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三个阶段——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角度切入
2014-08-15张洪萍
张洪萍,吴 雯
( 宜春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中国梦是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提出来的,既指出了开创未来的宏伟愿景和前进方向,又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主题和历史真谛。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几代人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必须紧扣这一主题,结合教材的篇章布局,讲清中国人在不同历史阶段追求中国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有利于提高该门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进高校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本人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起梦阶段的追梦
纲要全书的布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四个部分,即: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上篇主要叙述的是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半封建地国家。中国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且还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开始惊醒起来,缘起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并不断寻找和探索出路。农民不安的被鼓动起来,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希望打造一个理想天国;地主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坐立不安,掀起洋务运动,寻求自强求富,期盼中兴自保;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是着急,担心亡国灭种,推行维新变法,主张改弦更张,发展资本主义;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进行了辛亥革命。
起梦阶段的追梦,具体表现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个阶级,纷纷走向历史的前台,以自己的利益为起点,寻求中国的出路,追逐中国梦。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充分显示了农民阶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力量和作用。然而,农民阶级并不是新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们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具有难以避免的弱点。例如:拜上帝会的宗教迷信思想、严格的等级世袭制、享乐主义和宗派主义等。正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在清朝封建统治者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归于失败。地主阶级兴办洋务,主要还是选择了远离制度的器物技术层面。他们办洋务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的先进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地主阶级的守旧落后,催生出来的肯定是逆历史而动的怪胎,因为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相容的,这也决定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方式上,出现过两种主张和两条道路。一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的清朝政府来变法自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走一条改良的道路。维新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官员,仅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即无实力,又无群众基础,封建保守势力一打压,便无回天之力了。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了改良道路失败的教训,走一条革命的道路,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中国的现状没有改变,国家仍然沉沦在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的深渊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改变。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由于现有的阶级都存在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能正确地判断中国的国情,不能真正找到一条拯救中国出路,导致追梦的失败。历史给出的结论是,既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没有能力根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没有能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那么历史的发展必然会造就和产生出新的阶级及其政治代表来担当时代的主角。
二、析梦阶段的追梦
纲要的中篇包括四个部分,即: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中篇主要叙述的是1919 年至1949 年时期的中国历史。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更为迫切;二是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走不通,中国人民必须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中国要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在实际的斗争中,首先是中国的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然后是广大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由此也选择了社会主义。
析梦阶段的追梦,具体表现为新生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结合中国国情,科学分析中国梦,找到了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奋力追梦。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超越了原有器物和制度的思维定势,把眼光放在文化上,开展了新文化启蒙运动。在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又把注意力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开展传播活动。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帝反封建伟大旗帜,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初次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的力量,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目标。为了坚持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在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共产党人没有放弃信念,继续为追求中国梦寻找新的出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以民族的大义为重,摒弃前嫌,与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国内的三种主要的阶级力量,围绕自己提出的三种不同建国方案的博弈逐渐白热化。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的大资产阶级主张继续实行他们的独裁统治,维持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进步势力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多大的力量,加上当时环境也不许可,夹在国共之间的中间路线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战后时期的中国历史基本内容是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斗争。为了减少国家的灾难和民族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前进。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事后,蒋介石仍按既定的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方针,撕毁了和平协定,发动了内战。为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积极应战,别无出路。通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中国的出路,不惧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历史的结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必须要首先站起来,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必须扫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必须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三、园梦阶段的追梦
纲要的下篇也是四部分组成,即: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下篇主要叙述的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在这期间,党领导中国人民主要是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二;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P2)
园梦阶段的追梦,具体表现为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入了园中国梦的追梦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新中国的国体确立为人民民主专政,其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并组成中共与民主党派的“联合政府”,国家结构形式采取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进一步团结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成功的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追求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制度基础。我们也毫不隐讳,在后来的建设和探索中,走了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挫折。但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理论成果和成就,这些也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实行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制定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追求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顶住压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这一伟大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勾勒出了追求中国梦的具体行进路线。尤其要强调的是,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内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的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追求中国梦打造好一支先锋队及其骨干队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创新型国家等方面,进行实践、理论、制度的创新,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路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首次亮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旗帜,号召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探索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也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路。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回顾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道路关乎前途与命运。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 人民日报,2012-11-30,(1).
[2]本书编写组.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