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切实体现因材施教
2014-08-15胡少萍
胡少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团泊洼学校,天津 301607)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其中“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需求”告诉我们:新课程标准呼唤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真正承认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利用这种差异使教学活动得到最优化,真正实现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一理念早在五千年前就由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了,那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的独特气质、才能、潜力的发展,创设适宜的条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根据学生的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清楚,以便在教学中有目标和针对性。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以基础组,提高组,竞赛组命名,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不足,教师要能及时并持之以恒地为他们设立各自的学习档案,以便结合教学辅导寻求查漏补缺的途径。除了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以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为自己设置学习档案。档案主要分“知识点”“存在问题”“解决途径”“解决情况”等几项。这样师生双方结合,可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得存在问题能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针对不同课型分层备课、分层教学
初中语文,按内容来分,大体可分为阅读讲授课、基础知识训练课、诗词鉴赏课、口语交际课、写作课,等等。不同的课型,分层备课有不同的要求。
对阅读讲授课来说,备课时首先需要吃透文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分层学习目标。基础目标要帮助全体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评析文本的中心主旨、写作特色,解析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在此基础上,对优等生而言,可以引导他们课外拓展,将这篇文本与其他文本作一番比较,以求寻找其中的“同”与“不同”,还可以引导他们仿照阅读题的命题方式,尝试出几道阅读理解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认真品读文本的几个语段,从中找出关键句,体会遣词用句的精妙,还可以要求他们从文本中摘录优美深刻的文句,等等。
对诗词鉴赏课而言,按考点要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中间层次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层次是“从诗词中探究传统文化底蕴,并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别是:(1)背诵这首诗,能说出大概意思。(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能说出这首诗每句话的具体意思。(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文。这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对第三个教学目标,我并没有简单直接地抛出来,而是找出一些(2)类目标完成较好的学生加以指点,使他们不自觉地完成了(3)类目标。
对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来说,分层备课就要细致缜密,对课下要做的资料整理收集,可以交给学困生去做,收集上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甄选,则交给中等生去做,对课程活动的整体构思策划可以让优等生来一显身手,教师只在把关时适时点拨,提些中肯的建议。课堂上,所有学生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知识得到提高,能力得到显现,既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又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魅力,团队精神得以彰显。
对写作课而言,分层备课主要是针对实际写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般来说,优等生能写出比较切合题意的文章,而且颇有文采与思想深度,他们的文章主要起示范作用;中等生的作文可能有些语言问题,或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调整;学困生的作文可能会有整体偏题或部分偏题的现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纠正。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经常把学生分组,在每个组中都有优、中、差生,大家的作品都拿出来,学习阅读优等生的佳作,调整中等生文章中语言及结构问题,修正暂困生的文章主旨方向……(提前做好思想工作:不许笑话讥讽,坦诚互助)大家集思广益,妙语连连,不时擦出灵感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暂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遵循这样的原则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目标中前进,暂困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最直接的反馈信息,但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对统一作业的布置,并不是都能起到巩固知识与夯实基础的作用。对优等生来说,单一的作业形式不仅占用了时间,而且是毫无意义的重复,起不到提高的效果;对暂困生而言,花费了很多时间做作业,仍然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可想而知对作业的厌倦与反感。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将作业分层。对暂困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等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扩大阅读面,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此外,可以允许学生作业“开天窗”,不会的题目可以不做,以增强作业的实效性,从而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使每个学生都能立足各自基础,通过作业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四、分层考核、分层评价
传统的考核办法主要是采用统一试卷的考核方式,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单元分阶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试卷答题情况及平时表现,分别给出成绩,最后按综合成绩评定课程成绩,而教师因此甄别学生。这种考核片面而武断,在教师依此按成绩排序的同时,也无情地将学生贴上了优中差的标签。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分层考核:分笔试和能力展示两部分。笔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基本题占85%(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提高题占10%(学困生选做,中等生必做)、深化题占5%(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能力展示部分是给自己加分的考核,就像复活赛,各自展示语文方面的特长,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声情并茂的朗读,功力深厚的书法,内容丰富、有设计感的手抄报,名著阅读的独特见解,课本剧的改编,等等。这样,考核点就由知识性的内容转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上,这一考核取向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投入程度、解决问题的技能、自我表达的能力,既能对试卷考核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又让学生有了多种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自信心,好学乐学。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对待,对待暂困生,要多给予表扬与肯定,寻找闪光点,及时赞扬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学习的希望。对中等的学生,既要激励又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为其指明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步。对优等生,则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他们谦虚谨慎、努力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