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长油田发展历程述评

2014-08-15李玉琪

关键词:石油工业钻机钻井

李玉琪 惠 荣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65)

0 引言

根据现有资料,延长石油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是最早的,《汉书》中就有关于延长一带石油的记载;同时,延长油田也是中国大陆最早使用近代化手段开发的油田。当近代石油工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时,中国还没有石油工业,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于是大量的外国石油产品输入中国,仅从1878年到1892年,石油产品的输入量就增加了19倍。大量“洋油”的输入,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人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再加上外国石油企业开始觊觎中国这个古老的石油产地以及清政府对发展近代石油工业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石油工业开始了其曲折的近代化历程,延长油田则成为中国最早发展的油田。

1 1935年以前延长油田的发展

1.1 清政府对延长油田的开发

中国石油产业的近代化不是从古代原始的石油利用演变过来的,而是从引进西方的蒸汽顿钻开始的。最先开始变革的是台湾。1887年,清政府派唐廷枢前往台湾苗栗出磺坑主持油矿开发事宜。唐廷枢从美国引进一部小型蒸汽顿钻钻机,并聘请了两名美国技师,从此,中国的近代石油工业开始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苗栗的油矿并没有发展起来,1878年第一口井钻成不久就陷入了停顿。而在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的近代化过程更加缓慢,自台湾引进西式钻机后的20多年间,除了部分引进西方的工艺,对中国古老的顿钻技术进行局部改良,以图提高效益外,并没有对钻井工艺进行根本上的变革,也没有全方位引进西方的工艺。

在第一口近代油井钻凿成功25年后,中国大陆的石油工业才迎来了一个发展契机。1903年,陕西大荔县绅商于彦彪和延长县刘德馨、郑明德等人与德国商人开办的世昌洋行私自签订合同,欲开采延长的石油。此举引起陕西各界人士的激愤,纷纷要求自办延长油矿。地方政府担心“若竟准其开办,势必肇生衅端”,没有答允世昌洋行的办矿要求。之后,清政府批准了陕西巡抚曹鸿勋的奏请,并拨银20万两作为经费,地方上又加拨白银2.1万两,委派延长县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1905年,各项工作开始筹备;同年,延长石油官厂正式成立。洪寅前往武汉市汉口,聘请日本技师阿布正治郎到延长勘察石油。陕西省衙门派眉县知县沈锡同陪同阿布正治郎至延长,与延长县知县余元章一同勘察石油。事后,将油品取样送往汉口化验,得出油质“胜于东洋,能敌美产”[1]20的结论。1907年初,延长石油官厂从日本购置的一台蒸汽动力顿钻钻机运抵延长,同时聘请的技师佐藤弥侍郎及6名木工、铁工、掘井工也到位。4月,佐藤弥侍郎在延长县西门勘定井位后开钻,8月完钻,中国大陆第一口近代油井——延1井出油,井深 81米,日产原油 1~1.5吨。[2]407用小铜釜提炼后,所得煤油可与进口煤油相媲美。9月,中国陆上第一座炼油厂——延长炼油房建成投产,装煤油14箱运往西安销售。

延长石油官厂的成功,引起了日本人的觊觎。1908年,日本三井洋行欲以白银100万两租办陕北油矿,被拒绝。同年7月,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促进延长石油官厂的持续发展,陕西当局从省城高等学堂选派吴源澧、舒承熙、杨宜鸿、由天章等4人赴日(自费)学习,两年后回延长石油官厂工作。

延1井出油后,延长石油官厂的发展并没有借此更进一步。延1井出油时,与日本技师、工匠签订的合同已经到期,后又与佐藤弥侍郎及三名工匠续约6个月;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器材,钻井工作无法继续开展,合同期满后,日本技师回国,钻井工作停顿。不过延长石油官厂并没有放弃,1909年初,油矿监工姚振国筹措到白银2 000两,准备钻凿第二口井。井位定在了第一口井西的老营盘,钻井工作开始后,由于钻探遇砂石层,日进尺仅0.15米,不久又因工人取暖时煤气中毒,工作停顿。

1910年初,延长石油官厂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归国,延长石油勘测工作再次展开。杨宜鸿与日本理学博士大冢以及测绘技师在延长油矿进行勘测,共测定井位35个。根据测定的井位,1911年初,延长的钻井工作再次开始,至1912年结束时共钻井3口,分别为第2井、第3井、第4井,但只有第2井出油,且产量很低,最高日产仅0.14吨,油砂厚度约 1.7 米。[2]407不过,从此以后,中国工匠能够独立操作顿钻钻机,当第3井钻至一半时,日本技师合同期满,余下的工作由延长石油官厂的工人完成,第4井则完全是由延长石油官厂的工人完成的。

1.2 1914—1935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将所有地方油矿都收归国有,并设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与美孚石油公司签定《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在延长县设立中美油矿事务所,成立蒲利石油公司,联合开办延长油矿。美孚派出马栋臣(原名F.G.Clapp)、王国栋(原名M.L.Fuller)等6名地质工作人员和5名测量技师,中国方面也派了9名人员,双方人员分成两队在陕北近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1∶12000的地质测量。之后,美孚又派出了3个钻井队,出动3台美产千米蒸汽顿钻钻机。到1916年,共钻井7口,总进尺约6402.19米,最深的井 1181.7米,[2]65这不仅是延长油田在近代钻凿的最深的油井,而且是在引进旋转钻井之前中国境内最深的近代化油井。虽然这7口井都有油气显示,但含量都比较少,达不到工业开采的要求。于是当年2月,勘探工作终止,中美石油事务所被撤销。

回国后,马栋臣与王国栋联合发表了《中国东北部的含油远景》一文。文中写到:“中国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指现内蒙古以南,西藏、新疆以东,河南、山东以北),以岩层类型及其时代看,没有含油可能性。然而某些地区值得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陕西盆地。……这个盆地已经有小规模石油生产,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他们也谈了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从整体看来,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物的页岩,适当的盖层很少,而以砂岩为主的地层易于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利于石油聚集。在中国东北部主要盆地中,也没有像美国一些主要产油区大量存在一些明显背斜、穹窿和阶地。”[3]1551920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将中国石油储量估计为19 100万吨,仅为美国储量的2%。[2]139“中国贫油论”就是由此而来的。

虽然美国对中国的石油储量做出了悲观的判断,但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放弃。1924年,陕西省实业厅和陕西省公署分别拨款2 000元和10 000元,派延长石油官厂总理兼钻井工程师赵国宾在天津购置机器,并聘请技师两名。1924年4月,延长油田的第5井开钻,年底钻至100米处遇油层,但产量极少。1925年,又相继钻凿第6井和第7井,因未见油而停钻。同时为了提高采油效率,油田有了用顿钻钻机改装成的抽油机。

1928年底,陕西省建设厅委任包恩(马余)为石油官厂监督,第二年又拨款8 000元。包恩(马余)总结了过去钻井的经验,提出了改良计划,主要有两条措施:第一条是在钻机的选择上,他认为应该选取轻便的钻机,既方便运输,又可节省燃料;第二条是要加深钻探,寻找深层油层。他利用之前石油官厂和美孚遗留下的旧钻机,先后钻井5口,分别为新1井、新2井、新3井、新4井、新5井,不过仅新1井发现大量原油。新1井是中国人自己勘定井位钻成的第一口井,于1929年5月开钻,8 月完钻,初期日产原油 3.25 吨,[4]28新 1井出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当时的报纸称:“赴厂参观者达数万人”。

从1931年开始,连续三年,地质调查所每年都派专家至陕北进行勘查,拟定井位。1931年,地质调查所派王竹泉、潘钟祥、谢家荣等分两组对陕北地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石油地质调查和测量,绘制了1∶30 000的陕北油矿区地形图和1∶500的钻井分布图,得出延长县可以多打浅井、小规模开采的结论。调查组根据地面露头和历年钻井的情况,在延1井周围布井8口,这8口井全部钻成,其中有两口井见旺油,分别为延7井和新1井。1932年,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组织地质人员到陕北测量地形、调查地质、拟定井位。1933年,孙越琦、严爽、张心田等到陕北勘察。同年9月,王竹泉、潘钟祥、周家峻等先后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并完成了一幅延长周边1∶5 000的钻井分布图。

1934年春,陕西油矿勘探处成立,孙越崎任处长。到任后,孙越崎先后向德国和美国购买了大量器材,在上海新中公司制造机械配件,装配了3套200米蒸汽动力顿钻,运至延长和永坪,加上原石油官厂的2部钻机,共5部钻机。另外从北京、天津等地雇佣了一批职员和技工,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钻井队伍。在工具和人员都准备妥当后,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4月,共钻井7口,均为浅井,最深的井仅为150米(201井),最浅者80米(103井);其中延长3口,分别为101、102、103;永坪 4 口,分别为 201、202、203、204。其中有两口井产油,101井初期日产油2.14吨,201 井初期日产油 1.43 吨。[2]408这一时期,随着生产井及原油产量的增加,油田在部分井内装采油泵采油,到1933年已有6具采油器、4台蒸汽锅炉。

1935年,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解放延安,延长石油官厂和陕北油矿勘探处由工农红军接管,合并为延长石油厂。

2 1935—1949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玉门油矿。延长油田为了顾全大局,将有限的设备调往玉门,致使生产受到影响,但油田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满足了解放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而且1949年以前延长油田的产量,一半以上都来自这一时期的开发。

1938年2月,延长石油厂开始恢复生产。8月,应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之请,周恩来批准将延长的两部钻机及器材调往玉门。同年,延长石油厂工人制成简易木质钻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用冲击法钻井。从1940年起,延长石油厂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40年春,延长石油厂工人用自制木质钻机钻成延19井,井深约100米,初期日产原油 1.6 吨,[2]408被称为“起家井”。同年,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第二军工局派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到延长石油厂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汪鹏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最后提出了在七里村打井的建议,并在七里村鼻状构造上选定了5个井位。1941年秋,七1井在35.53米和79.46米处遇旺油;1943年对其进行加深,在87米处出现了井喷,连喷9 天,最初日产原油96.30 吨,[4]30是延长的第一口高产井。1943年5月18日完钻的七3井,出现了延长石油厂的第一次井喷,在最初的5~6个小时内采油约20吨。1944年又对其进行加深,也形成了自喷,最初日产 11.6 吨。[2]1471943年,汪鹏在七里村新定井位4口,完钻均见工业油流。由于发现了七1井、七3井,延长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943年达到了1 279吨[2]409,是近代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1945年,地质学家佟诚到陕北进行地质调查,布井6口,其中有5口出旺油,他还试验了井下油层爆炸增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1943年之后的几年,延长油田的产量都不高,直到1949年,七里村钻新井4口,才使原油年产量迅速提高到820吨。

从1907年至1949年,延长油田累计钻井52口,进尺12 994米,[5]286所有油井均用顿钻钻成。截止1949年,延长油田共生产原油6 035吨,[5]286其中1939到1946年共生产原油3 155吨、汽油163.943 吨、煤油1 512.330 吨、蜡烛 5 760 箱、蜡片 3 894 公斤[2]256。

3 1949—1992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3.1 20世纪50年代延长油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能源。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进口石油困难重重,因此发展自己的石油工业就变得非常迫切。为此,党中央决定一面大力恢复原有的产能,一面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作为老油田,延长油田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3月,燃料化学工业部邀请30多位地质专家进行座谈,就中国石油资源的前景和勘探方向征询意见;会后确立了集中主要力量,以过去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已发现油田的陕、甘地区为勘探重点的方针。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发出“加强陕北勘探工作”的指示。1950年5月,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大队勘探大队成立。勘探大队汇集了各地勘探人员共22人,分为4组,在北起延安、延长,南至铜川、韩城的区域内,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和重力粗查,初步查清了这一代的中生代地层,发现20多个构造、40多处油苗。这次对陕北地区的大规模石油勘探工作持续了3年时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是相应的扩大了永坪油田含油面积。勘探工作于1953年底到1954年初基本结束,从各地来的勘探队伍陆续撤离。

从1952年起,延长油田共调出1 482名职工,支援玉门、青海、新疆、四川等油气田的开发和建设。[6]18大规模的人员外调给延长油田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过借着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契机,延长油田也取得了发展。1952年8月,为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央军委颁布命令,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全体官兵7 747人,整体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业第一师(1956年,石油第一师番号撤销)。1952年8月至1953年12月,石油师一路经铜川、延安到永坪,组成钻井团,补充了延长油田的人员力量。

1950年11月,延长油田成立地下地质部,由地质师王尚文负责。同月,延长电测队成立。1950年,勘探人员发现延长油田的主力开发层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1951年,中国第一个地震队进入陕北,进行延长到四郎庙区域剖面和延长油田外围地震勘探。1951年5月到8月,王尚文等在延长县朱家湾至胡家村一带进行地质构造测量,作出1∶5 000的构造图,认为油田沿着延河是一个向北、西、南三面倾斜的斜没背斜层,东部开口,其上发现9个小的鼻状构造和阶梯型构造。据此,油田开始实施按勘探鼻状构造油田的布井方法,并采用旋转钻机钻探,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到1953年,共使用旋转钻机钻井72口,钻进1.9万多米,但未见高产井,而同时期用顿钻钻机所钻的78口井却有12口高产井。[6]19经分析,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鼻状构造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小,按鼻状构造布井钻探成果不大;二是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层属上三叠系延长统,这一含油层生油条件好,分布面积广阔,但岩性异常致密,空隙度小,渗透率低,被油矿职工称为“磨刀石”,且在含油层中,油、水、气混杂,没有纯油区,使用旋转钻机时,油层受泥浆污染严重,没有钻出一口产量较高的油井。

工程师黄先驯根据当时的地质材料分析认为,延长油田的小产量井是渗透性出油,大产量井是裂缝出油,且以水平裂缝为主,垂直裂缝为辅,构造为平缓的单斜层,驱动能力为重力作用。根据这一特点,为保护油层,提高钻探效果,建议停止使用旋转钻机钻生产井,大规模采用顿钻钻井和裸眼完井。因此,1954年起,生产井全部改用顿钻钻机,探井均采用旋转钻机。

1953年到1954年,苏联专家组对甘肃、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油气勘探远景进行了考察。专家组向中国政府提交的考察报告认为,“延长油田是一个储油层以裂缝性为主而正常孔隙砂岩油层次之的油田,延长油田内能够用油井采出的储量是不大的”,建议“考虑采用坑道法开采”,并对“油层进行爆炸和压裂”[7]59-60。1953年,在苏联专家克利罗夫的指导下,油田进行了油井爆炸增产试验,试验结果虽有增产,但油井产量递减很快,且有的油井套管损坏严重,很快便停止了这项增产试验。后来又试验了在储油层内采用坑道采油和火烧油层的增产措施,但因油层的渗透率太低,含水饱和度高,火烧油层难以形成设计要求的燃烧面,因而基本被否定。

从1954年开始,经过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延长油田不断发现新的产区。1954年地质工作者探明扩大了永坪油田含油面积,1957年发现油田西部的严家湾区,勘探重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1959年发现青化砭油田,1970年发现子长油田。1955年—1957年,地质师曹润伍等人对孔隙储量与裂缝储量作了研究,认为油田以“孔隙出油为主,裂缝出油为辅”,确定了“主攻孔隙出油区块,兼顾裂缝出油区块”的钻探方针。在采油面积的扩大以及适合油田地质情况的钻探方针确定后,延长油田的开采也有了长足发展。1958年,延长油田扭亏为盈,创造利润 102.8万元。[4]321960年,延长油田新钻油井 65 口,生产原油1 779吨;这一年延长油田的总产量突破万吨关口,达 1.49 万吨。[6]20

3.2 1960—1979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这一阶段,延长油田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1966年开始,油田组织了两个钻井队、一个采油队,开始对青化砭油田进行勘探、开发。1970年,青化砭油田采油4 744吨,占延长油田原油产量的 30.48%[6]20。1970—1973年组织钻井队对甘谷驿油田进行详探,探明含油面积64平方公里。1974年开始进行试采,1975年采用油层压裂技术全面投入开发,到1985年,甘谷驿油田的产量达到了5.5万吨,成为延长油田的一个主力油田。1979年3月,子长油田开始勘探,经过7年的勘探,共探明产量较高的含油面积76.9平方公里。[8]2711980年3月,子长油田开始试采。不仅如此,油田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1971年在延长油田进行小药量炸点,选择性挤水压裂试验,效果显著,使原来爆炸无效区及无效油层都成了高产区。1973年创造了自拔反扣管子的新工艺,提高了压裂效益,清水压裂从此在全矿全面推广。1974年,又试验成功了清水加砂压裂。

3.3 1980—1997年延长油田的发展

1982年,延长油田获得了重大发展契机。这年7月21日至8月5日,石油工业部顾问焦力人率领17人组成石油部陕北油田勘探开发规划调查组来延长油矿调查研究。在8月6日至8日的延长油矿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石油部和陕西省共同制定了“调动各方面力量筹措资金”的办法及“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对延长油田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会议决定,为了解决延长油田资金短缺的问题,石油部每年给油田拨款250万元,陕西省政府每年给油田拨款150万元。[8]271会议总结了以“三简”对付“三低”(低渗透、低产量、低油气比)的经验,即根据油井浅的特点,简化钻井工艺,采用以顿钻为主并与旋转钻机相结合的方式,裸眼完井,不用泥浆,此方法有利于保护油层,搬迁方便,钻井费用低;简化采油工艺流程;简化原油集输流程,单井设罐,汽车运输。会后,组织延长油田的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同类油田的开发经验,还从其他油田调拨了一些较好的设备,无偿支援延长油田。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第二年延长油田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83年油田共生产原油9万多吨,超过包干指标 32.2%。[8]271

根据会议精神,1985年在延长县王家川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钻采公司。同年,姚店油田开始试开采。1986年,全面推行钻井承包制度,形成多层次开发石油的格局。1987年,又尝试采用旋转钻机钻生产井,当年钻井10口。1995—1999年,顿钻钻机已不能满足开发需要,油田同时采用旋转钻机和顿钻钻机,旋转钻机钻井数占当年完成总钻井数的45%。旋转钻机的采用,提高了钻井的效率,1995年新投产井数为245口,1999年就提高到549口。压裂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全面推行水基冻胶压裂,由一次采油向二次采油转变。由此油田的产油量也随之迅速增加,1997年生产原油107.273 9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①延长油田生产计划处编,《延长油田百年统计资料汇编(1905-2005)》。

4 1997年以后延长油田的发展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大重组、大改革,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来属于延安市的延长油矿管理局、延炼实业集团公司和原来属于榆林地区的榆林炼油厂合并,组建省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2005年9月14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组建。这两次重大改组对延长油田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从此延长油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共生产原油926万吨;2007年,延长石油的原油采、炼和产品销售三项指标均突破1 00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1 031.69万吨;2010年生产原油达到1 190万吨;2012年延长油田完成原油产量1 250.5万吨。

从1907年开始开采到1997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延长油田经历了90年;而从100万吨到1 200万吨,仅经历了10年,是什么原因促使10年间延长油田的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油田在勘探工作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1980年油田的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6 750万吨,1997年为22 860万吨,是1980年的三倍多;2005年为62 216万吨,是1980年的近10倍,1997年的2.7倍多。另外,油田的勘探建设总工作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八五”期间油田的勘探建设总工作量为121 528万元,“九五”期间为285 623万元,“十五”期间为1 571 564万元,大约是“九五”期间的2.5倍,“八五”期间的13倍;而2005年的工作量为461 139万元,是1997年的10倍多。①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钻井技术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延长油田的新投产井数迅速增加,1997年延长油田的新投产井数为292口,1998年为349口,1999年为549口,2000年为734口,2001年为 1 250口,2002年为 1 531口,2003年为2 274口,2004年为4 249口,2005年为3 460口,2005年的投产井数为1997年的近12倍。另一个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一五”期间延长油田钻井进尺为58 629米,“八五”期间为1 018 847米,“九五”期间为1 614 172米,“十五”期间为14 317 535米;“十五”期间的进尺大约是“九五”期间的9倍,“八五”期间的14倍。2004年的进尺为4 683 443米,为1997年的19倍多。①延长油田急剧增产背后,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大量新开发的油井,而这些能够实现,最主要原因就是钻井工艺的提高。在1987年之前,油田生产井采用的主要是顿钻工艺,相比旋转钻机,顿钻钻机的工作效率要低得多。从2000年4月3日起,顿钻钻机停用,全面采用旋转钻机;2003年,又开始采用丛式定向井钻井工艺。这些新工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钻井的效率,大量钻井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在延长油田的发展史上,关于旋转钻机的使用,是有过反复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延长油田曾经使用过一段时间的旋转钻机,但因为效果不好,最后决定生产井全部用顿钻钻机;1987年以后,井深的增加,使得使用旋转钻机成为可能,并最终取代了顿钻钻机。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生产井多是200米左右的浅井,延长油田的构造比较破碎,浅井压力低,导致泥浆将储油的裂缝堵塞,采油的效果大打折扣;而1987年以后的生产井多是1 000米以上的深井,这就增加了压力,再加上钻井液的改进,使得旋转钻机最终取代了顿钻钻机。二是开采技术也有了提高。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980—1996年约0.32吨,1997—2005年约0.52吨。促使油田单井日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压裂技术的广泛采用。“七五”期间的全局压裂工作量为6 346次,“八五”期间为6 688次,“九五”期间为6 291次,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十五”期间达到了21 724次,比“七五”到“九五”的总和还要多。①延长油田生产计划处编,《延长油田百年统计资料汇编(1905-2005)》。从“九五”期间开始,油田的压裂技术也由胍胶液加砂压裂全面代替了清水加砂压裂。[9]165

最后,需求增加和油价上涨成为延长油田进行如此大规模开发的动力。近20年来,我国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刺激了油田开发的热情;另外,油价的持续上涨,为油田增加采油的投入提供了可能。1991年国际原油年均价格为18.65美元,而2008年国际油价最高时曾达到147.60美元,18年间油价的快速攀升,给石油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使得油田的开发规模迅速增加。

5 结语

作为中国陆上最早的油田,延长油田的发展历程不可谓不曲折,而这一曲折的历程中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譬如,为什么美孚在陕北的勘探会得出“中国贫油”的结论,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的勘探开发又为何会取得巨大成就?为什么1935—1949年间延长油田的产量会出现大的起伏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是对延长油田发展历程的总体述评,因此,暂不深入讨论这些具体问题,只对一些决定其整体发展历程的因素做一总结。

(1)石油工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才体系的建设。中国近代石油工业是以全方位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开始的,自己没有任何的基础。既没有地质工作者、钻井技师,也没有钻井设备,这种全面依赖外来人才、技术、设备的发展方式极不稳定,导致延长油田早年的钻井工作常常因为技师合同到期或者设备缺乏而中止。而且,在引进西方技术、人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政府对发展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既没有持续、大量的投资,人才培养也极其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偌大一个中国,石油技术人员才不过几百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范围和力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开办了一批专业的石油院校,培养了大批石油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石油勘探、开发的展开。延长油田就是在大规模勘探基础上才不断地扩大了含油面积。

(2)我国没有自发形成近代化的知识体系,因而只能依靠向西方学习来弥补不足。但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地质工作者并不盲从西方的理论教条,并不因为美孚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做出了悲观的论断而失去信心,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勘探、研究,最终冲破了西方的理论枷锁。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不仅发现了大油田,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延长油田所取得的成就,正是源于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这种顽强坚持。延长油田在钻机的选择上是出现过反复的,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钻井效率,油田引进了旋转钻机,但效果反而不如顿钻钻机,究其原因就是对地层情况认识不够清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长期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康世恩做出了指示,把钻机搬到了峁上、梁上,转变了过去只沿着沟沟勘探开发的状态,使开发从线扩展到面,促进了油田的飞跃式发展。[8]272这些都告诉我们,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没有任何理论是万能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实践中不停的探索。

(3)最近十几年,延长油田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而延长油田的高产状态能够持续多久?其勘探前景如何?未来如何发展才能保持高产,甚至使产量达到新高?这些都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最终还是要靠实践与理论创新来取得突破。

[1]申力生.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近代石油工业[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2]梁华,刘金文.中国石油通史:第2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3]石宝珩.外国地质家在中国早期的石油地质调查与“中国贫油论”[C]∥石宝珩.石油史研究辑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中国油气田开发志》总编纂委员会.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延长油气区油气田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5]石宝珩.中国石油发现史[C]∥石宝珩.石油史研究辑录.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6]梁华,刘金文.中国石油通史:第3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7][俄]A.A.特拉菲穆克.论中国含油气远景[M].李国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8]《百年石油》编写组.百年石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9]《中国油气田开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编写组.中国油气田开发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上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钻机钻井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自升式钻井平台Aker操作系统应用探讨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传统钻机的升级改造
扫描“蓝鲸”——观察海上钻井平台
大直径潜孔锤钻机
旋挖钻机钻具产品类型
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