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4-08-15广东何可倩
广东 何可倩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西方国家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多采用“跨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便要求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了解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而且要直接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与合作。因此,高职教育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价值观念、工作技巧、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要重视与政策、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相结合。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育人的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政策理解、工作方法、服务技巧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真实的项目服务嵌入教学过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机会,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定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强化其价值观念,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学习过程中,累积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该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模式,将教师的角色不仅定位于社会工作理论的传授者,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技巧的学习者和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者。
一、“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学生学习方面的特点
首先,学生可在该模式下获得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实践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潜在资质。教师与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同工、合作者和指导者的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信任,同时服务教学过程中利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对社会服务本质的体会和认知,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其次,通过项目服务加强学生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理解和认知,增强学生对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提升学生感知能力、洞察力和领悟能力,体会和感悟所学知识,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讲授与知识的接受。同时发挥第三方,即服务对象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服务,累积自身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
第三,学生在执行项目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理论知识的缺失。同时,学生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反复训练肢体语言的表达。例如,如何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等感知技能,使学生充分强化训练沟通技巧、非语言行为、掌握倾听要领和准确表达同理心等专业社会工作技巧。
第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服务,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化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学生会遇到事先无法预计的困难,通过小组讨论、督导指导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危机介入、应对的要领和技巧。
第五,学生通过项目服务各项任务的完成,可以获得实际工作绩效和内心的满足,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成效感。激发学生更加认真、自觉、积极的投入社会工作中,并能从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参与服务的应用过程
学生参与项目服务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由督导和教师根据学生项目服务操作实际情况、所遇到的难点和工作重点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逐渐培养学生服务过程中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面对本职工作。
学生参与项目服务之前,首先应根据社会工作教育所回应的社会需求确立服务项目,根据社会需求和需要培养具有相应素质即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其次是依据项目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使教学环节更具有针对性。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在理论知识讲授方面应注重工作技巧的讲解,同时结合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报告、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区概况的详细介绍和资深社工工作经验的分享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信息和资料,超越学生单纯从教科书上获得相关知识的意义,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意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个人的选择,分配给学生项目服务的各项任务。例如: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或者妇女家庭社会服务等。四是服务策划、实施和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真正离开课堂,进驻社区实地考查,投入项目服务中。这一阶段为实训教学的主体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可以持续性的参与社会服务,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机构现有的硬件设施,例如老年人康复护理机械等。在服务参与和执行过程中,学生可从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与督导、资深社工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分析,深入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发现自身不足及时修正完善。教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以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服务。学生参与服务的最后一个阶段为服务成果评估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会获得课程的实践教学分数,分数分别由项目方、督导和服务对象共同完成。
三、“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师教学方面的特点
“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服务过程中,开展实际调研工作,发掘社会、社区的需求,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该模式下其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研究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学生实践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和总结实践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教育理念与学生实践深层次的融合。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对社会政策的把握和执行能力的提升,提升个人对社会工作本质的认知,能够促进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更新现有的知识体系和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性,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沟通和了解。与此同时,该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师能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及应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其次,教师在实际接触社会服务过程中,通过实地考查,及时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变化,有利于教师对社会政策的解读和深刻理解,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政策把握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
第三,根据实践教学经验的累积,探索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促进区域社会工作及社区治理的建设和发展。课题研究成果将为区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基层政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四、“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课题研究应用过程
“项目服务+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其具体流程包括:结合需求确立项目、制定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及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提出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服务(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资料整理阶段)、论证及提出结论等几大要素。
首先,结合社会服务需求和课程需求两个角度确立项目。即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社会服务的提供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协调一致。例如根据社会服务需求评估结果,结合《妇女家庭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团体社会工作》等课程嵌入项目服务中。
其次,结合社会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课程需要,调整授课内容、确立教学重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针对项目服务任务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和学生实训计划,着重工作技巧的反复演练,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模拟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模拟演练,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工作技巧。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提出研究课题,经过实地考查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根据实际社会需求确定“家庭暴力、问题家庭辅导”等研究课题。在此期间,充分整合和利用项目相关资源和硬件设施,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实践操作,修正学生的操作不当和促进其工作技巧的改善。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实地考查、文献分析、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等方法收集和整理课题相关资料。
第四,在学生项目服务完成以后,对学生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实验等方法论证,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此外,教师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及时进行反思,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内容、教学重点及更新工作技巧。
五、“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成果
1.教学理念的转变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尽管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社会工作人才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及应用等层面仍旧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便直接导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工作技巧运用不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并间接阻碍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项目教学+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现状,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是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多重元素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从本质上改变并弥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2.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完善
“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项目服务执行情况、学生的需求、看法及建议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将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以及实践等教学模块有效的整合,有力的保障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统一及融合,也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社会工作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发展趋势、区域社会工作的特点及新兴工作技巧融入教学环节,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3.学生的高度认同
一方面,通过项目服务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令学生走出校园,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服务与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接纳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项目服务过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社会调查、服务方案的制定、服务对象的确定、社会资源的整合、服务过程的实施以及评估工作,再通过与督导、教师、专业社工及相关人士反复的讨论、评判,令学生真正理解、领会专业理念、方法以及工作技巧。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并能从中摸索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方法,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学生在真实的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个人的优势、劣势,有利于学生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
4.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能力,也为高职院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与指导能力提供了契机,使其不断更新“双师”素质,能够促进和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提升教学质量,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5.实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
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重要职能。其中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科学研究是其发展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反哺社会的重要使命,也是其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集高职院校三项重要职能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服务嵌入教学过程,促进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供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提升政府部门、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院、政府部门、社会工作机构的共惠共盈,也通过该模式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现实,依托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趋势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应逐步还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本质,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工作技巧,也是对学生的本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进行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只有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内在和外在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化,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47).
[2]陈晓敏.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王圣军,张绮莹.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