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阅读 陶冶情操

2014-08-15魏晓峰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玩味古诗文情境

魏晓峰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崇高的美学价值;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的“文物”,也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古诗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要让学生学好古诗文,就必须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阅读兴趣。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恐惧感

要想让初中学生学好古诗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原则、高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高尚的文言修养、文言品行。课堂上教师要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课文,对古诗文中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良好的展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古诗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鼓舞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我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知识设计导入新课《三峡》。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自然导入《岳阳楼记》。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是谁“病人膏育”?为什么“讳疾忌医”?又怎样“防微杜渐”?整堂课学生探索意识浓厚,积极发言、争相回答,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教学效果优秀,还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引用故事情境,感染学生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爱听故事,愿意置身故事情境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又能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教师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先回想、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遭遇,让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生发学生的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

四、改变教学手段,吟咏玩味古诗文

死记硬背不但不能让学生受到古诗文文化熏陶,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泯灭学生的灵性、兴趣;而吟咏玩味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愉悦的情趣,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获取新知。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于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可见,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古诗文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古人云,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因此,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课文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蕴涵的精神魅力,让人物形象驻入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人格。

五、实现多样化、巧妙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奋点

如果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的 “纯串讲式”教学模式,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呈现出同种节奏,学生很难或很少出现学习的兴奋点,课堂中开小差甚至打磕睡就不足为怪了。如教学《论语》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感悟,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正反两方对这种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进行辩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正反两方辩得难解难分,都有理有据。最后大家握手言和,以辨证的、新时代的眼光看待这个儒家问题。这节课避免了死板的古诗文灌输式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缓解学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或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兴奋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多思考、探索、总结,力争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超越时空,与圣贤为友、同哲人对话,积贮人生体验,蓄积高尚情感,积聚幽雅趣味,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

猜你喜欢

玩味古诗文情境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玩味之秋
玩味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