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人格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14-08-15朱雪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基础思想教师

朱雪梅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公共课是各个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接触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大学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观念,完善自己人格,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思想认识水平,选择成功的人生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础》课如此重要,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仅从教师人格魅力在《基础》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人格魅力与《基础》课的关系

1、人格、人格魅力及教师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http://baike.baidu.com/view/179076.htm]魅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举止、气质风度、言语表达上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师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等各方面感染力的综合,是教师的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1]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能否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能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否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否达到前面所提到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了。

2、学习《基础》课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课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力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做人的道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摆正“德”与“才”的关系,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做一个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正因为《基础》课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目的。

3、《基础》课需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上好这门课,在客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对于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还要展示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和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另外,教师是课堂上最受关注的个体,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真可谓“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内在、外在的美结合起来,以优雅的风度、优美的语言将教学内容娓娓道来,相信这种完美的教学方式一定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基础》课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知”,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行”,做到知行统一,才算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上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全方位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过程、释放人格魅力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基础》课比其它课程更需要教师具有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师人格魅力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有这样一段论述:“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2]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么深刻,更需要教师具有优秀的品质,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

1、注重风度仪表,用美的的力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得体、大方的穿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注重风度仪表,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工作、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彼此的第一印象深刻而重要,心理学中叫做“首因效应”,特别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更为重要,因为在大学生的印象中,《基础》课是副课、考查课,学生从思想上就不重视,他们能够走进我们的课堂已属不易,如果教师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把学生留下,那么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无从谈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教师的言谈举止、装束、作风都会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产生效果。当教师在众多学生的目光注视下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从你的衣着、姿态、表情等外在的因素中给你做出一个评价,如果你着装朴实、整洁大方,举止稳重,性格开朗、热情,谈吐谦逊文雅,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来自教师身上的力量、意志和修养,让学生陶醉在知识与美的海洋里,在不知不觉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种美既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外在美”只能把学生暂时留下,要真正把学生留下,就需要“内在美”的支撑了。而“内在美”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优秀品质。

2、宽广的胸怀、博大的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教师的爱是博大的,它既包括对自己祖国母亲的爱,也包括对教育事业和对自己学生的爱。

任何人都有祖国,也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战火中,有的人用生命和鲜血表达对祖国的爱,有的人则在忍辱负重中表达这种情感;而今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为自己故土家园的建设出力出策,向需要帮助的骨肉同胞伸出援助之手,热爱、学习、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等都是爱国的表现。另外,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关注民生问题等等,也同样是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爱,《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关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祖国发展跳动的脉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教师除了对祖国的爱,还应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不断地探索、追求知识的奥秘和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育是爱的事业,除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要有对学生的爱。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更为高尚,正如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所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3]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言的、无私的,是高尚的、不计回报的。大一的学生,刚刚离开自己的家乡、亲人和朋友,孤身到异乡求学,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这种感觉会让人找不到归属感,因为远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倍感孤独,这时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无论是来自老师还是同学的爱。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温暖的话语,能够深深打动孤独的异乡客。教师的这种爱对每一个学生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无论你成绩的优劣、家庭穷富、外表的美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学生一旦通过老师的眼神、语言和行为感受到这种慈母般的关爱,也就打开了沟通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使教师可以走近学生的心灵、达成情感的沟通,建立宝贵的友谊。这种真诚的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有了爱,也就有了教育的感情基础,我们要传授的理论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3、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学生是带着追求真理、渴求新知的心情进入大学的,教师的课堂能否吸引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足够的信息差、知识差。一个博古通今的教师会用准确、丰富、生动的知识去撞击他们的心灵,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接受他的影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而且还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变化,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语言幽默风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以自己的知识作为背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围绕教学目标把教材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满。比如,在绪论部分,为了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大学的起源、大学的职能以及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考大学、上大学可能一直是学生追求的目标,但他们不一定知道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和中学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讲解,从古到今、从东到西,旁征博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新奋斗目标的确立,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之中,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魅力和感召力,激励学生崇尚知识、积累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

4、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是作为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走上讲台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着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授者,必须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纷纷呈现,加上通讯、传媒手段不断现代化,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大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只有教师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理想信念,也才能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信念。

5、高尚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的人格升华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家,久而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祖国建设人才,对教师的个人品质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就是播撒阳光的职业,他的阳光来自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高尚的品质既来源于对自己祖国、对教育事业炙热的爱;也来源于敬业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育人的工作是全方位的,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在课堂内,课堂外的言语行为对学生仍有教育意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教师能够不为所动、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恪尽职守,甘当人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来源于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今天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发展,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了解学科前沿,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放下所谓“师道尊严”,把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放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即使遇到一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也不会因此而看不起老师,反而为老师这种不断进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所感动,使学生的情操受到教师优秀品质的熏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思想品德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正因如此,“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行为,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光辉、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可见,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自己优雅的风度、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质、渊博的学识去引导、教育学生,“做到以知启德、以情感德、以美化德、以行示德,促进学生由知立德、由情体德、由美悟德、由行践德,实现思想品质的内化,促进品性外化。”[2]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1] 惠晓峰, 冯菊香.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92-94.

[2] 何会宁,黄科.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9.

[3] 杨柳.论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J].江苏高教,2006,(4):83-85.

[4] 阴山燕,马娟.我国教师人格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猜你喜欢

基础思想教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等式”基础巩固
最美教师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与“剑”
教师如何说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