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2014-08-15范海龙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范海龙

(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彭德怀曾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讲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废除了以前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开展对外贸易,发展与各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完整准确的对近代的开放通商和今天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分析,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背景不同

一个具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度为何在近代却掉队了,而后在西方“夷狄”面前唯命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何以能够抓住机会深化改革,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二者所处的客观背景是迥然不同的。

( 一) 蒸汽机的积极进攻与自耕农的保守抵御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工业总产值不仅大为提高,而且愈来愈明明显地呈现出生产过剩之势。英国政府对于中英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而愤愤不平,这与他们的初衷也是难以吻合的。他们决定凭借武力迫使中国“开关”,以便尽快占领中国市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1](P73)显然,追求利润的无限扩大是西方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破产的威胁却更使他们坐立不安。特别是清政府在贸易上所制定的条条框框,加上清政府在对待他们的不平等地位,他们决定以武力向清政府的这种“体制”作出挑战。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一触即发。

谈到清朝统治的封闭,我们不难想到乾隆皇帝对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的回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P185)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乾隆个人的心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乾隆皇帝如此从容不迫的回答,着实并没有令国人感到惊讶。这并非偶然,他的背后是已经存在了2000 多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他的态度就是臣民的想法。这种经济模式的直接产物便是人们思想的闭塞,人们在这个小圈子里安逸地生活着,而且传统的礼教已经把人们的叛逆和反抗意识消磨殆尽。也没有人会尝试着跳出这个小圈子,偶有几个“觉悟者”,即被视为“大逆不道”。古老的清政府在西来的工业文明前逐显沧桑,且愈被动。往日入关时骁勇善战和锐意进取的八旗子弟,而今更像一个久经风雨的老朽,多了一分老成持重,少的却是进取和锐气。面对高个子蓝眼睛的陌生物,心生害怕,进而加以排斥。或许只有从保护民族利益和“天朝尊严”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那些措施是“必需的”。也正因为如此,突如其来的战争使整个清朝当局手忙脚乱,一时不知所措。

严密保守的防御总是与内心的不自信相联系的。显然,侵略者并没有考虑清朝当局者的“无知”和所谓的“天朝尊严”,何况,这个统治层从来都没想真正与外国开战。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3](P545)英国人的炮声打退了古老中国的虚骄之气,一纸条约铭记了中世纪的中国社会在炮口下被迫走入近代化的历程。中国也由此开始了以后长达百年的屈辱的开放通商史,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也就是从这时起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的。

( 二)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到了20 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4](P170-171)面对开放的世界,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了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实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此外,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信息等要素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环节中已经跨越国界,走向全球。整个世界市场正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已不能再容许我们“众人皆醒而我独醉”,闭关锁国只能是自束手脚。

就国内而言,我国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70 年代中期,由于客观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大环境的限制,我们的对外开放事业始终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性决策,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打破这种闭关自守的状态,也标志着我国在对外贸易上开始奋起直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不足,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将西方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因素“为我所用”,让我们的优质产品走向世界。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将彻底摒弃闭关自守的老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的事业进行下去,“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5](P1)因此,中国就要在深刻吸取过去闭关自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5](P1)

二、前提和基础不同

近代的清政府是在国家主权逐步沦丧,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础上进行的;现在进行的对外开放,是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互惠互利的贸易活动。

( 一) 近代被迫接受

“1839 年7 月和9 月,中国水师与英国兵舰在九龙尖沙嘴,穿鼻洋两度炮战,标志着中、英之间因禁烟而触发的冲突转为武装对抗”。[6](P57)沉闷了约两个世纪的西方人终于决定反戈一击,而英国于1840 年充当了“急先锋”。它们以坚船利炮将中国的国门打开,然而,战争并不是目的,利益才是核心。近代的开放通商就是西方列强凭借清政府与之签订的若干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进行的以贸易、投资、金融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获得了除一般性的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以外的诸多特权,如对外贸易自由、协定关税、外国人在内地通商、外国人帮办税务、外国资本在华投资建厂等等。仅就开放商埠一项,“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1842 年《南京条约》开五口;1858 年、1860 年……加上同一时间里中国在新疆、蒙古向俄国先后开放的埠口(包括张家口),总数在三十以上”[6](P139)香港被割,五口通商,主权被侵,何谓平等。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国侵略者还以一种强盗逻辑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解,它们将打入一个主权国家,不承认这个国家既有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行为说成是平等,真可谓奇谈怪论。唇亡则齿寒,一个国家,对外不能御敌,对内无法处理社会矛盾,老百姓整日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即便如此,“这是中国的小农尽力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几乎赤手空拳地来和以大炮为前锋,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的兰开厦的蒸气机工厂的‘竞争’”![7](P77)近代中国就是这样被一步步拖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其目的是掠夺原料,开辟市场。但是,即使这样,正如在《马关条约》签字桌上伊藤博文所说:“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7](P421)

( 二) 今天主动出击

今天的对外开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完全新型的国家关系基础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平等互利原则指导下开展的以贸易、投资、技术、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活动的统称。立足新起点,着眼新气象,开创新局面。1980 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话时强调:“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8](P32)此后,我们先是建立经济特区,以特区为窗口,进行典型示范。与144 年前的《南京条约》不同的是,1984 年3 月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到1988 年,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9](P354)基于此,我们在国际上才真正有了一席之地。2001 年12 月11 日,在经历了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 个成员国。这是对我国政府多年来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个充分的肯定,也是我们主动迎战的必然结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我们的国家也真正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去享有世界贸易组织所赋予的权利,并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去履行入世承诺。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当代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为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吹响了新的号角。

三、性质不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整个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这个社会的基本色,而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与此相适应,近代的开放通商,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开发市场和寻找原料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今天的对外开放是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 一) 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无论是以何种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其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变中国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所谓开放通商,也只不过是在西方列强操纵下的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时的英国从事工业、商业、航运、金融等方面的资本家认为:“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上的那些限制和规定是使英国工业品不能畅销于中国的主要障碍,因此他们主张用武力冲破这种障碍,使中国成为对于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7](P36)这种经济侵略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香港和沿海口岸设立了一些如缫丝厂、香烟厂、制酒厂、砖茶厂等小厂子。后来随着他们获得特权的增加,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的侵略方式也逐步向垄断内河航运、建立银行、把持海关、军火贸易等转变。特别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方式主要以争当中国的债主、抢夺修路权、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方式。显然,凭借特权获得的商业利润远比战争赔款多得多,如“1894 年到1937 年,外国在华投资中借款一项,总额不超过17 亿美元,但汇回去的借款利息就达34 亿美元”。[10](P200)

( 二) “引进来”和“走出去”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4](P172)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在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方面有很大提高,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也大幅提升。“2008 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0170 份,合同金额总计271 亿美元,同比各增长了4%和6%,增速与2005 年相比有所减慢。其中以引进技术的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四类合为主,引进专利的技术费用占合同总金额的77%,远远超过技术设备的引进费用”。[11]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2009 年11 月,中国铁道部和美国GE 公司签署备忘录,双方承诺在寻求参与美国时速350 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项目方面加强合作”。[12]

四、结果不同

唯物辩证法中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国家主权完整性的迥异,进而引起资源分配结构的差异,直接造成中国在近代对外贸易和今天对外开放结果的截然不同。

( 一) 开放通商,中国民穷国弱

古老的中国是和着西方列强的炮声步入近代的,与之相随的是条约制度下的割地、赔款、利权出让,中国也就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虽然中国在这一进程中也在客观上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是这个过程是血与泪交织的苦难史。近代开放通商的过程,也正是中国渐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过程。这样一来,一方面,西洋产品,如洋布、洋纱、五金类产品慢慢打入中国的农村市场,这些被人们称之为带“洋”字的商品以一种比尖船利炮更残酷的方式吮吸着中国小手工业者的“鲜血”,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另一方面,中国的丝茶等农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这种出口是以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基础的,而且没有任何市场信息可以把握,当然,也没有条件把握,从事商品化农业的人们随时面临着破产的风险,残酷的现实考验着这个民族。列强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使中国民穷国弱。 “从1895 年到1913 年的18 年里,中国民族资本开设的厂矿共有549 家,其中资本在100 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者,不过17 家而已。但截至庚子赔款最后减免或停付为止,中国历年所付白银已达6.5237 亿余两,折合银元近10 亿”。[6](P219)中国的官员沦为列强们的税吏。每一个中国人都承担历次赔款的负担,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大量的资金流向国外,中国的民族企业本来就缺乏资金积累,而且还要受到封建官僚的剥削压榨,他们只好在“夹缝中”生存。《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外国资本获得了在中国“合法”办厂的“权利”,利用产品免征内地税的特权,使中国的民族企业根本无力与之竞争,纷纷破产倒闭,而中国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大机器生产面前更是“力不从心”。开放通商带给近代中国的并不像西方传教士标榜的那样要拯救我们,而是民穷国弱的衰败景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 二) 对外开放,中国国富民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 年12 月26 日发布的2011 年《世界经济黄皮书》指出,中国已经超越英、法、德成为IMF 第三大股东,2010 年中国的G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出口由过去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后者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4](P17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五年来,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 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 多万套”。[13](P1)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八界三中全会,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35 年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5](P1)为此,中国政府应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机遇,更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经济,“要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4](P1)

[1]马克思. 资本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35[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列宁全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本书编写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13(1).

[6]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桧林,郭大钧. 中国现代史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李京文,方汉中. 国际技术经济比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

[11]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高潮赵立明. 技术出口未来商机无限[J]. 中国对外贸易,2010,(4):76-76.

[13]温家宝.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3-3-5(1).

[14]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