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从历史中国看当下中国道路选择的应然性
2014-08-15王常冉
唐 莉,王常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当下我国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道路在当代的集中体现”[2],它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开创、发展起来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这条道路来之不易”[3],因为它不仅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60多年持续探索中得来的,也是对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170多年抵御侵略自强不息历程的总结,更是在5000多年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探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说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而选择的道路,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而且具有深刻的时代应然性,因此,只有置于历史视域中考察中国道路选择的内在逻辑与理论逻辑,才能全面认识、深刻把握中国道路。
1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探索发展道路的理性抉择
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内涵,近代社会转型中各阶级展开的各种救亡图存的政治探索最终归结到中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道路探索的发端,它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创造了条件,也明确了中国道路的选择方向。
1.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资源
中国道路中的中国特色即涵盖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我国发展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中国道路选择时的重要文化资源。五千年文明史赋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时间、空间、社会阶层、经济形态等不同层面均可予以深刻解读。在中国道路的选择与实践中,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出关键性作用。近代内忧外患之时,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将国人凝聚起来、致力于救亡图存;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也影响着中国道路的走向。
1.2 近代中国各种探索历程的反思是中国道路的归因
1.2.1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先进分子的探索 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自然灾害频生,民不聊生却得不到清朝廷的有力救助。当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阶级借助拜上帝教的名义、掀起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起义时,其“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宣传口号吸引众多贫苦农民加入了起义军,这场农民起义运动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达14年。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小农阶级视野狭窄造成诸弊端等问题,这个农民政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被中外反动势力摧毁。同时期,一些汉族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少数满族权贵逐渐形成世界视野,面对外来侵略扩张时开始反省、寻找出路,如恭亲王奕䜣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兴办“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全力建设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惨痛的史实昭示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1.2.2 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为拯救国家,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维新运动与革命运动的诉求。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吸取洋务运动未能变革政治制度、导致失败的教训,呼吁效仿日俄、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图存”。纵观世界近代史上各国建立立宪政体的过程,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条件成熟后政治制度上发生的突破。作为后发型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大清国显然缺乏立宪政体所需的相关条件,埋下变法运动无法深入的伏笔。刚过百日,在清政府保守势力的镇压下变法宣告失败。
为推翻这个“对内不能促进生产发展,对外不能防御侵略”的清政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探索推翻清政府、建立新国家的道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展,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发表,清朝终结。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以及社会环境制约、理论上有漏洞、实践中有误区,导致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都未能走向成功。这说明在中国走闭关自守的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1.2.3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道路选择的发端 选择中国道路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工人阶级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给在黑暗中艰难探索的中国仁人志士送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一条新的救国之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中国道路选择的艰辛历程。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概括、归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引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国情而开创,承载了新时期实现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正如毛泽东所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4]
2 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坚定了中国道路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现代化道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这段探索过程奠定了中国道路的基础。
2.1 中国道路选择的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毛主席明确地指出:“照抄是很危险的,……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就会导向失败。”[5]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实践,不能照抄和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2.2 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缺乏社会发展规律意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执政意识中的革命色彩过于强烈,出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不断革命”论、造成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了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造成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忽视了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没有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造成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等。后来邓小平总结指出:“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6]。这也说明,不充分认识和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主观愿望出发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对于这20多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评价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一化三改造”过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经历了学习、模仿苏联社会主义,到突破和扬弃苏联模式的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它“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正如薄一波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始于毛,成于邓”[7]。
3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检验了中国道路选择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判断了我国的国情和当下的世情,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做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道路,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将中国道路进一步推进、发展与拓展。历史胜于雄辩,中国道路被后来实践证明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发展之路。
3.1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体现中国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道路。包括: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④全面科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和政策,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途径;⑤提出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⑥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8]。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提高到了新水平。
3.2 中国道路的“奋力推进”,凸显中国道路探索的与时俱进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党的建设根本问题,提出用“三个代表”建设党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道路“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突破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障碍中,开创了全面改革的新局面。①确立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②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④在党的建设上,进行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大局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9]。做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3 中国道路的“坚持发展”,说明中国道路实践内需创新性
在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围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带领全国人民在“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道路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坚定中国道路过程中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1]。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3.4 中国道路的“深化拓展”,揭示中国道路具有历史发展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用全面深化中国社会改革来拓展实践中国道路,并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改革的性质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坚持走中国道路。这既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也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道路的要求;它“揭示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实际路径,宣示了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治理国家的关键选择”[9]。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道路最为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道路走得怎么样,事实最有说服力。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总结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带领中国人民历经90多年艰苦探索而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8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94335.8209亿美元(人民币5688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近7000美元(人民币42557元),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信息社会跃升,显示出中国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已有历史证实了选择中国道路是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要求的选择,是一条中国在当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辛鸣.中国道路的时代必然性[J].求是,2013(20):14 -16.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6/26/content_2434706.htm,2013 -06 -2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7]薄一波.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J].党的文献,1995(1):3-7.
[8]袁银传.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45-149.
[9]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