不是“言必称希腊”,更不是纸上谈兵;丰富载体、广泛传播,而不是南腔北调地各行其是,以擦边球来抵制或代替社科普及工作;创造性地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出新作品、树立样本、找新途径,而不是要么高谈阔论、要么老调重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2](P287-288)。社科普及 做 到 顶 天 立 地,就 要 吃 透 经典原著的精髓以达“顶天”,就要着力于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以求“立地”,所以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才能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才能让科学理论由抽象空洞变为鲜活生动,才能开掘社科普及的潜在功能。社科普及只有择科学理论的高度立,就群众生活的平地坐,才能向服务社会的宽处行。

(五)社科普及占领文化阵地才能对人民群众负责

社会转型期,科学理论及健康作品不能占领前沿阵地,反科学和伪科学东西就会兴风作浪,误导群众。正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主阵地。”[7]。为此打破“主流建设十年功,不如世俗消解十分钟”的怪圈,社科普及“内容要在反映科学技术最新进展的同时,强化科普的社会责任意识”[8],重在唤醒公众的情感、理性和精神,重在依靠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家庭、单位和社会环境,利用好信息网络平台。结成社科研究与普及的专题攻关,克服“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完美英雄主义的隐退”[9](P184-188)等社会思潮变迁的不利影响,排除金钱至上所致的文化隐忧,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决心创新工作,为民族振兴而塑造新人。

科普是大科学时代的“小问题”,社科普及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课题,因为它承担着提高群众素养又发展理论的双重职责,所以不能死水一潭地临时应景,更不能背离群众路线来纸上谈兵。当前社科普及解决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深刻问题,以群众路线为根本遵循,坚信“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2](P862),贯彻“三贴近”而遵循社科普及规律;打造科普精品、创新载体形式而克服说教,疏导群众对待理论宣传的消极心理,丰富理论又风尚先进,实现作品创新与社会效益双赢;探索走民间化、社会化和组织化相结合的道路,开掘人民群众中丰富的生活样本,通过提炼创新来吸引人,群众路线就会越走越宽广,社科普及就会不断壮大社会力量。

[1]赵周贤,刘光明.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N].人民日报,2013-06-14(0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郭湛.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J].新华文摘,2005(19):32-35.

[5]漆仲明.论如何在社科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9-11.

[6]万俊人,尚伟.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文化建设问题[J].新华文摘,2013(7):34-39.

[7]孙伟平.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N].光明日报,2012-08-17(11).

[8]李志明.科普的社会责任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J].科普研究,2013(1):13-18.

[9]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社科普及马克思主义
社科成果展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人文社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