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 预习先行

2014-08-15王爱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2期
关键词:教给生字习惯

王爱萍

王爱萍,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这种学习方式将自主放在了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

首先,要由浅入深,教给预习方法。

古人曾指出:“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一渔,可享一生。”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我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朗读包括读课后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内容,要保证读熟,并且不读破句子。这一点要做到,因为接下来的学习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

2.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可以有效地让人集中注意力。这个批注涵盖的内容较多,学生可以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自己觉得精彩的词句段落可以画上着重号,把它背下来;中心句、过渡句等可以画上波浪线,表明这里很重要;有些章节自己读了后会有感而发,不妨也试着写几句。

3.查阅。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难免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可以查阅字典、词典。遇到时代背景、典故等不了解的,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查阅和课文相关联的内容,拓展课文的外延,进一步打开阅读思路。

4.存疑。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完课文后能产生疑问,说明思考了,这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对于课文中自己读起来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打上问号,以便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这一步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质疑问难”这一活动奠定基础,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其次,要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刚开始时我们可以将预习放在课内进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给予正确的指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步将预习置于课外。

我指导学生预习,大致分以下几步进行: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这些生字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先去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再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去识记生字。如识记“休”字,一个学生说“人累了,靠在树上休息”;识记“掰”字,学生还将手掌心从合拢到分开进行演示;识记“看”字,一个学生做了一只手放在眼睛上看的动作……孩子们年龄虽小,我们却不能低估了他们的智慧,有时候他们独特的记字方式,会让我们自愧不如呢!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接下来该通读全文了。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读个三五遍甚至六七遍,课文的大意也基本了解了。这时孩子们可以用上老师教给的批注方法,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画画,那些符号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3.深入探究,质疑问难

学生在书上批注完毕,这时候可以参照书后的习题或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思考,这篇文章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者直接把问题写下来。大纲明确指出:经过预习,中年级学生要能“提出问题”,高年级学生要能“提出疑难问题”。提问的范畴可以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可以是跟文章主题相关的,可以是关于时代背景,可以是关于写作特色的……学生学会了提问,也就意味着他们逐渐养成了动脑思考的习惯。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综合有价值的、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去重点解决。因为学生已提前感知了课文内容,所以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当有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或见解独到时,老师再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由,展示其思维过程,使其认识更加条理化。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课文的重难点就在学生的讨论、辩解中解决了。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慢慢学会了自主学习,如能做到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老师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任,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主学习的起点。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切实重视对预习的指导,学生就会在长期的先学后教的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猜你喜欢

教给生字习惯
读儿歌识生字
上课好习惯
这些年,母亲和孩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诸子百家教给你幸福的四个秘诀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那些李宇春教给我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