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路遥小说的政治色彩

2014-08-15张健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路遥小说时代

张健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转型时期,僵直了十年的文学创作重新崛起。作为陕西文学的代表人物,路遥的小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学者的关注,三十年来,这种热度依然在持续。小说中体现出来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现实主义的风格为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在社会突变的时代,路遥小说无疑是时代的发音筒。多数学者的研究视野侧重路遥小说的陕北文化风味、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在苦难中的奋斗精神,却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政治色彩。本论题正是基于这种研究现状而选择。论文从大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全景式的描述来探寻路遥小说中强烈的政治色彩存在之因,以期对路遥作品价值的进一步探索有所裨益。

一、路遥小说政治色彩概略

在路遥的作品中,处处散发出强烈的政治味道。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的构置,到作品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安排,都离不开鲜明的政治的背景。路遥最为关心的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他无法脱离大的政策和社会形势,所以在他的作品之中形成了特定的“政治”。

(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路遥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苦难中生存,在苦难中写作,他的弟弟王天笑说“路遥就是为苦难而生的。”这样的作家只能沿着现实的路线走,而且经历过那么多苦难的路遥,从不对当时严肃的政治有一点的隐讳,而是直面政治,撕开来写,所以路遥的小说就是一部陕北农村社会的变革史,全景式地描述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一些重要的国家政策对乡村和城乡结合地带的影响,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路遥小说多是以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作为时代背景的。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严重灾难。在文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颠覆,因政治而带来的种种影响更是深深地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颠覆了人伦,破坏了道德。这一切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拨又一拨的政治运动使所有的家庭、所有的人都卷入其中。路遥的小说既然描写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自然是避不开这些客观的政治现实。

路遥创作的时候持续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伴随着文革的结束,禁锢了十年的思想开始解冻,作家的创作环境也宽松起来,能够成为肩负民族责任的思考者,文学作品往往就是他们思考的结晶。路遥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这十年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政治风貌,他直面现实,以自己的切肤之痛来书写社会生活。从其作品选材上来看,他善于把握重大题材,紧紧抓住重大的社会主题,从不回避敏感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这是路遥小说成功的关键。“路遥小说的创作从来与可悲的文化侏儒主义无关,他总是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包括一些作家唯恐避之不及的‘政治’。”(1)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以政治的与历史的视角来描述重大的社会图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走向,其小说很明显是中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变迁史,《平凡的世界》充分展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成绩,从而使得农村有了不断脱离贫困的可喜的变革。

(二)作品中人物对政治的追求

在路遥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步伐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进,所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都有着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人物命运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政治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路遥对“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和更明确的自觉性时,必然会摈弃那种直接堆砌的历史事件,然后用人物去说明这些事件的较为表象的做法,而是通过人们的内心去折射历史的进程,从历史的内在机制上去寻求人们行动”。在路遥的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就是时代所反映出的个人精神,而个人的命运又难以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所以时代染就了他们的政治意识。

1、乡村中的政治家

路遥的笔下描写了一大批的基层干部和农村领袖,有在合作化过程中立下了功劳因此走上领导岗位的张志高、田福堂,有因识得几个字而善于钻营的孙玉婷,也有精明强干脱颖而出的高明楼,但是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是权利的追求者。他们的奋斗换来了能呼风唤雨的权利。在这样的境况下,孙玉亭会不顾自己忍饥受饿,从而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之中,他全家破烂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鞋都是拖拉着两半块。他们有些时候会玩弄自己的权术,比如高明楼利用手中的权让自己的儿子上了高中,后来又利用了自己的权利剥夺了早已任教的高加林的位置,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田福堂发现同村的两个生产队长孙少安和金俊武有着比他更强的能力,于是时刻想着在他们出现困难的时候看笑话。高明楼深知高加林有着很极大的潜力,担心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心中时刻嘀咕着,宁愿他在外面飞黄腾达也不愿让他待在农村,以防成为自己的拦路虎。他们还时刻关心着国家的政策走向。田福堂总在揣摩政策是不是要变,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心中还时刻存在着一种隐忧,这样人物的描写“不是用来反证历史进程的思想符号,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性格;作为思想上的迷失者,他日益变得软弱无力;作为一个意志顽强、攻于心计的硬汉,他仍在悲壮地挣扎,人格的强硬和思想的僵化造成他的悲剧,是他的精神悲剧所折射出的历史的内容”。但是在路遥的笔下那片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又是憨厚的,骨子里有着一种质朴之气。这些农村政治家既热心于权利,又有着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们的性格之中又有着一种善良的成分,在时代的大潮里,这些乡村政治家们在思想上的矛盾、心灵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胜利交织着,又被一丝丝地剥离。

2、仕途中的政治家

在路遥小说中出现了一大批的政府官员,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交融着,这些人物中有的并非小说中的主角,却是时代洪流中的水手,是小说中政治意蕴的具体体现。《平凡的世界》中所塑造的这一类人物最有代表性,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出来:公社一级的有徐治公、白明川;县一级的有张有智、马国雄;地区一级的有苗凯、呼正文、高凤阁;省一级的有乔伯年、吴斌、石钟;中央一级的写到了不露名字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纪委常委等。其中有最为关键的人物田福军是无法归类的,因为在路遥笔下他是时代的骄子。从这可以看出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塑造了一整套的中国行政体系。如此大胆而直白地去描述政治是路遥小说中的一大特色,他认为,“既然政治生活是人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时候它是那样重要地影响着历史的去向,作家怎么能回避它,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大师都不回避它,不过他们不是被动地顺应政治,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评价政治。”文学家是社会的良心,他正是通过这些政治人物的沉浮来揭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时的极左思潮给人们的生活已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小说中的政治主人公田福军正是在这样的漩涡中挣扎着,他坚持抵制极左路线,因此命运几经坎坷,但是在时代的道路上,胜利始终属于清醒者。路遥通过写人物的政治命运来写社会生活的变化,这是他的独特之处。《平凡的世界》从一九七五年写到了一九八五年,写到了农业学大寨、周恩来的逝世、批邓反右、毛泽东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特区的设立。路遥向来主张“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在当时的社会里,政治问题就是人民的生活问题,路遥大胆而巧妙地利用对政治意蕴的表达来揭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的变化,但是路遥的小说中有的时候太过于温情,他总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想象,以至于很多的问题还是有所掩盖。

二、路遥小说政治色彩存在的原因

毫无疑问,路遥小说中的政治色彩是相当的浓厚的,值得思考的是路遥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政治情节,即使在敏感的时代里还是不顾一切地表达政治,通过解析政治来剖析社会,这一点很值得去探究。

(一)作者的自身经历所造就的政治敏感

路遥一生经受了时代给他所带来的苦难和政治上的冲击,其实在路遥一生的经历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在农村生活的那些苦难日子和自己的革委会副主任的经历,在路遥的小说中处处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影子。

1、革委会副主任的经历及其生活体验

1966年路遥初中毕业后返乡,但在当时也成为了较为有权利的人物,延川县好几个声势浩大的群众对敌斗争大会都是路遥来主持的,1970年,路遥还担任了县革委会的副主任。这一段经历对路遥来说是刻骨铭心,影响至深的,在路遥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也在他的思想世界里留下了对政治追求的种子。路遥的小说中多处描写到革委会(县委县政府)大院,这里装载着路遥的未完梦想,因他自身有着这样的经历,所以写起来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我们从《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可以看出,这一经历对他小说政治色彩的染就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路遥是很有政治抱负的,甚至可以讲“路遥是个极具英雄情节和崇高感的人”,他本人也从来都不掩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追求,“他表示,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革委会副主任的经历点亮了他对权利的渴求和对政治的向往,由于这一经历是短暂的,而且社会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他能够在当时的境况之下有所作为,所以他一直潜藏着自己的政治梦,他对政治是有着极度的敏感性,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规划,所以在路遥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政意味和时代气息。

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里,当时的一次革委会副主任的经历不仅让路遥的权利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且使得他更加通晓了政治内部的复杂性以及政治与生活的关系,这也就使得他在后来纪实性的作品之中能够很好地驾驭着,把政治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描述。路遥的政治需求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很好的展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使得他能够很明晰地感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路遥在中学毕业后返乡,他和其他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返乡青年,尽管他也是不愿意在农村生活,也向往着舒适的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长大的路遥从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对农村的依赖感,因此在路遥小说中的生活的场景基本都是在城乡结合地带。这样的政治环境,生活背景是路遥所能接受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路遥是赞同这样的一种政治模式和生活场景,作为一名从陕北农村走出的青年,路遥不希望农村落后,所以他极力渲染着农村的朴实与纯真,不惜笔墨地去描述农村的改革,既想走出农村,又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是十分认可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原因。路遥说过“我想念我的祖国,想念黄土地”,“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意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路遥想极力去展现“城市和农村的变化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意识。”在这样的境况下路遥突出了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可喜的变化,给了孙少平们一个追求人生理想的机会,但是路遥自己并没有走出这一种模式,他的欣赏多于反思,在路遥的小说中缺少了对城乡结合地带所体现出落后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的精神生存的批判,因此造成了小说中的政治色彩缺乏一定的张力。

2、作者本身的政治向往以及所具有的政治理想追求

路遥后来终于没有走上仕途之路,而是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但是路遥的政治梦想却一直在他的心里蔓延着,而且由于他的政治愿望并没有实现,所以他极尽所能地将自己的政治之路的构造通过小说来展现。我们不妨将这看作是路遥为自己编制的“政治童话”。

在路遥的很多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他自身的影子。田福军就是他所塑造的理想式的人物,可以说这是路遥假象中的从政后的自己,以及在意念之中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自己。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田福军经受了几经的波折,从被下放到空中搁置,最后时代的浪潮终究还是把他推在了最前面。这是路遥想看到的,文革的结束后的政治恢复和改革开放给了所有人一个希望,当然作为政治家来说更是一展身手的好机会。路遥是深谙政治之道的,他明白一个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除了自己有所作为之外还要有伯乐来赏识,有几个好的助手来帮衬,所以作品中同时也塑造了乔伯年、石钟、呼正文等人物形象。路遥把田福军塑造为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在社会变革的年代里,他是英雄,这也是路遥的政治情结和英雄情结在小说中的体现。“将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的、思想的、性格的冲突,上升为道德的冲突和选择”,于是,路遥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两难选择,生命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政治,可以说是路遥的政治理想使得他的小说更加具有政治色彩。当然,路遥的这些政治理想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并没有斧凿之痕,而是生命意识的自然体现。

(二)时代背景所染就的政治色彩

本文开头就已经交代了路遥小说的时代背景。路遥的经历及小说所塑造的环境都是处于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难以弥补的,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所带来的光明又使得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生活之美好。这一切都是与中国的政治所相互交织着,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路遥的小说染就了政治色彩。

路遥是陕北走不出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是黄土地上生存的人民的骄傲,而路遥也是一辈子都深爱着陕北,深爱着这片在当年物质贫瘠但是充满着温情的土地。路遥后来在文坛的成就使得他在陕西的名气大振,很多人都对路遥报以关注的目光,这一点连政府部门的官员也不例外。他虽然是一位作家,但是他对政治是十分关注的;豪爽的性格使得他的交际圈子十分广泛,尤其是和政府部门的官员的关系。可以说路遥的朋友遍布陕西,充斥了各行各业。他与很多厅级、部级官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陕北走出的官员地域情感都比较强,更是乐于和这位出众的文学家有所交往,所以在陕北这片土地上的官员很少有不认识路遥的,这在客观上使得路遥对政治上有了更深入的接触。

路遥的人际圈子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成名后的路遥变身为了半个行政官员,只要路遥回陕北,不管是创作还是办事,都会有政府官员为他开道,这为路遥提供了良好创作保障的同时也使得路遥更深地体会到了行政权利的滋味,也使得他对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路遥的小说中写到了乡、县、地区、省四个行政级别的政治,尤其是对一些人事任命和官员交往的细节,写得特别的详细和老练,可谓是游刃有余,看得出是路遥是很有些政治思想的,他很精通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一套行政体系,这与路遥在政府里的官员朋友有着很深的关联。路遥的政治观念的成熟正是在他创作的顶峰时期“(也是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同时也是他与陕西官员关系更为密切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到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是用着多么老练的手法来描述着他所喜欢的政治,用很精到的笔法勾勒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生活。

(三)文革的政治创伤在路遥小说中的体现表现的尤为突出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文学的主题”在文革时期,那些无休止的争斗给很多人,很多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痛,有些精神上的创伤会永久存在,难以痊愈,人们往往“执着于过去的某点,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摆脱。”对于精神上的中苦痛最好的释放方式或许就是揭露与控诉。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对文革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位被打倒的县委书记马延雄,这位统辖十三万人的领导者,出生在这块土地上。十岁失去双亲之后,就在这土地上给地主拦羊了。后来,他和庄稼人一样打倒了他们的东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他从文书、乡长、区游击队指导员、区长,一直走到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就是这样一位根正苗红的革命者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三反分子”、“死不悔改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只有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之下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路遥所塑造的这位革命者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因为在当时的环境里,有很多像马延雄一样的人物遇到了如此的待遇。《惊心动魄的一幕》对文革的反思是极为深刻的,在作品中马延雄虽然身处囹圄,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来避免两排群众正在酝酿、一触即发的大规模武斗,他不忘却自己的使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更是对真正革命者的一种赞扬。马延雄的苦难被全县人民所牵挂,而他最终又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人民的安稳。其实路遥在这里探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究竟是谁才会赢得历史?他最后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真正的革命者和人民。这是路遥对文革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是对这一段无情的历史所造成的罪恶进行着极为大声的控诉,是对整个文革时期的黑暗进行的声讨。

若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对一段历史的反思,那么《平凡的世界》则是对无产阶级所领导的时代的转型的不折不扣的赞扬。《平凡的世界》既是一部小说,又可以说是一部“历史”,陕北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无论是随着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是随着政治的解冻人民思想的解放,都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平凡的世界》不像通常所用横截面的写法,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写,十分真实,所以说这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这部作品给人的是一种无限的力量,不光是孙少平的奋斗精神带给我们的感染力,而是一个时代的曙光照耀着读者的心灵。这部作品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希望和时代的使命,这种使命无法与政治脱节。《平凡的世界》正是在这种特定政治支撑下完成的。小说中从文革中的农业合作社到文革结束后的包产到户,从限制个体商到商业市场的正常运转,都体现着一种时代的进步,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小说正是在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中透露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但是路遥在小说中并非是一味地暴露和揭发,而是引入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的成分。

三、总结

路遥小说中的政治色彩是其小说创作极为成功的一部分,政治成了路遥小说的一副支架。其对时代风潮的准确把握,深刻地反映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人们的生活面貌和人生境遇,对人性的探讨,为时代把脉。路遥的小说透露出一种很强的救世精神和时代责任,同时这也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路遥小说的研究成果已然蔚为壮观,但多是对文本解读和地域风貌的探究,从政治角度的解剖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点,能够真正地走近路遥,走进路遥的精神世界。

[1] 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J].文学评论,1991(4)

[2] 蔡葵等.长篇的辉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3] 雷达.史与诗的恢宏画卷[J].求是,1991.

[4] 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J].文学评论,1991.

[5] 路遥.路遥文集(第二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 王西平.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7] 晓雷.星的陨落[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8] 路遥.路遥文集(第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9] 路遥.面对新的生活[J].中篇小说选刊,1982.

[10] 曹晛.阳光下的泡沫[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

[11] 李星.读书漫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 李星.读书漫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4] 王西平.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路遥小说时代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写给远去的路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