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古诗文教学的影响
2014-08-15○严倩
○严 倩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554300)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语文教学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种界定争论得很激烈,然而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既影响了语言,其本身又积淀在语言当中。文化和语言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它蕴涵着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着特定的背景和情感。
语文学科由于它的特殊性,涵盖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因素,所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是它本身固有的重要的特点。
在语文学科中,中国的古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古诗文教学一直偏向于字、词、句的教授,教学重点是单纯“寻章摘句”式的语言、内容、形式理解。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视为古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实词、虚词、特殊语法现象、翻译再加一点文史知识就是全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烦不胜烦,最终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古文阅读机器。如何教好古诗文,使学生接受并喜爱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老师们关注。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随着认识的加深,前人在发掘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方面的参考文献比较多。
新课改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30%,同时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列出了20篇文言文和50首古诗词。这一改变明确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古诗文的阅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早在1997年钱梦龙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文章《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就已提到“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2006年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增加适当的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纲要指出,学校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见,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诗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很多一线语文老师对古诗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并且获得了颇丰的成果。王鹏伟2000年在《教学沙龙》发表的文章《文言文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一文认为“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必须包括古典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古代风土人情。语文教育要使作为未来公民的广大中学生吸收民族文化,陶冶民族情感,培养民族精神,就必须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待文言文教学”。
陈绪义2001年发表在《黄石教育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文言文教学与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人生价值资源是我们培养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宝贵财富。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来说,文化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这一文化资源而又不流于空洞说教,真正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心理素质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刘晓明2006年发表在《教育导刊》上的文章《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蕴涵的意义世界。以上论文都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做了一些分析,但这些论文没有将问题更仔细地说明,也没有涉及到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以下的论文则更深刻阐明了传统文化和文言文教学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陈莉2006年的学位论文《论高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阐述:“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要发掘出文章的传统文化知识,明确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把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点面结合,使学生由读到悟,真正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还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学中去”。浙江师范大学李玉华200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寻找切入点,以整体生态为方法论视野,进行实践探究。还制作了一个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案例:《从至善美德——孝道出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亲情忠情孝情》;最后展现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的初步效果”。
这些论文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对《高中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解读,发掘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建构,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如在课堂中开展专题学习。但他们的论文大部分是由理论构成的,具体的实践环节较少,而且方案实施之后有无效果也没有太多的关注。尤其没有关注到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反应。并且他们的研究内容多而广泛,没有更深入地观察某种文化对古诗文教学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古诗文教学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一定的古诗文教学篇目,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文章包含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再将现有的教案进行分析,拟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教学方法。然后自行设计课堂教学。对这种文化如何改进古诗文教学进行研究。在使用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加以修改。
[1]曹玉龙,李小菲.《鸿门宴》的座次谁安排的[J].语文学习,2009(2).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蔡铁权,楼世洲,谢小芸﹒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贾红莲.屈赋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