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从某高校投毒案说起
2014-08-15杨秀英
杨秀英
(四川理工学院 化药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2013年4 月,我国某著名高校发生一起校园投毒案,该校医学院一个家境贫寒、才华横溢、即将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黄某被室友林某投毒致死。经查明,林某投毒的原因是因生活琐事与室友积怨太深。该案一经在网上曝光,立即引发亿万网民的关注,人们感到震惊和疑惑。这是又一起高校学生寝室恶性案件。一时间,一句“谢谢室友不杀之恩”,迅速成为微博热门用语,它表达了人们的后怕心情和侥幸心理。原来,日常一同起居饮食、亲密无间的室友中也有隐形杀手,他可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置你于死地。原来,本应像家一样的温馨、和谐的寝室,却一次次成为凶案现场。这些事件看似极端和特殊,但个案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案例警示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乱象,逐步构建新型高校寝室人际关系。
一、转型期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
寝室是高校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元素,寝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体验、心理健康、人格养成,而且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和安全,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项迫切任务[1]。中国正经历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这就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的变化。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特别是寝室人际关系同样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对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普遍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寝室是大学生人际矛盾的高发地,几乎每个寝室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人际矛盾。四川省某高校心理健康委员会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联合发起的一项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60%左右的受访学生表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有33%左右的受访学生则对寝室人际关系体验到紧张、不和谐、不快乐,甚至有的达到矛盾不可调和[2]。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利他精神。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乎均为“90后”,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出生起就被当成“小皇帝”被家人宠溺,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的习惯。这样的习惯被带进大学学生寝室的集体生活中,容易造成寝室里人际关系的紧张。例如,不遵守作息制度,在休息时间打电话、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严重影响他人,且不听劝阻;只注重自己个人卫生而不顾及整个寝室环境,在检查寝室卫生时不积极配合,反而互相推诿;不参加寝室集体活动,将自己孤立出去;个人优越感强,我行我素,做事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前文的投毒案就是因为琐碎的生活细节而导致的小摩擦最终将寝室变成弑友的战场,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由于个人主义占了上风,缺乏换位思考、尊重、包容和理解的心态。
2.家庭贫富差距、地区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互相排斥。贫富差距问题是当今中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3]。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引起社会普遍的仇富、仇官心理,造成贫、富两类人群之间关系紧张。这种心理同样折射到大学校园里,在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同一间寝室的同学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甚至不同的民族。来自贫富悬殊太大的家庭的学生在消费观、消费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增加了在一起和睦相处的难度。他们有的彼此看不惯对方,从心里相互排斥,常常因为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而摩擦不断,有些男同学之间甚至发生打架等恶性事件。
3.就业压力导致的激烈竞争,心理失衡。就业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困扰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从大学生一跨进大学校园时起就成为悬在他们头上的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其不敢片刻懈怠,从而也导致他们对与就业相关的一些荣誉、奖励,如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各类奖学金、评优等格外重视,展开激烈竞争[4]。竞争的结果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同一寝室之中,有些同学获得某种荣誉或奖励之后,另一些同学则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嫉妒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使寝室同学关系恶化。
4.虚拟网络带来交往的异化。我们正处于一个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网络以其便捷性、数字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据统计,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有3个小时用于上网。过多的时间在网上,使得很多大学生变得孤僻。有部分学生甚至形成了网络依赖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去网上找答案,过多借助网络解决问题必然疏离了与人的生活交往和思想、情感交流,严重的甚至导致社交障碍,离开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里他们感到严重的不适应。在网上异常活跃,在寝室里却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还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寝室里通宵达旦地玩游戏,影响其他同学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久而久之引发寝室矛盾冲突。
5.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极端事件频发。“90后”大学生是在“蜜罐”里出生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通常享受到比较多的家庭资源包括心理资源与经济资源,造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心理。太过顺利的成长经历、缺失的生命教育、信仰的缺位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5]。笔者所在高校近几年频频发生大学生由于遭遇失恋、就业不顺利、疾病等挫折而自杀的校园悲剧。全国高校大学生寝室内自杀、暴力、群殴、施虐等戕害生命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二、转型时期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反思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养成和对大学生活的快乐体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长与发展,影响到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正面体验。我们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反思造成这种不和谐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大学寝室人际关系找到合理的路径。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来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阶层深度分化,各阶层之间展开利益博弈。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人际关系功利化趋向明显,传统的人际关系受到强大挑战。“市场经济也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转型期间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背后实际是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过度膨胀。”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大学已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大学寝室室友不再是“睡在上铺的兄弟”或者“你是我的姐妹”。本应纯洁的同学、室友关系掺杂进利益的影响因子后,“同桌的你”不再是朋友,而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彼此间为了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先进评选和各种荣誉常常撕破脸皮。同居一室不能亲如一家,而是相互间钩心斗角。
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反思。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智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情商教育,从而导致情商和智商发展的不平衡。人际协调能力是情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大学生甚至成绩十分优秀的大学生不懂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与他人交流。从小受到的教育没有让他们懂得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会倍增人生的幸福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综合收益可能会超过某一项技能所带来的。卡耐基工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事业成功的贡献占85%,而智商不再是以往人们所认为的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来自长辈过多的呵护,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化倾向很严重,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不懂得什么是谦让和包容。而家庭教育中,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特长的发展,成绩一好便百好,成绩一好遮百丑,情商教育严重缺位。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便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更少去关注、引导孩子跟室友的关系。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在群体里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是个人幸福体验的很重要的一个元素。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有强大的内心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尊重。“社会上所有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欲望,有一种自尊、自重或来自于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甚至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病倾向。”众多的个案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人际关系都跟尊重需要受挫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寝室里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也莫不如此。大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有意无意中伤害他人自尊却浑然不知。马加爵案就是一个自尊需要遭遇重度挫折,从而产生报复心理的典型个案。
三、转型时期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构
反思是为了重构。思考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构,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正在经历的巨大嬗变带来的影响,高校不是世外桃源,无时无刻不跟围墙外的世界密切联系着、互动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人际关系容易出现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传统与现代同在的图景”,这样的图景在高校学生寝室的人与人之间同样上演着。一方面,大学校园里交织着青春与梦想、激情与浪漫,纯友谊同窗情式的传统人际关系格局依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以利益和金钱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人际关系格局也在逐渐滋长。正视这一发展趋势,是我们找到重构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路径的重要前提。
1.加强对大学生的现代性主体意识教育,使其适应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也有了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追求本无可厚非,肯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是对人性的复归。但应该看到,人性中还有社会性,即个人理性需要受到公共理性的制约,个人利益必须要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及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的现代性主体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权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其核心是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职责,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人是生活在共同体中,必须确立共同体倡导的美德,遵循共同体制定的各种规则。所谓法权意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人并尊重他人为人”。在这里基本的一条就是珍惜他人的生命。此外,必须意识到,人权和利益都是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存在的。所谓道德实践意识,就是拥有自己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地按照这些信念来行动。拥有健康的主体意识的大学生会以现代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即“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关系”来指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拥有健康的主体意识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寝室或者其他的群体里生活,必然会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2.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以寝室文化的重构为契机重构寝室人际关系。应该说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据统计,90%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寝室文化节”。但观察既有的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发现有一个误区:高校往往把寝室文化当成一种理性工具,一道对大学生身体规训的藩篱,而忽略了新时期大学生寝室文化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作用,不承认和不重视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过程具有非逻辑、非因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控制的一面。应认识到大学生寝室文化是物质、制度、行为方式和精神的集合。重构新时期大学生寝室文化,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是理念,硬件设施是基础,明确责任是前提,养成教育是关键,齐抓共管是保障,文化自觉是灵魂”。
第一,物质文化层面重构:加强寝室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当前高校里普遍引进后勤社会化的公寓管理模式,高校管理者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后勤社会化始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逐渐淘汰设施落后、陈旧、老化不能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学生寝室,建设环境优雅、硬件设施齐全、方便生活、设计符合人性化的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型寝室。并配备安全、便捷的生活、学习配套设施,如饮水机、热水器、空调、洗衣机、书桌、储物柜、网络等。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建设好安全通道、消防设施等安全避险设施。
第二,制度文化层面重构:建立人性化的公寓管理制度,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的建构,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大学生寝室文化。坚持每年举办“大学生寝室文化节”,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以此为载体增加同寝室室友之间的凝聚力,增进寝室同学之间的交流,营造和谐的寝室文化气氛。实施人性化管理,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坚持大学生寝室的事业公益性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工勤队伍、安保队伍和一流的大学生自治队伍。确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改变过去存在的简单化、行政化、经济化的管理倾向,处处为学生着想,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批评,让学生感到回到寝室就像回到家一样。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和情感,采用民主的方式如召开学生代表听证会,开展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听取大学生对寝室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整改。以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第三,行为文化层面重构:倡导友爱、互助、诚信、宽容等美德。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粘合剂,爱可以消融一切隔阂。爱就是一种牺牲和奉献,可以拉近人与人甚至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教育者应该率先垂范给学生最好的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爱的美好和力量,他们再把爱传递出去,爱室友,爱社会,爱自然。大学生导师和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寝室,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加强情商教育,形成良好人格。大学阶段是形成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格魅力的健全会对将来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重大影响。情商教育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挫折、真诚友善、宽厚待人的良好人格,从而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应转变观念,智商教育和情商教育并重,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体育锻炼、加强社会实践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情商得到很好锻炼。另外,相应课程的设置也是情商教育的良好途径。例如开展人际交往课程、讲座,开设社交礼仪、现代心理学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学会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相处的正确方法,真正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的道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寝室和睦相处,也为将来大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4.加强心理辅导、情绪疏导。现代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普遍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承受力差。来自社会、家庭、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几乎各个高校都关注到了这一现实问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在构建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也是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寝室同学之间相处较为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试。发现问题后由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心理健康委员会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定期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实时了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并及时予以帮助。
构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控制与情绪疏导。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富有正义感但也容易冲动,常常可能由于对某一事件的错误认识而引起“情绪共振”从而产生一些集群行为。因此,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因势利导,建立正常、快速、高效的信息反馈和平等、公正的对话机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和空间,及时进行情绪疏通,并施以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不满与不快等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正常的发泄”。
[1]王国义,何春岐.人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85-87.
[2]王大帅.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管理,2010(3):257.
[3]胡芳芳,仇云霞,桑青松.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36-238.
[4]郁毅.重视大学生情商教育:情绪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4):190.
[5]张春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