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让文章更鲜活
2014-08-15刘道朋
刘道朋
写作,是语文素质的知识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迅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通过总结优秀作品及名家成功经验,加之自己教学实践的探索,我总结了几点高分作文的写作技法,这里要谈的是其中之一:正确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使文章更显鲜活灵动。唐彪《读书作文谱》上有这样的描写:“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文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的确,写作应追求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那么,写作中如何做到虚实完美结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精于选材,巧选虚实结合的材料
经验告诉我们,选好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写出虚实结合的好文章,必须注意选取那些最能表现生活本质,而又具有个性色彩的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启发读者想象“虚处之实”、“实处之虚”。例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开头一段就通过自然景物的实写,从而虚写出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课文通过实写小交通员的外貌、神态,虚写出他们的精神品质。课文选材时,注意以实带虚.虚中见实,从而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比如,我给学生写的示范文《快乐如此简单》的其中文段:
我和儿子坐在门前的荔枝树下乘凉,儿子挥着小手指着树上的鸟儿:“鸟儿笑……”我和儿子手拉着手,也笑,呵呵……呵呵……
这里,我信手拈来的一个生活细节,用小鸟的叫声和我们的笑声的实写,来突显快乐就在身边的虚笔,虚实相得益彰。
二、巧取角度,避实击虚
选好角度,是写作中“虚实结合”成功的关键。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这种手法就是“避实击虚”。
譬如描写爱情,如果只从实的来写,说“爱情”就是两性的结合,这多没意思。相反,我们从其他角度来反映效果又如何呢?高明的作者总是避实击虚,通过男女主人的语言、神态、行动等等的描写来反映,既不庸俗,又把男女间的爱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就是通过“虚”来写“实”。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采桑少女罗敷之美,就避开了直接肖像描写,采用巧妙的间接描写,即虚写。通过旁观者的言行来烘托罗敷的绝色天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诗人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的行为表现,再加上铺陈渲染,就把罗敷之美送到读者眼前:这里,诗人并不从罗敷的眉、眼、耳、口、鼻、表情、态度来直接描写,只写他人对她观看的入神神态,读者便被罗敷的美貌勾魂摄魄、暗暗叫好,心里痒痒,大有不亲眼看不罢休之感。象这样以间接描写渲染罗敷的美貌,比章回体小说对美人肖像作千年不变的令人厌倦的描绘要生动得多。
又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避开对晴雯惨死的实状描写,而是借丫环之口虚写此事,并让丫环编了一通晴雯死前的话:“你们不知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一个花神,玉皇爷叫我去管花。”作者如此避实击虚的结果,不但一扫晴雯之死的悲惨,而且使她的死具有美的诗意,让不美的现实,在虚写中得到美的升华,并寄予厚爱与同情。
三、善留空白,激人遐思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在一些关键之处,作者有意不作直接具体的正面描写,只在侧面作些烘托、渲染,让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修养、心理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补充、丰富,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也就是说,“空白”绝非“空无”。钱钟书先生也认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之一是“以实涵虚”,即作品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比如,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这样写到:“好马在厩里,鸣声闻千里,姑娘长到十七八,美名传天下……”“阿着底地方的青年,却偏把她望,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这些诗句并不是着力表现阿诗玛的肖像,而是书写出由她的美引起的反应。诗人有意留下如此的空白,故意留给读者以想象余地和再创造的机会,让读者从青年对她的倾慕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创造阿诗玛的美,填补诗中未言明的具体内容。
鲁迅的《故乡》中,当“我”见到儿时的好伙伴闰土,想问问他的处境时,本来可以让闰土大发议论,诉说内心的苦衷及生活之不幸,然而却偏偏只写了“闰土默默的吸烟”,欲言又止。这是鲁迅先生在写作中有意留下空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确实,从闰土吸烟的表情中,蕴藏着无尽的艰难困苦!这比直说更能揭示闰土内心的凄苦和生活的不幸。这无声的闷坐,会令人深思,真是此是无声胜有声。
总之,虚写和实写要注意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则显得粗浅与呆滞,不能给人美感;过虚,则虚无缥缈,不能令人信服。因此,要防止一味虚到底或一味实到底,做到虚写、实写的有机结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