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成长策略探析
2014-08-15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山东 泰安 2714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教育家诞生的时代已经到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育家的特质有哪些?如何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笔者认为,以下五种策略值得重视:
一、爱字当头,倾心育人,让爱心润泽生命成长
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国某校招聘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心理测验:假如让你去原始森林探险,在通过危机重重的险地时,如果你不得不舍弃以下同伴——老虎、大象、猴子、狗、孔雀,你依次舍弃的是什么?尽管答案不唯一,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首先选择舍弃“孔雀”的必然落选。因为,在这个探险团队中,“孔雀”是最没用而最需要保护的,正好比学校中的差生一样。舍弃“孔雀”,就意味着缺乏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爱心。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爱的效应。“爱是最好的教育”,其道理就在于此。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把“师德为先”列为中学教师必须秉持的首要理念,不仅仅是出于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更重要的是出于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因为专业化的核心是专业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的专业精神,除了遵纪守法这一底线外,集中体现为:(1)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把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2)热爱学生——具有宽广的胸怀、坦荡的心胸和勇于担当的教育情怀,热爱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于后进生能倍加关爱,扶持他们思想进步、学业有成。归结为一点就是以爱的情怀倾心育人,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课改之初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忽然飞进来几只蝴蝶。美丽的蝴蝶落在了天花板上,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教学一时难以进行。年轻的教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蝴蝶来干什么?老师告诉你们,小蝴蝶是来看看哪些孩子专心上课,哪些孩子不专心上课。”年轻教师的话像磁石一般,立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上——这堂课的成功,与其说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所致,不如说是教师对学生视若己出的爱心使然。
应该看到,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校长和教师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失去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人格尊严,一切向钱看,浮躁功利,治学不严谨,导致了科学精神的缺失和人文底蕴的严重不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害己,令人痛心!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摒弃一切功利之心,怀有一颗智慧的爱心,尊重生命,关爱每一个幼稚的心灵,以爱唤醒爱,以生命温暖生命,动之以情,晓之以智,导之以慧,求真向善,探知趋美,让每一个学生在师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学习为本,专心读书,让书香涵养教育底蕴
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此,他积极倡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是读书!”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在我们教室里面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别人的教室里早就发生过,在其他人的教室里还将继续发生。专业阅读,能够帮助教师拥有教育的智慧,避免盲目地尝试错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儿童,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能够帮助教师寻找生活的榜样,汲取行动的力量。阅读经典,感悟教育规律,反思教育行为,改革教育实践,这应当是教育家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将师生定位于“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成为多年来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的一桶水够不够?这一桶水是“新水”,还是陈水、腐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等等。显然,“一桶水”的隐喻折射出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影子,也难以适应“教育家办学”的要求。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教师要做一条常流不断的小溪。”源活则水新,教师作为学习化时代的一员,只有勤学善思、常教常新,做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才会有学生智慧之泉喷涌而出的胜景。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游园不值》,引导学生在读诗唱诗的基础上,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本质。正是这种课程创生智慧,显示了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增加了课堂的含金量。这与她长年坚持读书,记下几十万字读书笔记是分不开的。深度推进课改背景下,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做一名教育家,必须爱好读书,专心读书,以书香涵养教育智慧。读现代教育理论书,提高专业理论素养;读学科专业书,丰富学科专业积淀;读教育名著,提升教育品位;读教育实践书,提高专业能力;读教育法规书,提高师德水平。不善于读书或不读书的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家就是空谈。优秀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读书丰厚自己的专业积淀,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才会真正在通往教育家的坦途上越走越远。
三、问题为源,潜心研究,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你的老师不感到每天的劳动单调、枯燥、乏味,那就要引导他们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教育家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人,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如何解决?只有拿起教育科研这一武器,以创新的视野和研究的思维思考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和矛盾,才能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教育家的专业研究能力主要应体现为五个方面:(1)教育思想——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超前意识、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并有所创造和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2)理论水平——对现代教育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能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的经验,建构本土化的专业理论。(3)教育反思能力——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课题研究水平——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能根据实际,提出富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并开展扎实的课题研究,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教育工作和推进改革具有借鉴意义。(5)成果推广及应用水平——能选择和应用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探索具有自身特点、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一名研究者,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才能科学施教,体验教育的成功与快乐,这也正是教育家的职业幸福所在。
美国心理教育学专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将反思与发展能力作为一独立的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教育反思不仅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且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如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助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态度的形成。
经常性的教育教学反思可促使教师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实践进行改进,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从而引导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上海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成名师”,即: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这种以教案的设计、反思与再研究为主线的成长模式,无一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因此,教育反思应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促使广大校长和教师在教育反思中成长,在教育研究中发展,步入通往教育家的坦途。
四、创新至上,慧心实践,让创新催生教育智慧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中,教育家的创新素养表现为:(1)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兴趣,敢于挑战权威、文本和自我,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2)创新思维品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法灵活,多向思维;独辟蹊径,与众不同。(3)创新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用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机智,化解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育人效益。(4)创新人格——具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和勇于担当的教育责任与使命,以爱育爱,以生命点燃生命,育人无声。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记忆犹新。陶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男生拿起砖头欲砸另一个同学,就急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听候处理。等他回到办公室,那位男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给他,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这位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于是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他十分内疚地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高兴地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四块糖”的教育,反映了陶先生民主、尊重、公平和理解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作为真正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将教育智慧归结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和创造的魅力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爱是教育智慧的源泉,实践和反思是教育智慧的动力,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化形式。教育智慧应该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教师常态化的实践行动。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低俗引向高尚,从虚假引向真实。智慧的教育呼唤富有智慧的教师,只有富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育富有智慧的学生。
五、著述为要,精心笔耕,让写作成就幸福人生
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真正的思考从写作开始。通过专业写作,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活和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从看似没有意义的教育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和观念,并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春蚕与红烛作为教师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而礼赞有加。春蚕吐丝成茧,完成了生命的涅槃;红烛燃尽却一无所有,未免有些偏颇。作为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应当光彩照人,这才是“教学相长”,才是教师人生的正途。
写作既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与提升。能思善写、以写促教、以写促长,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随着网络教研的普及,网络写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搭建了广阔平台。依托网络写作,可以开展专业研讨,实现最广泛的交流,表达最自由的思想;依托网络写作,可以进行案例研究,表现最娴熟的技艺,展示最个性的教育风采,畅想最理想的教育;依托网络写作,可以发表优秀的教育成果,体验最幸福的人生成功,促进最快的专业成长。教育家是一个勤奋的笔耕者,善于把握教育生涯中稍纵即逝的灵光一闪,用心感受,及时捕捉,细处入手,精心推敲,落笔成文。新时期涌现出的许多优秀特级教师,如窦桂梅、李镇西等,都是勤于写作、著述颇丰的成功者。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青年教师通过建博客写博文而迅速成长,成为一定区域内富有影响力的名师,成就了幸福的教育人生。写作是一种幸福体验。人的生命总有终结,但是写作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永驻、理念长存。
爱字当头,倾心育人;学习为本,专心读书;问题为源,潜心研究;创新至上,慧心实践;著述为要,精心写作,这是教育家成长的五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