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有“时”有“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4-08-15黄红梅
◆黄红梅
(昆山市实验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素质教育观念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确立。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
一、根据学段要求,明确指导学生自学的“度”
1.低年段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朗读课文的能力
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新课标中指出低年段是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阅读重点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低年段指导学生自学的重点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和自主朗读课文的能力。
2.中年段注重培养学生读懂文本、体会情感的能力
从心理特征上看,中年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课标中提出中段学生要“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实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年段指导学生自学的着眼点应该落在指导潜心阅读、读懂文本、体会情感上。
3.高年段着力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揣摩表达的能力
从心理特征上看,高年段的学生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课标对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我们应将指导学生自学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文本,除了体会思想感情以外,还要揣摩文本的表达方式。
二、把握教学特点,找准指导学生自学的“时”
1.预习入手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才会按老师的要求有序进入自学状态。每学期开学,拿到教材的我总是先仔细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然后提出明确预习的任务,指导学生预习。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对学习内容能有全面了解和初步思考,初步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发现疑难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好前期准备。
2.抓住课堂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合理创设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尝试、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自学的方法,感悟自学的过程,获得自学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课后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自主学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更是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舞台。
在语文学科的课后自主学习内容上,我比较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发展其创造思维,注重创设情境,入情入境。因为良好的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后自主阅读中,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各有所得,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三、遵循学科特点,探寻指导学生自学的“法”
1.导学指引,明确课前预习任务
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能有全面的了解和初步的思考,初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发现疑难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好前期准备。
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提出了“四字预习”指导法。它的中心内容是“一读二划三查四疑”。“一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过熟读文本从而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二划”就是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自己读一读,感知一下。学生的自学加深了他们对生字音、形、义的认识。“三查”就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寻读书过程中逐一划出来的字词。这是学生最基础的自学,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进行学习,更是学生由被动接受而变为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四疑”即学生对预习的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对文本有一些疑惑的问题,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等一系列问题。在预习阶段如果有了这方面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自然就会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必然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的思考分析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做好了积极充分的准备。这样的预习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关键是学生变得会学习。
2.学法渗透,提高课堂自学实效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习得方法,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寓言两则》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第一则寓言是《揠苗助长》,教学时,我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三步学寓言:“一读题目,提问题”“二读寓言,抓关键”“三读寓言,明道理”。第二则寓言是《鹬蚌相争》,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用学到的学习寓言的三部曲自学,效果非常好。可见,科学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学习语文的能力得以积累和提高。
3.科学指导,培养自主复习习惯
复习工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繁琐工作,要小学生学会自主复习很难,所以,近年来,我一直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认为只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合理确定复习目标,循序渐进,小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是能够培养出来的。每逢期末,我都会从字词、课文、练习等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找到整本书里容易写错读错的生字强化巩固,再根据单元系统复习。至于“练习”,它有一定的系统性又各有侧重点,可以绘制“知识复习网络图”,也能很好地串构起来,灵活掌握。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遵循“教”与“学”的科学规律,有合理的“度”,再合适的“时”,用巧妙的“法”来逐步推进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真正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在学习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