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模式建构浅说
2014-08-15熊光清
熊光清
《语言文字应用》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教材,是第一本专门讲授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语文课本。《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该课程“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创造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可见,《语言文字应用》在教与学各方面与文章阅读模块都有很大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我们根据布鲁纳等西方学者创立的建构主义学说等相关理论,结合《语言文字应用》的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构建一些更可行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概念获得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等学者提出的思维研究理论。该模式采取的是“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它首先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找出概念的共同属性,并进一步把握该概念的本质特征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把与该概念相关、相似的概念加以比较辨析,从而实现在应用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的课程目标。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的同音词教学就可以采用这一模式。首先由学生从“春节的吉祥话”的课堂活动中学习同音词的具体例子,然后让学生归纳同音词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同音词这一概念。第二步可以由小组合作寻找我们身边的相关词例,用概念来印证同音词这种语言现象,并进一步把它与同音字、同义词区别开来。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习与应用同音词很实用,也很有效。
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它需要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并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它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习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我们以《每年一部“新词典”》为例来说明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过程。首先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我们可以利用课本“引子:粮票的故事”和权威部门每年评出的年度“十大热词”,让学生了解词汇是一个动态系统,旧词语会不断消亡,新词语会不断产生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广泛搜集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网络上新出现的词语,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弄清这些词语产生的途径,看它们属自造新词、外来新词还是复活旧词。接下来,让学生自主判断这些新出现的词语哪些已经或正在消亡,哪些还会继续存在甚至长期存在。然后进一步分析归纳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新词所具备的条件: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词语本身表意清晰;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被广泛使用。最后由学生自主检测巩固学习效果并拟写一篇规范使用新词语的调研报告。这样,一个基本完整的自主学习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为《语言文字应用》构建其他一些教学模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式,都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应用的一般规则,提高理论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同时,通过学习,增进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并激励他们为建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