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引导体验
2014-08-15马鸣芳
马鸣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由专题与板块组成,每个专题又有各自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或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其中,“活动体验”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活动开展的依据应是文本特点、文本内涵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而体验则强调亲历性,即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只有在透彻分析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巧妙地设置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生发深刻的体验。“活动体验”课可以有如下设计安排。
诗词诵读——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中的篇目都是诗歌,一组不同时代的诗歌。鉴于以往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自然、大方地朗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的情况,我将本专题的主要教学方法设计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主旨与诗人的情感。在鉴赏完这一板块的诗歌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我以这一板块的四首诗歌为范例,对朗读方法加以指导。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理解诗意,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例如《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我指导学生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应读出不同的语气。《致青年公民》激情洋溢,要读出热情奔放的气势,并注意声音高低、节奏快慢的变化,突出点题的关键句。《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要妥善处理好声音的停顿与连读,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六月,我们看海去》节奏明快,朗诵时语速要快,不能拖调徐吟,我甚至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摇滚乐“说唱”的节奏形式,来表现诗句中那种天然的韵律感。
此后,我在班内组织了朗诵比赛,要求每位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参加比赛。因为先前已进行过诵读指导,再加上四首诗歌的实践,所以学生普遍能在朗诵时注意语速语调,把握好感情。个别学生对语气语速处理得较好,感情也拿捏得较准,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一位男生将《再别康桥》读得声情并茂,深深打动了其他同学。比赛过后,许多学生收获了他们的活动体验——要朗读好诗歌,理解诗意是第一步,之后才能准确把握节奏,处理好抑、扬、顿、挫等语气语调。同时,通过朗读,他们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并在朗读中体验到了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而这些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代替的。
书信沟通——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
十七八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稚气未脱却又充满了独立意识,他们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与社会,然而其思考与判断往往缺少理性,甚至偏激。于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常常因难以沟通、缺乏沟通而产生隔阂。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范例。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中的《十八岁和其他》是杨子在儿子十八岁时写的。他在孩子生日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敞开心怀,诉说对儿子的理解、期望和深爱,给了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杨子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与对方不便当面讲的话,不妨通过书信来交流。用书信交流,没有了两个人面对面谈话话不投机时的剑拔弩张,也没有谁打断你的话,因而更易于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易于拉近两人的心灵距离。所以我选取了书信的形式来组织此次活动。
这次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然后将文章拿给家长看,叫家长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然后与子女作书面交流,说出最想与子女讲的话,子女再以回信的形式与家长交流,最后再让学生在小作文《活动感言》中谈谈对这次活动的感想。
在“感言”中,许多学生提到自己原本与父母有较深的隔阂,通过书信交流,他们深切体验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意识到冷战、对立不能解决矛盾,只有交流、沟通才能填平鸿沟。我们利用《十八岁和其他》这一材料,为两代人的对话与交流创设了一个平台,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引导了学生根据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了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等话题进行了真诚、平等而深入的交流,使学生获取了对人生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从而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能有如此体验,那么,这次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图片解读——震撼心灵的历史体验
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以一个普通人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给苏联人民造成的不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个德国伤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精神状况,揭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安妮日记》告诉人们的,是一位犹太少女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表现了她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灾难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已有了一定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接下来的板块“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我设置了“图片解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数字,包括军备开销、战争伤亡等数据,这一举动立刻在课堂上营造出了一种凝重、严肃的氛围。然后我再展示出图片,要求学生看完图片后用一个词概括此时的心情,结果学生纷纷用“难过”、“震惊”等词语来形容。强烈的视觉冲击后,我介绍了两组图片的摄影背景,然后请学生概括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表现的对象和中心人物,结合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抓住最具震撼力的细节,进行认真解读。具体要求是:1.为每幅图加一个小标题;2.选择一幅令自己最感震撼的图片,为它配上解说词(解说词的写法先介绍一下)。接到任务后,学生开始凝神解读。许多同学的解说词写得很精彩。比如,有位学生这样解读其中一幅图片:“画面上是一对父子,做父亲的穿着军服,右手握着步枪,左手紧紧握着幼小的儿子的手,并用臂膀把孩子拥在胸前。左脸颊紧贴着儿子稚嫩的脸,脸上神情忧郁,也许他在想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儿子,也不知道能否再见到儿子。而怀中的儿子则正张大着嘴巴在哭,似乎在喊着:‘爸爸,别去!’真是一幅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离别图。”听着学生们读自己写的解说词,我知道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深刻体验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今后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既学会了解读图片,学会了写解说词,又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余对人类的一些痛苦历史有了深刻的体验,增添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活动体验”课强调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好这类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各自独特的经验。教师只有立足于文本特点、文本内涵和学生的实际,巧妙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这些自己亲自参与的活动中获得独特而深刻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