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银行业如何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2014-08-15安阳师范学院许波
安阳师范学院 许波
1 信贷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社会上的政府、企业或者人们都必须对如何进行资源分配做出选择,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资金的配置。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量的资金,而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的最主要方式,因此,信贷资源配置质量的高低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信贷资源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对银行业经营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1 全球经济增长处于弱复苏阶段,银行业可持续增长基础不稳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受此影响,发展中国家增速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二是国内经济环境方面,中国GDP高增长时代已基本结束,逐步回归稳健增长。尤其是2013年4月份以来,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迹象开始显现,实体贷款市场竞争力出现下滑,票据贴现贷款呈上升态势。从国内外经验看,GDP增速下滑将使银行业不良率反弹。结合国际经验来看,GDP增速下滑4个百分点令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上升2~2.5个百分点;若按中国GDP从平均9%下滑到7.7%测算,预计银行业不良率将上升0.65~0.82个百分点(7.7%是预测的年内GDP增速上限)。
2.2 经济周期性风险逐步释放,银行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加大
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债压力巨大,银行业对平台贷款总量与风险控制的压力并存。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9.3万亿元,超过当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5倍,而且到期时间较为集中,预计三分之一贷款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如果再考虑地方政府委托贷款和债券融资,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巨大。而且随着地方新一届政府换届完成,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投资冲动,对银行业风险管控提出新的挑战。
二是前几年巨额信贷投放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近几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高速增长,2009~2011年三年贷款增量高达8.5万亿元,远远超过2001~2008年累计贷款增量额(5.5万亿元),由于历经时间较短,绝大部分未经过完整经济周期检验,还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2013年一季度监管指标显示,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6个季度环比上升,且出现加速生成之势。
2.3 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银行稳定净息差面临严峻挑战
央行2012年6、7月份连续两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区间,适当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下调贷款浮动区间下限,银行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十二五”规划及中央经济工作会均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利差将不断缩窄,过去以净息差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2.4 金融脱媒影响加剧,银行资产负债两端承压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呈加快之势,从社会融资结构看,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回落,直接融资发展迅速,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大幅提升。
3 新形势下银行业信贷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3.1 信贷资源配置必须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和把握全行战略导向要求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位的情况下,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信贷总量、结构和节奏一直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作。信贷资源配置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合理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有效协调宏观调控要求与商业银行股东的回报要求,这不但是确保实现国家赋予大型银行参与调节经济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经济增长与银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信贷资源配置是全行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贷资源配置要按照全行发展战略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手段,强化战略运筹能力,确保全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2 信贷资源配置必须坚持价值创造和价值回报理念
上市银行必须把股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以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实现做为资产主体的信贷资源的科学和高效配置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因此,信贷资源配置要以价值管理理念为指导,协调短期盈利和长期价值目标,以经风险调整扣价值回报最优为核心,促进信贷资源向风险相对较低、综合效益高的产品、地区倾斜,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满足提升股东回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3 信贷资源配置必须坚持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理念
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必备的经济资源,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机制,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实现价值创造、风险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4 提高银行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4.1 完善资产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是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应建立信贷计划管理的实监测系统,实现信贷计划管理的电子化,实现计划数据管理、下发、监测和统计功能,实现对每一笔贷款投放、收回、逾期和展期等情况的全面监测和管理,提高贷款总量与结构规划、监测、调控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二是应建立信贷客户评价系统,实现对每一个贷款客户的收入和成本的查询功能,包括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等,通过每笔贷款RAROC和EVA的监测,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单笔贷款进行筛选、提示和封闭。
4.2 紧紧围绕资本约束理念,努力提升贷款价值创造
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再次进行大规模外部融资难度很大,未来资产规模的扩张,将主要依赖内生资本积累来支撑。以往简单依靠规模扩张来实现利润增长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扩大内生资本积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将成为重中之重。信贷业务即是资本占用的主体,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落实“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理念的主要载体。在增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大力提升贷款定价水平和产出效率,在信贷审批工作中采取先审批定价再审批业务、将综合回报要求纳入信贷方案及合同约定内容等,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综合收益。要加大潜在风险客户退出力度,对低信用等级的客户、风险抵御能力弱的信贷客户,要有计划、有节奏地退出,防止客户由潜在风险向事实风险转化。
4.3 全方位优化资产业务结构,提升信贷资产品质
(1)优化客户结构,明确发展小微企业的战略地位。大客户具有风险低、市场竞争力强、内部管理完善、还款能力较强等优势,目前仍是各银行业信贷投放的主体,但由于同业竞争激励,议价难度较大,银行利润上升的空间有限。而小微企业虽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获取融资难度较大,但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在当前形势下,各家银行均把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作为经营转型的着力点,越来越重视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殊性,越来越认识到小企业业务兼具法人和零售两种特质,越来越注意按照小企业金融的内在逻辑与机理来重塑服务体系。因此,要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做好核心客户群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小企业的服务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利用渠道和网络优势,加快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2)优化行业结构,体现产业政策结构调整的导向。在目前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位的情况下,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信贷总量、结构和节奏一直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继续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同时,应择优支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发展规划的行业;择优支持交通、能源、电网行业、信息通信、网络服务、旅游文化等促消费的相关行业;坚持绿色信贷导向,支持重大产业升级改造、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行业。但要将客户分类与行业分类结合,实施差异化管理,避免“支持行业全行业进入、退出行业全行业退出”的一刀切现象。
[1] 朱海硕.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金融领域,2010(12).
[2] 钱枫林,毛赟.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3] 课题组.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