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幸福企业建设途径探讨
2014-08-15程霞
程 霞
一、钢铁行业建设幸福企业的背景
1.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福祉、为员工创造幸福,是钢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生存发展的基石。
2.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幸福企业
2008年以来,钢铁行业受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下游钢铁需求增速减缓、上游原燃料价格高居不下等因素影响,全行业整体处于高产量、高成本、低效益的运行状态,微利甚至亏损局面短期难以改观。同时,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给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钢铁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稳定员工队伍、发展绿色生产、造福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幸福企业。
3.广大员工热切期盼幸福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员工收入的提高,员工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员工开始追求有质量的衣食住行,产生对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环境、文明等方面的新需求,进一步发展形成对安全、情感和归属、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员工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建设“幸福企业”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支撑。
二、钢铁行业建设幸福企业工作的内涵
所谓幸福企业,就是能为国家带来财富,为员工带来幸福,为合作伙伴带来利益,为用户带来满足,为社会带来和谐,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幸福企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钢铁企业,必须忠实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国家创造财富。
第二,作为幸福企业,必须保持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依托发展优势,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让不同需求的员工有满足感,让不同层次的员工有归属感,让不同追求的员工有成就感,让员工都有作为企业一员的责任感、忠诚感和自豪感,让所有员工都具有强烈的幸福感。
第三,作为社会企业,必须担负起支持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钢铁主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发展钢铁相关产业投资;继续参与社会公益捐赠、帮扶、援助等活动;必须与合作伙伴建立紧密及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双方利益共赢。
第四,作为生产制造企业,品牌知名度是企业幸福的立身之本,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品质定位,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综合性价比高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保持现有用户群,发展潜在用户群;必须坚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开展绿色企业建设,通过绿色制造生产绿色产品;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力争生产制造环节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保护环境,降低环境负荷,实现清洁生产。
三、钢铁行业建设幸福企业的原则
1.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人类追求幸福是永无止境的,建设幸福企业必须是长期的。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建设幸福企业工作,不断增加员工的幸福感。当前阶段的重点是切实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员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
2.企业和员工共建
建设幸福企业需要企业和广大员工共同努力。员工通过岗位付出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依托发展优势,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要,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
建设幸福企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既要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做精做优钢铁主业,加快发展钢铁相关产业,又要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使员工更多地感受文明和享受幸福。
四、钢铁行业建设幸福企业的途径
1.践行质量第一,倡导创新理念,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提高质量是钢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紧迫任务。践行质量第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运营效率,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满足用户要求,使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完善用户服务体系,确保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较高;坚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使质量文化深入人心并得到自觉践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钢铁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是企业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倡导创新理念,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促进体制机制的健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优化商业模式、管控体系、管理流程,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
2.打造绿色企业,创建生态园林式工厂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走“绿色钢铁”之路,是钢铁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绿色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优化品种结构,通过绿色制造生产绿色产品;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现生产制造环节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生产的产品质量优、寿命长、回收易、附加值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
3.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员工工资收入增长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员工工资保持一种长期、动态、持续的增长趋势。同时,在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前提下,适当缩小收入差距,确保每一位员工分享到企业发展成果。
4.倡导民主关爱,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发挥员工在决策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把关系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员工收入分配、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切身利益的问题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努力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从制度上保证员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使员工更积极地参与、融入企业管理,提升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
坚持以人为本,将“全心全意服务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细节,关心、关爱员工,时刻把员工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忧员工所忧、办员工所需,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5.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实现员工自我发展
为员工提供多通道职业发展规划,搭建员工个人发展平台,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生活热情和创业激情;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不同文化层次、岗位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确定短、中、长期培训目标,改进和创新培训方式,激发和鼓励员工主动学习知识,刻苦钻研技术,练就过硬本领,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储备,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我发展。
6.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安全
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始终将确保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全员安全责任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员工生命健康安全。
7.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平台建设、文化理念宣贯、文化践行与文化融合、品牌形象强化等为工作重点,努力构建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具有企业特征和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体系,大力构建和谐企业,切实增强企业凝聚力,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增强文体活动引导性、群众性、娱乐性和塑造企业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增进员工与企业的交流,增进团队的活力和凝聚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梁金凤.提高员工幸福指数要在五方面下功夫[N].山西党校报,2011-09-05.
[2]孙宁.绿色低碳,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冶金报,2012-05-10.
[3]彭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绿色钢铁[J].中国钢铁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