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本科专业职业认知教育的开展思路与建议

2014-08-15蒋笑梅李贵春

物流技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校友职业生涯专业课

蒋笑梅,李贵春

(天津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1 引言

职业认知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所形成的对某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帕森斯的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索匹配以及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等职业生涯规划经典理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将个人主客观条件与职业岗位相对照,选择出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职业发展计划的过程。职业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经验表明,高校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最核心场所,在大学生职业认知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和深入的职业认知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理性的就业观念,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毕业阶段的求职教育环节,职业认知教育环节的工作还相当薄弱。职业认知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和讲座。课程方面,以全校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任课教师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教学内容以介绍一般性的职业概念与分类、职业选择理论等为主,深入性和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讲座方面,主要集中在入学专业教育讲座和求学期间的校外职场人士讲座上,但讲座整体数量偏少,内容随意性大,系统性不强。

具体到物流专业,由于物流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发展历史较短,且物流行业发展不够成熟等,学生很难获得针对本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对物流领域职业的特点、知识与技能要求等不清楚,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理性就业观。毕业求职时又往往因物流入门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而不安心工作,纷纷跳槽,对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物流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十分必要。

2 美国物流本科专业职业认知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源地,物流本科专业也最早在美国设立。美国高校物流本科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发展相对成熟,有很多经验可供我国高校借鉴。

2.1 高度重视职业认知教育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美国,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适应力决定着学校能否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以及能否得到更多的校友和企业的赞助和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各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受帕森斯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索匹配以及霍兰德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匹配等理论的影响,职业认知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美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2.2 由专门机构负责开展职业认知教育

美国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服务常设机构,称为“职业生涯服务中心”、“职业管理办公室”等,由这些机构负责组织与开展包括职业认知教育在内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在这些机构中,通常会设立为学生系统介绍各种职业和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的职业办公室、为学生提供职业实习服务的实习办公室以及查询专业与职业信息的资料室与机房,学生可通过这些渠道获得职业认知教育。

不同学校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设置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本科教育领先的大学中,密歇根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田纳西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均设在学校层面,学校为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学生提供服务。俄亥俄州立大学在学校层面和物流专业所在的Fisher商学院层面均设有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物流专业学生可以同时得到学校职业生涯服务中心以及商学院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服务。宾州州立大学除了学校层面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外,还在供应链管理专业所在的Smeal商学院和供应链与信息系统系(Supply Chain & Information Systems,SC&IS)分别设立了职业生涯服务办公室,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可同时获得上述三个层面机构的服务。与设置在学校层面的机构不同,设置在各学院系层面的机构可为学生提供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的职业认知指导。如宾州州立大学供应链与信息系统系为本系学生建立了供应链领域全职工作数据库供其查阅,并提供本系近年毕业学生的薪水、就业地点分布以及主要就职的公司等情况。

2.3 教育形式多样化

美国高校物流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形式十分丰富。如提供各种职业信息资料供学生自行查阅学习,开设专门的职业探索类课程,提供面对面或在线的职业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与介绍实习经验等。

很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纸质或网络职业信息资源,信息广泛来源于本校、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学生可通过自行查阅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了解该职业的就业方向、与该职业所匹配的劳动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职业薪酬、就业前景等。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制作了专门的网页和PPT 文件,为学生介绍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未来职业方向、招聘公司以及毕业生起薪情况等。另外,该校商学院网站上还提供《职业指南》下载以及雇主的介绍资料。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州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均在其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网站中提供了“what can I do in this major”公司的链接,学生可通过该链接查看其中的物流、供应链专业相关的就业领域、职业技能要求等信息。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等在其职业生涯中心网站上还提供美国劳工统计局《职业前景手册》(Occupational Outlook Handbook)的链接以及劳工部资助的O*Net Online、Career One Stop 等职业信息网站的链接,学生可在这些网络资源中查阅到物流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如何成为物流从业者、薪酬、职业展望等信息。

课程方面,很多学校在学校或学院层面开设了专门的职业探索类选修或必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收集职业信息,分析职业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确定符合自身条件的专业与职业,制定职业规划策略等。如田纳西大学开设了两门职业探索课程。一是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名为“专业与职业探索”(Exploring Majors and Careers:CE 205)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了解田纳西大学的各种专业和不同学院,学习寻找实习与兼职工作的基本策略等。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开设了名为“文理生职业生涯策略(Career Strategies for the Arts & Sciences:CE404)”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帮助文理学院学生分析所在专业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获得工作需采取的行动与工具。马里兰大学商学院也开设了类似的“职业生涯策略(Career Strategies:BMGT 367)”课程,为包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生在内的该校商科学生提供职业认知与选择策略的学习。

职业咨询服务方面,学生可获得来自不同群体的面对面或网络职业咨询服务。例如,学校各层级职业生涯机构都设有专职人员,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或邮件职业认知咨询服务。学校还鼓励学生访谈亲戚、所在系的教师、校友或雇主,了解职业认知方面的信息。一些学校还组织职业咨询会,邀请校友或雇主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或在线的职业信息与职业选择咨询服务。

实习方面,美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关于职业的直接认知。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服务中心积极发展与雇主和校友的长期联系,鼓励雇主、校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兼职机会,在网站上介绍开展职业实习的各种途径和往届同学的成功实习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多种与职业尝试有关的活动。

2.4 教育人员多元化

美国高校参与职业认知教育的人员具有多元化特点。除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专职人员外,还包括讲授职业探索课程的专职教师、各院系的专业课教师、聘请的校外专家、雇主、校友、学生组织等。

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专职人员全面参与职业认知教育。他们的工作通常包括搜集职业介绍信息与实习信息,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分析各种职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组织职业咨询会与研讨会等。

授课教师在职业认知教育中主要是参与职业探索课程的设计与讲授。另外,一些专业课教师也被邀请参加职业咨询。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聘请各院系的系主任为继续深造的同学提供咨询,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接受学生访谈,为学生提供职业认知与职业选择咨询。

另外,美国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机构都非常重视雇主和本校校友的参与。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雇主和校友的密切联系,邀请他们及时向大学反馈市场对应用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与学生一起分享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信息,为在校生提供各种实习和培训的机会等。

此外,一些学校还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如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学生组织给在校生讲解如何寻找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相关事宜的咨询等。

3 我国物流本科专业开展职业认知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3.1 强化物流专业所在院系的职业认知教育职能

从美国高校的经验可以发现,与我国高校职业认知教育主要由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不同,美国很多高校注重院系层面职业生涯服务办公室的构建,并由他们承担了大量的针对本院系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任务。其原因在于,院系层面的机构更了解本学院或本系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本院主要雇主或校友的联系更密切,在实施本院系专业职业认知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物流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专业,缺乏高水平的政府及社会性组织物流职业信息提供渠道,学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资源积累少的情况下,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很难成为组织和开展物流专业职业认知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建议我国高校强化物流专业所在院系的职业认知教育职能,将院系层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办公室作为组织和开展物流专业职业认知教育的主体。由他们负责组织物流职业及岗位介绍方面资料的搜集,组织有关教师开设更贴近物流专业需要的职业探索课程,召集针对物流专业的职业认知讲座与座谈会,建立用人单位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联系等。

3.2 鼓励物流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职业认知教育

从美国经验可以看出,美国专业课教师虽然参与职业认知教育,但主要通过参加学生访谈、为学生深造提供专业咨询等渠道参与,参与程度不深。究其原因,可能与美国专业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高以及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长、社会性职业信息资源丰富、校友与雇主参与度高等有关。因此,专业课教师无需过多参与职业认知服务。

与美国相比,目前我国这些条件基本都不具备,这就使得有必要鼓励物流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职业认知教育。物流专业课教师由于掌握比较丰富的专业职业资讯,对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比较熟悉,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接触较多,同时对本专业毕业学生情况也比较了解,因此在物流专业职业认知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而且也能够为物流专业职业认知教育做出独特贡献。

专业课教师可多方面参与职业认知教育。例如入学阶段,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重点介绍本校物流专业的就业现状、物流专业的就业前景、物流职业的基本特点(职业成长的特点、职业分布的特点等)、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物流专业的整体就业状况与职业要求。二年级,考虑到物流专业就业方向复杂而广泛的特点,可考虑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开设一门专门介绍物流岗位设置与技能要求方面的课程,以真实企业案例方式,系统介绍不同行业物流部门的设置情况、典型的物流岗位有哪些、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与技能要求是什么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和直观了解不同类型物流岗位的职责与能力要求,为细化职业选择打下基础。三年级,鉴于大多数学校会在三年级集中开设专业课,各专业课教师可继续在本人承担的课程中向学生讲解职业的内容。另外,三年级后很多学生开始实习,专业课教师可利用自身与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关系,获取实习岗位机会并推荐给学生,并提供实习岗位的咨询辅导等。

3.3 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专业毕业生信息数据库

我国国内很多高校物流专业创建于2004 年后,截止目前已经有一定量的毕业生,且部分毕业生应该已经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以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经验,下大力气构建从事物流工作的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初期数据库资料的来源需由院系职业生涯机构自行搜集,数据库初步建立后,每年要求应届毕业生自行提交个人就业情况。为保证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应对往届毕业生进行按期回访,或将数据库向全体物流专业毕业生开放,鼓励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职业信息。

该数据库建成后应对物流专业在校生开放,让在校生在查阅毕业校友的去向和职业成长经历的过程中接受职业认知教育,另外也要鼓励在校生通过数据库提供的联系方式与毕业校友主动联系,向校友咨询职业岗位、职业选择与成长等方面的知识。

3.4 切实加强实习环节工作

实习在学生职业认知教育以及实现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物流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实习在物流专业职业认知教育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我国高校应积极学习美国高校经验,高度重视实习环节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密切联系工商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等,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二是鼓励毕业校友为学校提供实习信息或实习机会。三是充分发挥物流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他们广泛搜集实习信息,与毕业校友联系征集实习信息等。

4 结语

物流专业自身的特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认知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我国高校职业认知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高校在物流本科专业职业认知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国高校一方面要借鉴其经验,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我国现实的高校职业认知教育思路。本文就我国高校如何开展物流本科专业的职业认知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建议,同时由于这些思路与建议的落实涉及到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所以还需要政府与学校层面予以大力支持。

[1]陈晓欢.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以田纳西科技大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江丽.美国大学生生涯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沈蓓绯.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9,(5):75-76.

[4]谭建伟,孙丽璐.专业课程教师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45-49.

猜你喜欢

校友职业生涯专业课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校友风采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试析职业生涯不安全感对职业生涯转换决策的影响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