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性的角度看项羽

2014-08-15岳玉花

中学语文 2014年18期
关键词:垓下项王虞姬

岳玉花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家庭,后楚国为秦所灭,项羽和叔父为避秦追杀,开始流亡的生活。这种身世和经历对项羽的性格形成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项羽是世人公认的悲情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项羽的言行、生死,引无数学者和诗人喟叹不已。项羽善良率直,重信诺,守规则,具有现代人所说的绅士之风。对爱妻虞姬不离不弃。在称王以后,不纳三宫,不娶妃嫔,王室贵胄中实为罕见。

楚汉战争项王垓下失利,四面楚歌声中,虞姬、项羽先后自刎。一对挚爱之人从此人亡魂消。但他们造就的爱情神话,却远远地超越了楚汉战争本身,超越了历朝历代帝王争斗的历史,成为令人称颂和流传千古的绝唱。这样的爱情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少见,绽放一枝美丽的爱情之花。

总体看来,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台湾的作家李敖,曾就此事专门发表过对中国男人的看法,说他们是“伪爱”男人,平日里的情爱话语,甜言蜜语,乃至忠贞相伴等表现都没有多少的实际意义,是专门用来哄骗和欺瞒女人的假话鬼话。如果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便会展现出男人们的虚假本性,比如寻死,大都是受其哄骗的女人死了而男人自己却退缩了。李敖是男人,不是对男人的把戏失望至极和实在气愤不过,是不会这样说的。

中国大众平时议论的英雄气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片面认识。儿女情长的话则是对英雄爱情的排斥心理意识作祟。中国人认为大男人顶天立地志在四方,认为儿女情长为男子汉所不齿。我想正是这样的心理和潜意识,使得男人在爱情生活中,找不到心理和感情寄托,造成了男人的爱情缺失和不在场效应。

项羽为何不东渡却自刎乌江浦?因为他的不忍之心。项羽不忍心使虞姬的香魂无主,不忍心留下虞姬独自东还。霸王项羽最终不过江东,很大的成分是为了虞姬,为了江东的父老乡亲。而身为项王妻子的虞姬同样理解了项王的不忍之心,理解项王的侠骨柔情,英雄情深,理解项王的仁爱悲悯和责任担当,“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

在四面楚歌声中,在乡音四起时,在虞姬自刎后,项羽也选择了自刎,并不是项羽的意志因此被瓦解,而是因为不忍和大爱之心,君为情深,心怀怜悯,项羽不愿再累及他人,不愿抛下虞姬独自苟活。项羽的做法可谓开历史之先河,为天下薄情郎乃至“英雄们”上了一堂人性课。

项羽虞姬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弥补了男人们的情感缺失。

假设虞姬死后,项羽为了自己的霸业再起,为虞姬报仇再起,在一场场惨烈的战争后做起了皇帝,项羽追封虞姬为皇后。虞姬会高兴吗?我看不尽然。

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古战场,回到烽火四起的岁月,回到横尸遍野的垓下,去理解虞姬,便知知项羽者虞姬,虞姬可以不死,甚至有尊享荣华的机会,但是虞姬选择了自刎,是因为虞姬懂得项王。

同样天亡项羽,是因为项羽的大爱之心。生要生得尊严,死要死得高贵,因此项王之剑,是爱情之剑,也是大爱之剑。

在文化学的意义上,项羽感动人的部分不是他的霸业和战功,不是他有勇猛和催枯拉巧般打击暴秦的气势,而是他对虞姬专一的、忠贞的、壮美而凄然的爱情,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项羽是一个铁骨铮铮、光明磊落的人。项羽不愿意再看江东父老饱受战争之苦,不愿意虞姬的魂灵在垓下地域孤独地飘零,所以项羽决定留下来陪她。于是,一把剑,刎两颈,血相溶,魂相近,从此不分离。如何对待英雄,书写英雄?英雄以其特有的气息抚育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人性品格。准确地书写项羽,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汉民族文化中长久以来的一种阴性心理的不足。

长期的封建制度和诸多礼教造成了中国人的情感压抑。本人认为这和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和认识有很大关系。而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正好可以弥补这种文化上的不足,帮助人们建立正常的爱情观,促使一个民族的男性情感心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相信爱情,坚信爱情,感受人间的温暖。

猜你喜欢

垓下项王虞姬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商震随笔二则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项羽虞姬
垓 下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亚父之死
垓下之战
乌江自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