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研习:在“细密”上下功夫

2014-08-15赵荣美

中学语文 2014年15期
关键词:清兵文本文章

赵荣美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可是我们认真审视现在语文教学,会发现课堂阅读教学较为低效,或浅尝辄止,或偏离文本,或华而不实,对文本本质的东西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品味。

语文课堂应在文本“细密”处下功夫,于字里行间享受语言的神奇美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地推敲文字,深入地思考细节,并能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领会作者感受,融入文本情感。

一、品读语言,体会韵味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阅读都得从字里行间感受鲜活的人物,体味细腻的情感。

关注关键词。人们写文章,往往追求一字传神。这一字,凝聚作者心血,古人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因此这常常是我们解读文章的关键。

,可以是动词。例如:老舍的《想北平》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这里为什么不是常规思维的“拣着”而用了“捡着”呢?笔者让学生联系老舍的经历,他在北京居住的时间,他对北京的熟悉度,去体会“捡着”一词的奥妙。原来是老舍对北京太熟悉,太了解,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往深层次体会更是作者深爱北平情感的体现,因为爱北京,所以北京的一切哪怕是平淡无奇的都是可爱而美好的,什么内容都可以入文。学生体味到“捡着”的艺术魅力后,研读文章的兴趣不是会浓厚很多吗?

关键词,可以是形容词。高三现代文阅读课中解读《乌米》,关注第五段中“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这句用“寒光熠熠”来形容大海,和第12段“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和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多了“茫茫”来形容大海。两者相联系,学生对景物暗示乌米命运的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关键词,也可以是叠词。如李清照《声声慢》,叠词运用之妙,堪称典范。如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描写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

关键词,更可以是副词。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副词运用得好,可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表达意思更清楚。

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大作家用笔往往惜字如金,而当文学作品中有一模一样的句子反复出现,通常是有东西可挖的,值得仔细推敲。在鲁迅文章《祝福》中,当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话里面完全没有对祥林嫂的丝毫同情,一个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鲁四老爷形象跃然纸上。而正是这样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有意或无意地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推敲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不仅能把握人物形象,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桥边的老人》中有这么一句话“‘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海明威的语言以简练有力见长,为什么这里前后两次重复自己在做的事是“照看动物”,后一句又加了“只是”这一副词?提示学生思考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老人此时的心情饱含怨与冤:我好好地在做我自己的事,我招谁惹谁了?为何要毁了这一切?这句重复之语暗示老人对战争无声却有力地控诉。再和前文两处写到老人说话的神情,“他说着,露出笑容”,“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联系起来,学生对老人,对战争便有了自己的深切体会:那么善良而朴实的老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园,深深地爱着那些小动物。而战争却把一切美好都摧毁了,把太多无辜的人卷入其中,深受其害。老人的微笑,在战火纷飞的背景反衬之下,让人觉得格外的心酸。学生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更进一步,对战争的厌恶就更深一层。

二、感受意境,把握情感

很多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和诗歌,常由一个或一组意象构成。意象是意和象融汇的复合体,因而会产生一种意境。意象是作者用以传达感情并暗示思想的艺术的生命,具体形象里充满灌注了那生活的本质无限、必然的内容,它能激起你一个个感情的涟漪。

《山羊兹拉特》是一篇让人感觉很温暖的文章。其中景物描写的温暖为人情的温暖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文章一开头:“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几乎整个冬季,阳光闪亮”就定下了温情的基调。后文写干草堆里温暖的生存环境,“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甚至连雪景都是温暖的:“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寒风怒号,掀起阵阵雪旋,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在田地的四周玩耍……双角上的冰在闪闪发亮。”让学生理解作者用“棉絮”、“小精灵”来比喻雪花的用意。雪花一下子变“暖”,雪天一下子变得可爱灵动。还有“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了……月亮在苍穹中游弋……”文章用温暖的笔调写着温朗的氛围,叙说着脉脉温情。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系列雪天的“温暖”之景,更容易把握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浓爱意。正是因为情感的力量遍布全文,读者更能感受到文章呈现出的童话般的温暖。

三、寻找空白,开发思维

文本意义往往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三者关系非常微妙。文学语言有其模糊性等因素,文本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多层次的不确定的意义框架。文本会出现很多“未定点”“空白点”。而这些“未定点”、“空白点”都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作出解释,填补原来的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

《清兵卫与葫芦》结尾“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画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在这里结束了,故事却似乎没有结束,我们可以从这推测清兵卫日后的命运,很可能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甚至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类似故事的上演……这使原来的悲剧意味更深了一层——孩子自由的天性被一次次残忍扼杀,直至消失。

笔者在上完《素芭》后,让学生续写文章结尾。有不少同学写成帕勒达帕到夫家来救素芭,“公主”和 “王子”到外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有的写素芭被夫家送回,来湖边找心爱之人——帕勒达帕,两人最终结婚,幸福美满。很显然这些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素芭和帕勒达帕之间的关系。于是,笔者在讲评续写作业时,抛出一个问题:“素芭和帕勒达帕是恋人关系吗?”学生好奇了,开始议论纷纷。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仔细揣摩。“素芭身边并不是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她的朋友是两头牛和一头山羊,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极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文章中还提到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的。”这里的“高等动物”就是帕勒达帕。作者为什么用这么个词来形容帕勒达帕?又说“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的”?这是不是作者在暗示帕勒达帕和素芭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甚至连那些动物伙伴都不如?或者说素芭对帕勒达帕的情愫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的爱情臆想?当素芭要被父母嫁人的时候,我们看到帕勒达帕的反应,似乎可以印证前面的猜测。“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可以补出一些空白:帕勒达帕专心致志地钓鱼,那么他问素芭问题的时候“笑容满面”背后就意味着“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可见素芭嫁与不嫁对他而言根本不重要,若是面对心爱之人的远嫁他会这样反应吗?而且,帕勒达帕让素芭不要忘了“我们”,更表明了他的立场、对素芭的态度等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我们还可以关注文本中“合欢树”这个细节。“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帕勒达帕坐在她近旁的地上”而当帕勒达帕对自己的远嫁那么地不屑一顾时,“那天,她没有坐在合欢树底下”。作为具有“爱情表达”文化内涵的“合欢树”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细节,暗示素芭美好而朦胧的爱情臆想的幻灭。素芭这位“比大自然还要宁静,比大自然还要沉默的”淳朴姑娘注定是孤独的,悲剧的。

四、揣摩“闲笔”,体味精妙

闲笔是文章中看似与文意关系不大的笔墨,貌似可有可无,实则万不可少。其妙亦正在这不可言说之妙中。闲中涉趣,闲中生情,闲中显旨……

《清兵卫与葫芦》中教员收缴了清兵卫的葫芦后还到家来训斥一顿,然后没发现清兵卫其他葫芦回去了。这里有一句描写母亲的话:“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这句话看似与文章没什么联系,删去也不影响全文。那会是作者失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清兵卫的母亲为什么会哭泣和满腹牢骚呢?我们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教员到家来训斥儿子,清兵卫的母亲觉得丢脸,于是哭泣、抱怨。这样的表现恰恰说明了母亲对清兵卫喜欢葫芦也是不理解、不支持的。母亲的“怨言”会是什么呢?请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无外乎是:我这么辛苦地操持家庭,夙兴夜寐,起早摸黑给你们弄吃的,弄穿的,你还这么不懂事,不好好读书,玩什么葫芦……母亲是和蔼、温柔、慈祥的代名词,按照常理是最能理解和体谅孩子的人。连母亲都无法理解清兵卫,更何况是别人?母亲的不理解意味着整个时代对美和天性的不理解。这是整个时代的恶俗!于是清兵卫的孤立更凸显了,他的朋友只是葫芦,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笔者引导学生理解到这,顺势引出文章更深层次的主题: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一些文本中总会出现“闲人”。比如《素芭》中素芭的两个姐姐,《在桥边》的数轿车的矿工,还有《半张纸》中提到的朋友等,这些人物的出场意味着什么?几个“闲人”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深思:有很多人和主人公有相似的命运,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主人公的命运不是个例,不是意外。“闲人”让主题具有普遍性,让文本悲剧意味更深重,让读者更唏嘘感叹……

总而言之,我们研习文本要在“细密”上下功夫。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本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更是对文本本身的重视以及对文本的尊重。让我们在感动中欣赏美,体味刻画人物之精妙,描摹事物之传神,表达主题之深刻,运用语言之美妙,开启美的性灵,真正体会文学的快乐,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清兵文本文章
清兵卫与葫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油画世界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