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2014-08-15葛艳红

中学语文 2014年30期
关键词:实效性目标传统

葛艳红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该文是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的一篇较为抽象的学术论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初次教学中,设置了“字音当堂巩固训练,谈谈对所学内容的感受、收获,归纳所学内容”三个实效检测环节,让学生当堂反思、归纳、总结,做到“一课一得”。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显得“传统”有余,“创新”不足。教学目标表述模糊,教学过程不尽科学,问题设计笼统而缺乏驱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空间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网络的参与而得到激发和拓展。这些都制约了课堂实效性的提升。为此,结合教学实际,反思这一设计,我有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实效

定准课堂目标,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去进行的,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定准了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反之,就可能走入歧途。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容易迷失方向。

语文课里教什么,怎么教,这首先要问学生。课文里可教的东西是什么,哪些是学生不懂的,哪些是有价值的,这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心中装着学生。

多尔在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指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可以课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置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初读感受、困惑与发现”形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性。想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

二、依照规律,优化过程,提高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另外,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疑惑之上,教学环节应该有一个“写出已知、摆出未知”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可以变为:写出已知、摆出未知、合作获知、探究新知。而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一、初读感受;二、再读质疑;三、三读探究;四、深度解读。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衔接学生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三、激发兴趣,问题驱动,提高实效

要提高课堂实效性,必须设计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立足文本,要么能够促进学生的言语智慧,要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要么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在“交流探索”环节中,“交流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新的认识”问题过于笼统,大而无当。在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些核心问题之后,可以就“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去探讨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课堂的实效性。

钻研教材,要钻进去把文本中的文字读到站起来与你对话,还要能够跳出来抓住其显著特点。语文教学该细的地方要纤毫不爽,该放的时候要毫不吝惜。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只有用有思维的驱动力的问题推动教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效。

四、突出主体,重视主导,提高实效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善于集中、总结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实效。

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设计虽然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而在“交流探索”环节中,看似是为了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试想,高一学生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枯燥的学术论文,在没有老师的必要引导下,又能交流探索出什么新意呢?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五、重视阅读,凸显写作,提高实效

实效课堂,也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就是课堂要弥漫读书声,墨香味。

美中不足的是,我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教学课堂设计中似乎少了点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于漪老师的经验是:一节好课,要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语文味就是这种“感情浓度”和“余音缭绕”,就是课堂要有朗朗的书声。而在我的教学设计中,阅读似乎都是为问题而设计,这样容易走上“重思轻读”之路。而真正的语文课堂,不仅要阅读,还要朗读;不仅要为问题而阅读,还要为朗读而阅读。

谈到读,自然就联系到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读写相成,才更显语文味。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最好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练笔的机会。

六、借助媒体,整合资源,提高实效

面对这样一篇较为抽象、较为枯燥的学术论文,课堂教学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将课内与课外对接、文本与现实碰撞,在学生疑难处、探究点,适时地链接相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深度解读、迁移探究,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时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链接一些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直观、可感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并在交流、探索中得到启示,构建新知。这既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丰富了课堂容量,形成了生动活泼、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总之,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围绕学习内容与生命成长,各种元素有机结合与协调运动,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环节,做到步步精深、自主生成、层递发展。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质疑探究、合作交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实效性目标传统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