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更“亲学生”——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资源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2014-08-15杨燕燕
杨燕燕
(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 南通226200)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1]《纲要》明确指出人文素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自主学习。
2012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组织制定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传递有底蕴的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写部分再次强调“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
南通有着优质的博物馆资源,且博物馆资源本身直观形象丰富,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抽象性、技术性、综合性互补。涉猎广泛的博物馆资源充实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让学生从多面理解了信息技术,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开发设计南通博物馆资源势必对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带来帮助。
二、南通地方特色文化及博物馆资源的现状及分析
1.南通地方特色文化
南通是江海文化的交汇点,千年古城的隽秀,文人墨客的遗韵,构成了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卷。南通最美的是濠河,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在这里诞生。南通博物苑是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1905年创建。张謇先生创苑时手书的板刻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办苑的宗旨。南通博物苑融中国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将民族特色与科学内容相结合,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2.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
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成了南通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南通相继建成了包括纺织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沈寿艺术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珠算博物馆、体育博物馆、城市博物馆等一批建筑设施和专业层次较高的现代博物馆,共有二十三家博物馆之多,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博物馆城”。平均每五万市民就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惊人数字,成为“文博之乡”南通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博物馆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课程目标的高效达成,对于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方式转变,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尝试运用新课改理念把博物馆资源融入教材内容中,可以深化课程的内涵,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形成负责任的态度。
三、开发博物馆资源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
1.激发兴趣,以南通博物苑为主题的课堂实例
技术过多的教科书和微软软件的课堂讲授方式与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水平不一致,学生上课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违背了培养学生活跃的计算思维的初衷,失去了探究性的内容。信息技术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博物馆资源的直观形象让信息技术生动立体丰满,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沸腾起来。当然我们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认识,融入博物馆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素材,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不能远离信息技术之核心根本,因为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七年级第三章主题活动设计一期杂志。笔者开发了环濠河博物馆群之一南通博物苑资源为主题,要求学生为少年朋友们设计一期介绍南通博物苑的小报。通过之前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卷首语的制作、目录的制作和封面的设计制作,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已了解对文本框、自选图形以及工具栏的设置。
“同学们,你们游览过南通博物苑吗?”随着教师的提问,很多学生表示从未游览过,教师立即表示“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足不出户就游览南通博物苑”。学生们将信将疑,教师打开网络虚拟实景360度全景展示,参观者能得到实地参观一样的体验。“看!今天晴空万里,这就是博物苑的正门,同学们想不想进去一探究竟?”学生随之沸腾,跃跃欲试。在导入环节,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游览了南馆、中馆、北馆,沿途观赏了国秀亭、荷花池、恐龙厅等,苑中广植花草树木,高雅精致,令学生眉飞色舞、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去聆听历史的声音,感悟地方文化的底蕴。在游览环节,教师让全班每一位学生自由分享所看所想,带着几道小问题游览会让学生更有兴致去看展厅里墙上的照片,如“你知道南通博物苑是哪一年创办的吗?那是谁创办的呢?你是如何发现的?”当然此时教师会恰到好处地补充“南通博物苑是全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
创设情境之后,接下来到了完成作品的环节。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精心准备了以下素材:文字内容、博物苑图片、装饰小图。并且还提供了活动单,让学生了解本课活动任务并温馨提示了南通博物苑的网址,让不同层次的有需要的学生阅读内容,选取素材。再让每组讨论后说一说主题。教师适时点拨:这是给少年朋友们阅读的一期小报,想想他们爱看什么样的内容,怎样以生动的方式展现,让小组发挥智慧,最终展示成果,评选优秀合作小组。本课堂以教师限时讲授,小组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作品为课改精神展开教学。实景游览时课堂不时迸发出学生的赞叹声:“太棒了,太美了”;小组合作作品时课堂里的讨论声;有了情境的创设,也可自由选取素材,学生思考、专注的神情,这些是学生最本真的表现,正因为真,正因为是学生喜欢的,最后成果展示时才会有“走进历史”、“美丽的南通博物苑”、“博物苑一日游”、“聆听历史”等主题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美纯真。教师在整堂课都设计随机采访这一环节,争取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用了较厚重的褐色为主色调,问其缘由,他的回答是:“老师,我认为应选用看起来有历史积淀的颜色。”“你真有思想。”教师回赞道。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个性闪光点,让其思考、生长,学生的光芒慢慢就会散发出来。
同时,笔者的理解是信息技术在讲应用软件时,多使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内容,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教育者运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和大量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的故事和文化资源,让他们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课堂也变得更为精彩而有内涵。
2.重整教材,以南通风筝博物馆为主题的实例
为了使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新理念,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博物馆资源的开发设计可以大力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让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设计博物馆资源,与教材内容合适的,对于学生学习有意义的内容,要拿来呈现给学生,或给学生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环濠河博物馆群许多宝贵的资源都应该紧紧联系到信息技术教材的重整中去。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有效获取信息,笔者开发了南通风筝博物馆的资源作为贯穿本课的主题。从一首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本课,你们知道吗?南通风筝与北京、天津、潍坊齐名于全国,尤以“板鹞”风筝独树一帜。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厚重的风筝文化”、“精彩的风筝世界”、“巨大的风筝贡献”、“独特的南通风筝”四个主题的PPT半成品,让四个小组分别展开了下载文档、图片、动画信息的竞赛,最终学生踊跃展示了各组千姿百态的风筝文化展示作品,从多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板鹞风筝文化。本课设置的小调查环节,让学生说说最想了解的有关风筝的内容,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感兴趣的是如何制作风筝以及学习风筝的制作流程。通过探究,学生了解了南通风筝艺人在扎、画、绷、糊、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最终本课评选出最了解风筝小组。本课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风筝博物馆阅读,读一读风筝与文化名人的轶事,背一背历代著名诗人描写风筝的诗词。通过主题贯穿课堂真实地凸现出风筝文化的地域性、大众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感受到风筝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有目的地开发博物馆资源,并为课堂有效利用,学生达成了活动目标,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都有了较大改变,重整教材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一切都是为了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3.善用网络,拓展、完善特色课程资源
全国现在拥有博物馆有1500座左右,但是日常组织中小学生去参观的博物馆却很少。网上的博物馆每年递增开设,这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青少版将于2014年底推出,目前已经设计了7个主要角色和11个配套角色,并给他们设计了相关故事情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博物馆对于公众的有益性,当学生点击鼠标,不受时间限制,能到达每个博物馆,屏幕弹出的搜索界面,让他们想看什么便看什么,各种分门别类的藏品,藏品背后的故事,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重现了当时情景,令人真正地体会到信息技术的神奇、方便,也更驱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国外博物馆开发的文化教育功能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在展览中加入更多互动性的元素,设立一些儿童挖掘角落,为孩子们举办计划活动工作坊,让孩子们学习到独特的新事物,而不只是历史文物。鼓励跨学科学习,满足任何人的需求。比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是新加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具有世界级的设施,博物馆的历史展览厅有中、英文导览器做讲解,内设接近9个小时的多媒体内容供参观者聆听。博物馆会在指定的公共假日举办两个儿童参观团,导游将变身成为渔夫、红头巾和印度钱币兑换商,以故事性的方式介绍展览厅内的展览品。新加坡文化生活馆美食展厅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使用多项互动性强的展览品,生动再现历史时刻。置身展厅,多种感官每一刻都在被触动,孩子们恍如观看历史变为现实的奇幻感受,非常生动有趣。厅内还设有声音和视像站,儿童可以观看和听到当年tok tok面小贩沿街叫卖的情景。此外,国家博物馆会用特定的展览举办吸引儿童的相关活动,如“韩国,你好!”展览展现了韩国的历史与文化,儿童可以通过展览了解到韩国的主要传统习俗、节庆食品和韩国小朋友喜欢玩的游戏。
综上所述,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发展体现了人文的特点。学生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下载信息,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教学,利用好国外博物馆资源定会让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方式更生动有趣。在了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特色资源定会成为学生学习新事物的课程素材。
四、开发展望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柏拉图早就说过:“你知道,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年青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柏拉图的这番话无疑道出了人文素养对于初中学生的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意义。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是过于技术的课堂,那么有关德性的知识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如果信息技术课堂附着在蕴含着诗意弥漫、情理交融的环境下,发挥浸润的功能,就能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少年的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揭示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具有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特点。博物馆资源的地域性、实物展示性、综合性、多样性能够与课程发展相结合。作为拥有精彩纷呈的博物馆之城的南通,我们当然要积极开发设计博物馆资源,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将新课程理念时刻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S].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