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教学变革路径选择

2014-08-15刘新英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人才

刘新英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一、前言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多元化、高质量、具有综合性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高等教育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但提供人才的同时而且还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高等教育已面向大众化发展,为社会培养当下所需的技术型人才。高等教育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为那些期望综合应用技能的技工提供平台,而高职教育正是针对市场需求的一种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人才定位模糊、教育特色不鲜明、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办学体系不完善、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类似大学的学科模式、教学基础设施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生不能接受专业知识、部分高职院校设备落后、教职人员专业有待提高等,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容亟需变革。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新态势

(一)高职教育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运用专业知识,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针对企业的需要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和课堂授课模式,鼓励任课教师施行开放式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高职可开设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聘任为高职院校实践授课教师,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单培养协议、施行委托培养所需人才,积极改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解决企业上岗实习人员的不足,利用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方式,强化学生实训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基础上技能得到不断的完善为以后就业提供更保险的制度。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岗位匹配的专业人才。根据目前劳动市场的供需,动态调整高职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以就业就前提,重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互动,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给学生提供职业技术锻炼的机会。

(二)高职教育应积极探索与企业相结合办学

高职院校在学企结合的机制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多方面的方式,既可以和企业形成产权的融合,也可以采用高职管理阶层的互换,企业集团教师化融合的运行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高职教育集团制度。模式上突出工学结合,企业上岗实习的方式,形成校企多方位的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工程师,变革原有的陈旧的培养方式,注重职业教育与企业集团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重点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混合型技术人才,积极探索产权改革,施行集团办学机制建设,在顶层制度建设方面,办学制度的应得到完善,地方行政机构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使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得到支持和帮助。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坚持“服务社会、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理念,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这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初衷。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让学生运用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最终与社会的发展接轨。高职院校应时刻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能力新要求,深入调研市场所认可的人才需求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授课过程中的效能,鼓励授课场景的逼真化,在实践基地中进行开发教学,仿真模拟进行情景教学,通过加强实践化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真实能力,同时推进企业合作内容的深化,培养适合企业专业化需要的岗位匹配人才,一方面通过提升学生技能能力实现就业能力催生,增强了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

实现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必须有科学的定位。改善职业教育结构,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目标,推进全日制与电大、夜大相结合的多种办学培育模式,支持鼓励各类职业规划培训课程。高职教育坚持综合性的培养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分目标来根据不同程度、不同接受能力来培养。以企业所需人才类型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职业教育来制定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要以精品化的教育模式和普通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精品课程与特色培养方案相结合,重点发展一流专业,在设置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坚持与社会企业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设置,培养特殊化、特色化的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专业化知识的学习,积极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观点,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还要创新办学体制、办出特色的高职教育为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变革,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规制建设,在教学环境中注入良好的管制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管理规制效能主要路径。高职教育改革,落脚点在教学,高职管理层应培养自身的宏观管理能力,建设好基层教学单位的建设,对系、教研室、教员等进行科学规范设计,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继续培训制度的建设,不断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手段,最终提高整个管理规制的运作效率,从管理上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一)建设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高职教育体系

首先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规律,高职教育创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业生产发展的规律。针对高校的不同教育与高职教育互相相通的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个性的发展,对未来就业增加选择机会。创新改革中专教育与大专教育科目的过渡,提供更多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计划,帮助培养技术能力强,理论视角高的技术工程人才。提倡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终身教育与实践过程的融合,为完善终身职业教育创造良好平台。

(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自身的转变、经济发展的转变,迫使高职院校不断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教学内容和新教学方法使得人才的素质能够与时俱进,变革旧有教育模式、提倡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企业职业道德的新认知。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下发挥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为社会供给更多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与各种社会办学中介组织互相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三)系统培养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国家规划发展的重点方向来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为国家新兴产业、生产性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改变高职的招生制度,把社会在职教育与系统教育有机整合,变革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标准的认定方式。培养目标明确统招就业目标和非统招社会人才的培养方案,重置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关注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革新,依据学生的吸收能力柔性改善课程,使得学生更能培养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让其符合社会就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对接。同时支持高职院校深入社会实际,调查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状态的状况以及企业需要专业岗位人员,使得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专业建设的重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与时调整。

(四)强化高职教育人力资源建设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技术职称的评定标准,将教师将知识转化率作为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其具体可以细化为专利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社会服务效益产出等指标,同时加大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获取一手技能知识;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构建合理、可持续的对口单位的专业教师实践制度,同时在学校建立技能专家工作室,鼓励教师专心研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简化入职制度,开设绿色通道,聘请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鼓励企业高级工程师和能人到校兼职授课,传授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潮流市场的用人需求。

[1] 席敦芹,钟召平,杨兴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2(4):24—26.

[2] 张利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l1,9(2):31—34.

[3] 孙俊玲.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社科纵横,2010,25(2):257—258.

[4] 邓艳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6,8(6):56—57.

[5] 仲惟,李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l0,(16):27—28.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人才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