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联想 激活课堂——《囚绿记》教学手记
2014-08-15吴强益
吴强益
无数次的课堂教学,没有《囚绿记》的教学过程那么令人激动;无数次的生命感动,没有“常春藤”的倔强执着令人感动。
在讲授《囚绿记》前,我参看了人教版教参,它对本文的主题是这样概括的: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多向性的,不能简单地给这篇文章贴上标签了事。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囚绿记》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联想的思维方式,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多方挖掘,从不同角度探寻出《囚绿记》的多种主题思想。
一、歌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次赏读。有人结合文章第13段(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联想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再联系常春藤被幽囚的苦难和第10段“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又联想到中华民族遭受异族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屈意志和坚贞节操。因此她概括为本文表现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赞美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老师点拨,由常春藤的“固执”还可想到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那执着的爱国精神。
二、珍视人间情谊
当这个学生讲完她的体会后,我又引导学生继续研读原文,便有学生发现:在这“孤独而陌生”的古城,“我”并不感到孤独,因为“绿叶和我对语”。我观赏着它的生长与变化,“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为我展示婆娑的舞姿。这说明“我”已和常春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有一种默契,它慰安了我孤寂的灵魂,我欣赏它茂盛的生命。虽则作为“绿友”,当我的爱真正变成了一种伤害的时候,它依然朝着窗外的方向生长,渐渐变得嫩黄,变得细瘦,变得娇弱。“我”不但不理解它的感受,不关心它的成长,反而还觉得“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虽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但“我”也“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种做法就彻底粉碎了我和常春藤的情谊。文章最后,写“我”珍重地开释它,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可以想象伤害的枝条能否重现生机?伤害的感情能否重新弥补?也许要在明年的春天,也许永远没有机会。所以说,友谊要时时珍惜,要时时呵护。接着,这位同学通过联想,讲到:何必要将生长于窗外的绿友放到身旁呢?高山放远了观望才显得巍峨,大海放远了谛听才显得深邃,距离产生美。人间友谊何尝不是啊?课堂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放飞生命的自由
学生通过阅读,联系课文内容谈到:那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辽阔平原让我疲惫,让我执意找寻生命的绿荫,当常春藤出现在我窗外的时候,作者说,“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望见绿色如同沙漠里的跋涉者者望见绿州的欢喜,如同大海上的冒险家望见花草茎叶的欢喜。说明作者对生命的爱恋如此之深,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在单调的环境中,这位“绿友”自然觉得如获至宝,给作者以希望,以慰安,以快乐。
当“我”的自私变成了一种伤害,“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作者感觉到了“植物是多固执啊!”当它枝叶病损,细瘦娇弱之时,作者“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说明他对生命不是没有恻隐之心,“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更是明证,这说明向阳的生命才会蓬勃,雨露滋润的生命才会茁壮。作者的用意在于教育人们珍爱生命,放飞生命的自由。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深刻内涵。学生还可由那浆液丰富的柔条联想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杏,进而联想到梅雨潭的绿,紫藤萝瀑布的茂盛。
四、爱是不能自私的
也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爱是不能自私的。其理由如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这绿也视同至宝。”“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促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文中的这些句子是理解主旨的关键,从分说明“我”为了自己的偏爱,便将喜欢的对象占为己有,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对常春藤莫大的伤害。生长在大自然的美好事物,本来就自然,属于人类,可是,我们有时候的做法就是破坏大美,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比如,摘下花园的花朵装点自己的家庭,损害自然的花草仅为自己的爱好。
五、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还有人认为,作者对生命的绿色是如此的喜欢,以致于爱不释手,将它放进自己的屋子安抚做自己孤寂的灵魂。可是,他不懂得这样的爱,对常春藤来说,简直难以承受。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联想到我们的家长,这也担心,那也担心,时时处处替孩子着想,没有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的道理。“我”的做法和某些家长的做法有什么两样呢?
六、同情生命的弱小,珍爱生命的美好
更有人认为,常春藤是一株没有抗争能力的生命,任凭他人的摆布,它有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浆液丰富的柔条,好似猗郁年华,犹如葱茏的爱和幸福。当它变成娇弱、病态的时候,“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说明弱小的生命在遭遇摧残的时候,人们的本能也能产生同情之心。所以,尽管“我”恼怒它的固执,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心中生长了。但最后还是怀着对生命的敬佩之心,“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正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老舍先生的《小麻雀》,它那乞求的模样,哀怜的眼神令人为之怜惜,为之感伤。因此,本文意在表达对弱小的同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珍爱。
探讨结束后,我对同学们精彩的陈述表示肯定,追问本文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呢?有学生就提出本文有几处语言写得很精彩,很吸引人。我叫他指出来,并且说这样的句子你们只是抄录下来或者背诵就万事大吉了吗?接着就有学生说,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借助联想的思维方式续写仿句。此时,下课的铃声响起了,我就顺势布置仿写作业。
有学生感言:无数次的生命感动,我还是第一次为“固执”的生命而敬佩;无数次的文字触摸,我还是第一次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迷茫,就需思维有指向,如经常性地让学生进行联想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激活其智慧,拓宽其思路,丰富其感情,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此外,教师也应及时捕捉学生灵感的闪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