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习作我做主
2014-08-15蒋瑛
蒋 瑛
蒋瑛,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最高要求,同样也是给了学生自我展示语文功底的最广阔最真实的舞台。可是学生怕写作文,因为没什么可写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老师怕上作文课,因为学生无话可说,因为学生很难指导。
那么,如何教好学生写好作文,这绝非一两节作文课之功,而需要功夫在课外。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真功
1、寻找素材。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材”,教会孩子拥有一双善于“挖掘”的眼睛。
比如我的孩子大部分家都在农村,那么大自然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素材库。可以让孩子诉说“捉虫捕鱼”的快乐,也可以领着孩子走进“田野乡间”,描绘丰收的情景,体会丰收的喜悦,有了这样的体验,巧妇还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吗?恐怕这下锅的米是多多又多了。
在第七册的习作中,有一篇是要求学生给小伙伴写信,介绍自己的家乡,主要抓住家乡的景色和习俗来写。在作文课时,我把走廊变成作文的课堂,让孩子在走廊里看阳山,说阳山,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观察得有序,谁看得仔细。这下可热闹了,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连我都没发现的几个小黑点都被他们“侦察”到了——原来是“登山赏秋”之人,一圈圈不同颜色的树木,被他们说成“秋姑娘在慢慢给阳山换衣服”。
经过这样一个观察、采访的过程,再给远方的小伙伴的信中,他们用了最优美的语言,把阳山写得多姿多彩;用最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阳山上,那三个“不起眼”的脚印。让我在意外之余,更加深刻感受到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2、积累语言。怎样能加强语言的积累呢?可以让学生每人从家里挑选了一本她们觉得最好的书,带到学校来,放在教室的“阅读箱”里面。平时,只有有空,就可以跟“图书管理员”借书。下课后,整个教室都“沉浸”在书海中。还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专门放一块“阅读板”,鼓励学生把阅读过程中,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贴上去。更加鼓励这些孩子尝试着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每天还要布置半个小时的阅读“任务”。此外,也要推荐他们去读读故事书籍,里面的比喻新奇、语言幽默;教师可推荐给一些语言优美的文章,让他们随着书去游览祖国大地……
这样,学生会养成爱看书,爱摘抄,爱点评,爱交流,整个一系列的过程是环环相扣,有积累,有模仿,有运用。
二、“海阔天空任驰骋,天高任鸟飞”:点拨是关键
“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篇闪光的作文。”如果,老师能放开自己的思维,顺着孩子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那么“一千篇闪光的作文”就不再是难题了。
1、呵护童心,多就少改激发真情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反映到作文中,就是所谓的“童言无忌”,有时语言虽显稚嫩,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灵性,如“如果说童年是棵大树,那么童年的故事就是树上的片片叶子,今天我就为你翻开一片叶子,为你讲讲我童年的趣事。”“他找遍了全身,差点没把自己倒过来抖一抖”等等,这样富有韵味和灵性的句子,恐怕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也未必写出来。如果不好好呵护,怎么会出现更多的“小精灵”呢?
如,在我新教的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特别的小精灵”,是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说到上课经常发呆;作业是班里“错别字第一高手”。然而一年下来,我发现他的作文很有自己的特点,每次批改他的作文时,我都会发现他的作文中会有许多闪光的东西。他很细心,善于观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文中;他很渊博,精彩的语句文中经常出现(当然会夹杂着许多错别字,但我都会耐心地帮他改正过来)。每次批改作文时,我都会把文中的精彩语句和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语句用笔圈出,在旁边写上点评,尽量多鼓励他。几次下来,发现他发呆最少的就是作文课,眼睛里多了一份自信和期待。只有我知道,他是为何而变,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作文起步时,我呵护了他那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2、开放课堂,激发灵感展个性
有人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灵感。”但感情不是无缘之水,只有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学生才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感勃发。作文课上,我有过这样的尝试:事先准备几组声音,课上放给学生听,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思考、想象或者联想,编一个故事。结果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那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象,绝对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什么成就了学生的这份精彩,是什么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我想恐怕是源于他们的灵感吧,更重要的是教师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呼吸自然顺畅了许多,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对于学生来说,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用他们的手,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最大程度,给了孩子一个展示语言文字功底的舞台。而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指导孩子用他们的手,写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作文,再简单不过,也再复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