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问”的学问
2014-08-15徐平
徐 平
学问学问,学了才有问题,问了才能促学。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文章的思路,启引他们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内需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品读、感悟和表达、运用的能力。
一、问在关键处
每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都应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课堂上的问题当然也要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提。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子,击鼓要击在鼓点上。所以,“好”的问题要问在文章的关键处、问在课堂的关键时刻,起到“点睛”的妙用。而语文课文的“中心句”就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浓缩或总括,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为此,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围绕并结合中心句设问,使学生顺利掌握课文的本质。如教学《郑成功》一文,可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然后提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哪些地方写的?建设台湾又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由这句展开讨论、阅读和感悟。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感悟到郑成功的爱国情怀。
二、问在疑难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疑点难点,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直接让学生自己去自读自悟且要很快的弄懂,很难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能在疑难处巧妙设疑,作层层剖析、抽丝剥茧,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点拨,定能使学生化难为易,茅塞顿开,使学生顺利的突破了难点消除了疑点。如《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聂将军为什么要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呢?通过阅读聂将军的这段话,要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人民和孩子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日本侵略者。从这段话体会到聂将军的宽容大度和人性美,使聂将军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
三、问在矛盾处
文学作品的描写手法很多,“矛盾”法就是其中之一。文中常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突显思想情感,显现人和事的特点,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是和谐统一。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描写也不少,教师要善于利用敏锐的眼睛来捕捉文中的矛盾点、矛盾语句并在此处进行设问,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能抓住此契机,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人物形象。这样,既促进和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螳螂捕蝉》―课时,抓住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少年说的一句话“禀报大王,我在打鸟。”这时,教师可以设问:“少年真的是在准备打鸟吗?”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到少年不是在打鸟,而是在等候吴王,给他讲“螳螂捕蝉”的故事。通过对问题的解答,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便浮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问在区别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单纯的从课文的阅读分析上来提问,还应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提问。也就是,我们既要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还要使他们能够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即教师要精心研究每一篇课文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的有什么区别。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要先写冬天的海?”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体会和感悟到这篇课文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就有点难度,这时老师应相机点拨,因为冬天的景色最为壮观,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所以,作者要先写冬天的海。
五、问在兴趣处
教师设问的内容若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全神贯注,迅速的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之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就能顺水推舟、顺理成章了。据此,在教学预案设计时,我要精心研究课文中学生的兴趣点并就此提问。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四十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来到中国来谢恩,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思路大开,有的说:“她会鞠躬,感谢将军当年的救命之恩。”有的说:“她会拍照片留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想象的同时,升华了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感悟。
当然,问的方式有千千万,只要执教者抓住设问的契机,巧妙设疑,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