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08-15毛斌斌刘汉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毛斌斌,俞 浩,刘汉珍

(安徽科技学院 食品药品学院,安徽 凤阳 233030)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为主,内容上注重《植物学》知识学习,弱化了《药用植物学》实习与后继中药学专业课程内容的联系,即《药用植物学》与《植物学》教学内容同质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养成,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药用植物学》“药味”太淡,导致与后继专业课程的实际联系降低,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尝试从教学思维、实习组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1 转变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直接影响实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内容与效果。传统实习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为核心进行安排,通过教师单方面灌输大量知识来带动教学,学生借助实习提供的环境条件再进行知识消化。同理论教学相比,野外实习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教师也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更灵活。但从教学思维上说,以教师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学生思维中“灌输—学习—消化—再灌输”的结构没有根本变化。所以教学效果同实习的人力物力投入往往存在差距。造成实习结束后,仅教师教授的内容被部分记忆,学生很难摆脱教师,形成自学的思维和方法,难于形成发现、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提升实习效果必需要改变教学思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检索、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培养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发现问题,继而再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并打牢基础知识,通过发现与探索带动知识积累及构建自身的知识系统。学习目的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在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思维和方法。

2 改变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采用不分组教学,很难摆脱单纯学习知识的思维惯性,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采集、制作标本、检索和鉴定植物的能力,且实习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实习环境开放复杂,人员众多,牵涉到安全、住行等多方面管理的问题。因此,将学生分为6~7人可以独立采集作业的小组,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组长,组长向带队教师负责。

分组实习的优点有:一是打破由教师指定的做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体力、性别、工作协调性等因素。二是对组内人员的分工进行细化,实行分工负责制,组内分工一旦确定,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野外分工职责一般有采集、摄像、记录、包装背负等具体工作组成,学生在组内根据自身兴趣特点自行安排,由组长协调。分组后形成“实习分组责任表”,记录各自工作过程。各组再由不同实习教师分别负责。从管理看,这样的组织安排,人员宜分宜合,方便调度;从教学看,强调个人在团体中的工作位置,最大限度使整体教学安排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人。

3 改革实习内容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可分为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两部分。

3.1 室内教学内容的改革

室内教学主要由实习知识讲座、分组讨论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为主。

知识讲座。在野外实习前一周安排系列实习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安排。如关于药用植物采集与制作的“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关于实习地点特色药用植物介绍的“岳西鹞落坪常见及特色药用植物简介”;关于药用植物鉴定与保存的“植物标本的初步鉴定及保存使用方法”;关于活体药用植物移栽的“活体药用植物采集及异地移栽流程及方法”;关于野外观测设备使用的“M241轨迹记录仪与Googleearth联用技术在药用植物实习中的使用探讨”等。

实习讨论。实习期间每天夜晚和遇到阴雨天气,由指导教师牵头,安排分组讨论。每个工作小组分别就采集的实物标本与图像资料,阐述当日的采集及发现,并提出问题和看法,由指导教师组织讨论并解答,要求每组安排记录人员,并形成讨论纪要。此外,安排学生到学校药用植物标本馆,在教师指导下熟悉腊叶标本的制作和鉴定过程,为野外实习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室外教学内容改革

室外教学主要分为校内采集观察和校外采集观察两部分。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校内实习,教师围绕讲座内容结合学校周边丘陵与药用植物园等环境穿插安排,由相关教师牵头,带领学生学习花、果实的解剖,检索表的使用,植物志的查阅及药用部位的解剖观察等内容;利用学校周边的丘陵环境,让学生自行安排野外采集工作,预演野外工作流程及组内成员的分工配合,训练各小组的独立采集与组内协调配合能力。

校外实习由教师带队,通过不同调查路线了解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分布状况。为了改变以往走到哪讲到哪的做法,要求各组分别采集,然后集中讲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野外教学受场地环境限制较大,学生“跟的紧,听的多,跟的松,听的少”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要求各组分别采集,再由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地,集中讲解,每天采集回到营地,再就各组提出的突出问题逐一讲解。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对没有问题的组别不予讲解。讲解内容宽紧由教师根据讲课现场情况作调整:宽可仅到科或属一级的分类单元,属及种一级的分类要求各组分别自行查阅,再于晚间讨论统一给出解答;紧则针对常用中药直接介绍到种,并安排生态、形态和药用功效细致的讲解。通过采集-讲解-答疑这样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相比较督促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教学实际来看,这样组织安排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了学生野外掉队情况的发生。

4 注重教学过程

4.1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影响外出实习部分的教学效果。在先前《药用植物学》理论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由实习教师编写系列实习配套材料是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过渡很好的做法。如介绍实习期间常见药用植物的“安徽科技学院校园常见药用植物名录”、“校园周边丘陵常见药用植物名录”、“岳西鹞落坪地区夏季常见药用植物名录”;介绍采集分类方法的“岳西鹞落坪地区野外采集鉴定指导手册”;介绍野外记录内容的“野外植物采集原始记录内容及方法”等。

此外在实习前应向学生推介实习参考书,如“中药学专业鹞落坪实习参考书目”,并在实习教学的讨论环节中介绍这些书籍的内容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自行参考选用。针对实习期间使用较多的工具书如:《安徽植物志》(五卷本)、《大别山植物志》、《安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高等植物》则按照分组数量印刷,在实习期间借予学生使用。

4.2 重视实习中的引导工作

在实习中,引入讨论教学是改变以往由教师灌输知识而学习的关键[1]。鼓励学生梳理并讲述每天不同的采集经历,讲述实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再由专业教师加以引导,不但调动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思考和提升。由于野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竹筒倒豆子”的教学方法,仅讲述常用及特色药用植物,而对于大量植物分类群仅讲到科或属,属及以下分类单元需要学生自行检索,对于提不出或提问质量较逊色的小组,教师或鼓励提出问题或少予点评,促进整个小组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加大投入[2]。实际上,在讨论教学环境下,组间及个人处于相互竞争、比较的学习气氛中,再加之实习最后的个人考核压力,从多方面均能有效推动学生投入实习,提高学习热情。在实习结束前,负责教师集中讲解采集到的标本种类并做整体的实习总结报告。

4.3 引入新技术和方法

标本压制速干技术的使用。新技术和方法的引入改善或配合了实习改革的力度。传统标本制作中,干燥过程占用了较多时间。所以引入并使用了热风干燥机及瓦楞纸板的快速干燥方法,并加以改进。快速干燥方法的使用,不但增加了标本制作的效率及成功率,也节约了宝贵的实习时间。

GPS轨迹及图像结合技术的引入。随着数码照相技术及便携式卫星定位技术的普及,绘制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图成为可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使用个人数码设备,并在每个组内专门安排摄像人员记录影像标本凭证,通过影像记录完善了腊叶标本凭证难以承载的部分信息。此外通过携带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在集中讨论环节将分散在各组的新发现和新体会扩大到实习整体中,是实习讨论过程更形象生动。

4.4 发现并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改革后的《药用植物学》实习最突出的问题是原本2周的教学时间紧张,尤其是野外实习阶段,白天外出采集,晚间集中讨论,对师生的体力和精力要求较高。其次是分组实习虽然有利于教学安排,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分组活动也造成了重复采集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组采集路线基本相同,所以尤其在实习前半段,各组重复采集过多,因此,教师需要在实习前期多作集体宣讲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分组的组织形式对专业教师教学投入要求增多。教师需要每天收集突出问题,再配合携带的投影设备,利用野外晚间不能出行的时间集体交流,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改革考核方式

5.1 目标考核与实习过程相结合

传统的实习考核仅依据实习后学生识别腊叶标本与新鲜植物的数量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作为考核目标,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背诵知识而不能投入应用的局面。因此,围绕《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将传统的目标考核与实习过程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识别并独立完成采集、腊叶标本制作及初步分类鉴定工作。改革后的实习强调了实习的过程参与:教师部分讲授,引导学生部分自学和讨论学习,学生始终处在小组与整体教学竞争、比较的学习环境下,加上目标考核压力,能最大程度调动参与实习的教师与学生积极投入。

5.2 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

实习考核分为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两部分。评分组成为:个人实习成绩=所在小组考核成绩(35%)+个人考核成绩(65%)。小组考核内容包括:实习结束后上交本组采集的全部标本及已经完成鉴定并装订完整的标本不少于10号(每号至少3份),并附带其分种检索表。标本选材、制作、鉴定及编制检索表均由各小组在实习周期内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小组考核的评分依据按照内容选择、完成数量、规范程度、检索表编写四部分由教师进行评分[3]。小组考核成绩占个人实习成绩的35%。个人考核内容包括:野外植物识别、个人实习日志及实习总结。野外植物识别占个人成绩的50%,文字材料占50%。

6 结语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将理论结合实际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打好植物学基础,了解药用植物特殊的生态适应及分类特征,并掌握独立的识别和鉴定手段,让学生最终从课堂走向自然是课程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改革重视了实践教学中个人与小组,小组与整体的协作关系,也改变了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格局,形成教与学,学与用的双重结合。

[1]王德群,彭代银,彭华胜,等.药用植物学教学践行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12.

[2]王德群,谈献和.药用植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2-243.

[3]姚振生,葛菲,赖学文.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考核[J].药学教育,1999,15(1):47-48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高职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药用植物学》绪论教学的设计及体会
留学生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多种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