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与人生语文的构建——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助跑器
2014-08-15邰雨春
邰雨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生积累精神财富,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亲情感悟中懂得感恩
世上最真的情是亲情,世上最浓的情也是亲情。我曾作过这样一个调查:世上最亲的人是谁?世上最值得珍惜的情感是什么?95%的同学回答:世上最亲的人是父母,世上最值得珍惜的情感是亲情。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从文本解读中体味亲人的重托。《项脊轩志》是古代一篇美文,但由于受思想认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不能走进作者的时代,更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文主旨。采用问题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一步步接近作者,一步步领悟作者对亲人的感情,从而感受到亲情伟大。文本写母亲侧重在关心子女的温暖,写祖母侧重在希望孙儿学业有所成功,分别就此设下疑问:当你看到母亲问寒问暖的场面时,有何感慨?当你听到祖母的呼唤时,又有何感慨?下面是两位学生的感想。甲:铭记母亲教诲。作者在回想母亲询问自己饥寒不禁潸然泪下,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个老实人,她不善于言辞,总是不厌其烦的将生活中的琐事强调好多遍,她常说:“别看你有妈高了,在妈的眼里啊,你永远是个孩子。”母亲没什么文化,她不想让我再吃没文化的苦,生活上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母亲对我的付出,我永远都偿还不了,但我知道,她是我需要用一辈子去守护的人。乙:不忘祖母嘱托。同文中的祖母一样,我的祖母对我的期望也很大。记得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她常在我耳边唠叨:“丹丹啊,你要好好学习,你爸妈很辛苦,可不要让他们失望啊。”她常常陪我学习到深夜。后来,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全身疼痛,我要帮她按摩,她总叫我离开。如今,奶奶离开了,可她临终的嘱托牢记在我的心中。
从阅读延伸中感受肩负的重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渐渐适应了都市生活,少了份敏感,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可以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既不会感恩,又缺少感激。结合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余显斌的《1976年的那个春天》,引导学生对亲情感悟,从感悟中担当起肩上的重任。下面这位同学通过对考试失利带来痛苦的叙述,表明了对亲情感激的强烈愿望。“又一次的考试失利,使我心灵的坚冰又加厚了几分。我踱步来到电话亭前,犹豫着该不该打这个几天前就该就打的电话。电话那一头传来了渴望而又令人害怕的声音。‘现在,虽然暖和了,早晚还是很凉的,每天早饭都吃了吧,可别为了赶时间就不吃早饭呀。不然,准会像你爸爸那样闹胃病的。’提起爸爸的胃病,我就想问一下他现在的情况,却无法开口,内心一阵剧痛。我已不忍再听下去了,我想要说话,却张不了口。‘我知道你功课紧,就不多说了,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别总想着家里,你在那边好好的,我就放心了。’我头脑一阵发热,耳边传来让人失望的‘嘟——嘟——’的声音,握着话筒的手已经渗出了汗。对着话筒,我鼓足勇气‘妈妈,您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儿行千里娘牵挂,可怜学子想妈妈。残酷的学习竞争,无形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学生透不过气来,他们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心里充满了矛盾,妈妈的短短几句安慰地话,让他既感到亲切、温暖,又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亲情可贵,把它内化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回报亲人的爱更加重要。教学时合理利用教材中亲情的教育资源,把它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定能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痛苦。
从事理探究中明白价值
感悟是一种人生修养,可以让人明理知耻。自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生命只有一次,贪生怕死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可以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为了让学生对生死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结合教学《报任安书》,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生命慨叹中确立生死观。以“我的生死观”为话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懂得死生的意义。经过探讨,学生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一要快乐地活。人生只有两个字,“生”与“死”,无论经历了什么风浪或阳光,都会随着生命的终结陨落在时空的宇宙。人生在世,应该用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激励自己,选择一件自己认为值得奋斗的事,享受过程,只要曾经美丽过、追求过,那就算并未尽如人意,那也不会后悔。二要勇敢地活。人生在世,难免一死,不要去想自己什么时候离开,只想自己活着的每一天是不是都是充实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我们没有办法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它的宽度。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增加我们生命的附加值。三要高尚地活。人活着总要有目标、有梦想,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梦想努力的过程,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一生碌碌无为、昏昏沉沉地活着与死去有何两样?从以上的讨论中,学生对待生死观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好好地活,并注重生命的过程,一生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有了这样的认识,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一定会顺畅。
从古人追寻中树立自信心。在困厄中思考人生,在处境艰难时坚持自己的志向,并将苦难当做一种生活、一种财富,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最终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以“从文王、仲尼等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为讨论题,引导学生剖析古人历经磨难成功的原因及怎样从他们身上找到汲取力量的源泉。下面是部分同学的见解。
生1:直面磨难,莫要退避。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就像昆虫破茧成蝶必须要经受一番阵痛一样。人生道路是漫长的,应该有色彩,太简单的人生苍白得像张白纸,波动曲折的人生才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我们应该感谢苦难与挫折,它们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使我们蜕变掉幼稚与脆弱,变得成熟强大。在最后成功时,回首走过的路,会发现什么都是值得的。
生2:经受考验,乘势而行。逆境给人以身心上的痛苦,但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伟人人生道路坎坷,才使他们的情感得以爆发,写出闻名于世的著作。现在的我们生活很安逸,有如此好的环境难道不更应该努力拼搏吗?也许现在枯燥的学习生活就是我们的困境,但比起文王、仲尼的处境,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生3:备战高考,奋力拼搏。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一个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除去顺境中身上的那股浮躁,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发愤苦学,从而实现埋藏在心中的梦想。高考,是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为了这一刻,我们准备了十多年,在这冲刺、决战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像蚕一样在默默无闻中吐丝结茧。
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文本阅读中,巧妙地通过学习古人事迹、透视社会现实和联系自身实际等教学活动,定能让学生自觉地建立起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从警句辨析中学会坚强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一个历经坎坷而仍能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胸中一定藏有许多从苦难中提炼的珍宝。直面苦难,维护自己的尊严,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是每个有为青年应持的态度。教学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面对挫折”这一话题,锻炼他们承受苦难的能力。从讨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挫折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战胜挫折的精神准备。
用尊严直面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总爱给我们出这样那样的难题,我们称这些难题叫挫折。挫折可大可小,它可以是一次考试的失利,也可以是一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可以是肉体上的折磨,也可以是心灵上的痛苦。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倒下,身为有尊严的人,不允许我们不作任何挣扎就倒下。
有些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与其绞尽脑汁去尝试绕过它,倒不如拼尽全力与其一搏,用我们的尊严去面对它。
用进取淡定挫折。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能预测草莽中是否潜藏猛兽毒蛇,也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人生路漫漫,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失败都在所难免,用积极的心态去淡定挫折,这是人生的重大课题。懦弱者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失去勇气,眼前一片黑暗,最终被挫折压倒;坚强者在挫折面前,勇敢奋起,将挫折当成动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正如英国福勒所说:“挫折能磨炼一些人,也能毁灭一些人。”
用信念击退挫折。生活,就像一汪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驾着生命之舟在这片海洋中前进,难免会被迎面而来的波浪拍打到岸边,然而,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既要坚信人生的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有击退苦难的信心。苦难是未被雕琢的艺术品,只有用信念,用行动去雕刻它,它才会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真品。
用意志战胜挫折。人的意志就像弹簧一样,一帆风顺的日子过得多了,就会被时间风化,变得脆弱不堪;若是不断遭受困境,意志便会被时间打磨得越发坚韧,能屈能伸。你见过瀑布吗?那是水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人生也是如此,即使是“山重水复”的时刻,也要咬牙坚持,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
文本阅读贵在一个“悟”字,将文本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联想,从一点向多个方面发散,就会产生一种感悟,并渐渐上升为一种顿悟,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此时的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