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2014-08-15张可欣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张可欣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回顾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辅导员制度。195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加强政治领导,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建设。”“政治辅导员应挑选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党员、团员充任。”[1]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60年代初期,高校辅导员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文革”期间,辅导员制度被取消。80年代,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提上日程。1981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并提出要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政治工作能力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干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2]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相继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选拔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强调注重加强对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选拔,一定要舍得将一些优秀教师、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选拔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14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2006年4月,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2006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经部长办公会议通过,于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社会体制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领域也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等都随之发生改变。但从根本上看,迄今为止,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始终没有改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专业化是个体从“普通人”变成“专业人”的发展过程[3]。从专业化视角出发,辅导员专业化涉及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入职选拔与职后培训、专业团体建设、政策激励与支持、个体的专业自主等诸多方面。从目前国内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的情况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低

赛克斯指出,专业化的实质是“选拔”与“竞争”。其中,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专业标准”就成为专业化的基本保障。然而,国内部分高校选拔辅导员过程中内外有别的两种准入制度,是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一些高校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对外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而对校内教师的配偶和子女等应聘者的条件则相对较低,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即可。内外有别的招聘制度,使高校辅导员招聘因为缺乏严格的专业标准而模糊了专业“边界”,降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

队伍的稳定性能够反应某种职业的专业化水平。然而,很少有人能将辅导员视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其中,既有来自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有关访谈结果表明:“有14.1%受访辅导员选择辅导员工作是为了将来从事行政工作;有15.3%的人选择辅导员工作是迫于当时的就业压力。”[4]从体制方面分析,制度不规范是造成辅导员队伍存在大量兼职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难以稳定的根本原因。从辅导员自身情况出发,功利主义是造成辅导员大量兼职的原因,一些人或为了晋职称,或为了转岗的需要,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流动性大。

(三)大学生心目中辅导员的地位较低

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一项关于“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0.6%的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很满意,40.0%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满意,32.4%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8%的大学生认为很不满意[5]。一些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或工作收入低于同期专业课教师。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学科教师相比,其社会待遇、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四)高校辅导员岗位适应能力差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第一学历为本专业的占15.3%[4],且多数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岗位工作内容相关性低。一些地方高校辅导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情况,从2005年1月至2018年3月,有1/3强的辅导员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4]。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高校教师专业化”所提出的“上岗前接受长期专门教育、在职期间定期参加专业培训”要求相差很远。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低、问题多,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究其成因,主要在于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工作,辅导员扮演着政治思想引领者的角色,确保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方向。80年代,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的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社会环境,辅导员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由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向班级管理、辅导咨询等服务和育人功能转变,辅导员角色在教育和管理功能上更加多元化,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成为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我国专业化起步晚制约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从“专业化”发生的视角看,“专业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派生物,这一问题较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我国属于“后发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如果按照西方社会提出的专业化标准来对照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无论是辅导员的教育培训、社会地位,还是辅导员准入制度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专业标准和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二)学校因素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定位必然影响着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1.高校对辅导员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指出,组织内部的各个群体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与角色决定的,群体之间的互动对整体目标发挥作用。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比较模糊,造成学校组织对辅导员功能定位的模糊性。当代高等教育理论认为,现代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三项重要职能。试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否能够像专业教师一样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如果将辅导员认定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那么,辅导员就是管理人员,试问,高校是否需要这么多的管理者?如果将辅导员认定为服务人员,那么已成年的大学生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吗?如果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学校组织就难以为辅导员明确其“地位”,高校辅导员就难以发挥其功能。由此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诸多苦衷,他们既不同于高校教师,也不同于高校管理人员。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比较模糊。2006年9

月1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部长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6]按照规定要求,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扮演多重角色,发挥多重功能和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逐步从政治思想教育扩展到学生管理,再进一步拓展为助学服务、心理辅导、职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个领域。”[7]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学校工作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大,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必将导致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过程的专业标准模糊。

3.辅导员选拔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由于缺乏严格的专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辅导员任用和选拔过程中出现诸多的“人为”情节和“违规”操作现象。一方面,为一些低素质、能力差的“关系户”大开方便之门,而将高素质、能力强的应聘者拒之门外;另一方面,辅导员招聘成为一些高校安排教师家属及子女的途径。由于招聘来的辅导员队伍中很多人不具有学生工作的专业性和专用性,他们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必然伺机而动,想方设法尽快转到其他岗位上去,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经常处于流动状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也难以实现。

4.辅导员工作繁杂阻碍其专业化进程。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大是其他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不曾有过的,其专业知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繁杂”并非“复杂”。因为一项工作的“复杂性”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更多涉及的是大学生的日常化生活琐事,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仅仅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已。可见,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烦琐性事务”,而非“复杂性工作”,“烦琐性事务”阻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总之,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仅仅是一种职业取向,其实质是高校不断变相通过辅导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为其他岗位输送和选拔人才,这就注定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上将面临着重重困难。

[1]中央教育部党组小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 告[EB/OL].[2013-09-15].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57/4492786.html.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12-114.

[3]刘捷.教师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4]李军法.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67-74.

[5]李军法.我国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73.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3-09-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7]郭嘉.谈辅导员工作周报制度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61-62.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