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彩票热成因探析

2014-08-15苏全有王世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银元彩票

苏全有,王世超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关于清末彩票,学界研究重点多着眼于彩票的沿革以及媒体对彩票泛滥的贬斥,如闵杰《论清末彩票》[1]和刘力《清末彩票的泛滥与媒体舆论的呼禁》[2];此外,崔聪敏《晚清彩票与社会研究》[3]和李禹阶等《清末彩票泛滥与谘议局禁绝彩票运动》[4]则着重对彩票早期的社会功效和后期泛滥所带来的社会流弊做了细致的探究。至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清末彩票热的成因分析不够。基于此,笔者拟从彩票的运作机制和独有的内外部有利因素切入,阐释彩票热,以补学界已有研究之缺失,进而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彩票热销的必要条件:健全的运作机制

彩票要发展,有赖于健全的运作机制,包括发行机制、开彩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

(一)彩票的发行机制

彩票商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彩票必须要卖得更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更多的百姓购买彩票,这是彩票商汲取最大利润的最有效方法。而要想更多的人前来购彩票,首先是要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彩票;同时,保证意欲购买彩票的民众都能买到至少一张彩票也是问题之机杼所在。所以,彩票商必须在彩票定额和发行数量两方面下足工夫。

《申报》曾有详细报道:“此票额设两万张,每张售银元六元,张分十则,每则售银元六角,共售银元十二万元。中彩之票共二千零五十二张,计九张有零中一张,发彩之银元共九万七千九百六十四元,计八一六成有奇。发彩计开红彩银数暨票数:头彩一张,计银元五万元;二彩一张,计银元一万二千元;三彩一张,计银元五千元;四彩一张,计银元一千元;五彩一张,计银元六百元;六彩四张,各二百元,共计银元八百元;七彩五张,各一百元,共计银元五百元;八彩五张,各八十元,共计银元四百元;九彩十张,各五十元,共计银元五百元;十彩二十张,各二十元,共计银元四百元;十一彩四百张,各十五元,共计银元六千元;十二彩一千张,各十二元,共计银元一万二千元。”[5]由这则材料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彩票商将部分彩票每张又分成若干份,几个人可以兑钱买一张彩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彩票;另外,彩票商将可以中彩的票数公诸于众,彰显中彩的概率较大,以吸引百姓购买。

另有《鹭江报》也曾报道:“鼓浪屿自作公地以来各捐各有包办,惟彩票一节前曾有人向工部局商办,未经允准。兹探悉有粤人凌某拟在鼓浪屿包办开设,业已成议,由凌某略订章程,惟未尽斟酌妥善而已。其章程通计二十余条。该票作一万号,每张作为十则,每则售银六角,共得售银六万元。每一千张认缴捐牌费银一百元,又弹压费一百四十元,计四百四十元,每一万票为四千四百元。将来拟即招集股本银十万两为开办之地,又公推总办一人经理其事,余者各职事人,等候临时由各股夥推荐,以昭公允。其彩票命名欲称为公地公利公司彩票云。”[6]由此可见,彩票发行机制的确定乃是彩票市场能够良性运作的必要前提。

(二)彩票的开彩机制

彩票商关心的是彩票卖出了多少张,在开彩后除支付中彩民众奖品外还能赚多少钱;彩民们最关心的则是彩票商何时开彩,自己是否中彩。所以,开彩之事无论对于彩票商还是彩民都是十分关切的现实问题。彩票商往往通过报纸刊登开彩日期或贴出告示知会彩民,同时为力求开彩公允,也为了壮大开彩声势以吸引更多百姓的关注,他们一般都要邀请地方官员于开彩之日前来监督,现场公布中彩名单。

开彩之日百姓云集,热闹非凡,如《鹭江报》曾报道:“厦门福建全省彩票公司本十五日下午一点钟开彩。该公司恭请合属文武官宪在场监督,每开号码必呈由各大宪观看,所有在场观看绅商极为拥挤,诚一秉至公,购票者益形踊跃,凡获中彩领取均随到随给,洵昭大信也。其头彩二千八百八十三号,二彩一千六百八十八号,三彩五千七百三十七号,四彩一千二百三十号。”[7]管窥此则报道可以发现,开彩是一项极为隆重的仪式,地方文武官员、士绅平民都非常重视;另外,从报纸的评价中亦可知彩票商多数是比较讲信誉的,换言之,彩票是一种比较公正、公开的博彩项目。此言在《申报》中亦可得到佐证:“昨日为南洋筹捐第一会大票在南市商船会馆开彩之期,是日除江督特派江安粮道谭观察、江南即补道许苓西观察、提右营周叅戎偕本埠文武官绅到场监视开彩外,又有吕镜字尚书、吴仲怿侍郎、李伯行、杨杏诚、厐莱臣二京卿察和甫学士叶桐侯、李寿亭两军门,梅斐漪、严小舫……与三诸观察及商船会馆诸绅董,车马盈门,颇极一时之盛。头彩四百七十九号,得洋五万元,由本埠曹素功墨庄批与南京裕与康信局售出此票,公正无欺,在事诸君无不慎重将事,将来销路畅旺可预决也。”[8]

(三)彩票的奖惩机制

前面曾提到,彩票商制定合理的票价和票数从而保证多数老百姓都买得起、买得到彩票是彩票商赚钱的前提,这其实只是彩票商能将彩票卖出去的条件之一,最关键的还在于彩票商能回馈中奖彩民什么奖品,奖品的丰寡才是能否撩起百姓购彩热情的重中之重。彩票商为吸引百姓购买彩票,往往设立丰厚的奖品,这其中主要包括钱财、房产等。另外,他们按照奖品的贵贱分成若干等级,奖励给事先确立好的中彩等级所对应的中奖彩民。如《申报》记述:“奉札将李世桂、裴景福二革员所缴房屋、珠宝、衣服及六榕寺僧所助学田设法变价,即拟仿照广东彩票章程分别派彩,每票售洋银六元,无论官商士庶等人均可购买。派定头彩得关部前大屋一所,约值洋银七万九千元;二彩得六榕寺所助坐落南冈之田,约值洋银一万七千元;三彩得朝珠及珠玉首饰,约值洋银一万三千元;四彩得字画、衣服,约值洋银五千元;五彩得素波巷房屋一所、净慧街房屋一所,约值洋银三千三百元;六彩得文明门文德里房屋一所、西城根房屋一所、大漏巷房屋一所,约值洋银两千四百元;七彩得紫榆器具及宫灯等物,约值洋银八百元;八彩至二十九彩各得皮锦夹单纱衣服二十二箱,共约值洋银五千四百元;三十彩得紫昌大如意一枘,约值洋银一百元。”[9]此中提到的奖品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价值不菲。

奖品如此丰厚,百姓自然趋之若鹜。不过,对于在彩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营私舞弊行为,官方则严惩不贷。官员为防止不法彩票商在开彩过程中弄虚作假、愚弄百姓,更是为了维护彩票市场的公平公证原则,对犯事者往往施以重刑,有的奸商甚至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关于地方官员惩处不法彩票商的事例常见诸于报端,如“福建彩票公司闹事一节已迭纪报章,兹道宪王观察已将闹事情形详禀督宪,闻督宪电复饬将舞弊之陈振宽于重开此次头彩之日就地正法”[10]。还有“皖人潘钟英在抚院递禀略称,安徽驻沪彩票公司有种种舞弊营私情事,恳请遴员彻底清查,以保公益而儆刁顽。皖抚朱经帅阅禀后甚为震怒,闻已密委干员前往查办矣”[11]。

二、彩票热销的充分条件:内外部的有利因素

彩票作为一种相对隐形的赌博方式,自其传入中国起便被政府严厉打击,只准其在租借地发售。可出乎意料的是,清末彩票的发售范围不仅扩大到了整个中国大地,而且还获得了禁赌的清廷的支持,致使其发展迅猛乃至最终泛滥成灾。同样是赌博,传统的麻将、牌九、跌钱等赌博项目的发展势头却败给了刚刚兴起的彩票,究竟是哪些彩票所专有的有利条件使得它能够强势胜出?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彩票独有的内、外部有利因素两个方面看出。

(一)自身的有利因素

1.玩法简单、易于接受。以“国粹”麻将的玩法为例,玩麻将的尤其是借助玩麻将能发财的人大多不是智力平庸之辈,玩麻将完全靠砌牌的技巧取胜,这是需要一定的智商才能完成的。前人在其文章中有关于麻将牌组合方式及玩时情形的相关研究:“据说麻将的组牌方式不下200种,什么‘老少配’、‘一般高’、‘步步高’、‘姐妹花’、‘清一色’、‘混一色’、‘一条龙’、‘七巧对’、‘十三不靠’等不一而足。四人围桌而坐,起手配牌时,每个人可能都是一手烂牌,经过统筹调配,合理安排,摸吃碰杠,加上摸牌时运气顺,‘和’(读作‘胡’)牌时也许就是‘清一色’或‘一条龙’这样一个漂亮的排列组合。”[12]反观彩票,其操作极其简便,彩民只需挑选自己心仪的几个数字后按照票价购入几张彩票,只待开彩之日前往现场观看告示便可知自己是否中彩,基本上不需耗费什么脑力。

2.万人参与、覆盖宽泛。仍以麻将为例,一般的,麻将桌边只有四人团团围坐参与其中,旁边最多站着一些看客;扑克亦是如此,至多五六人同时参加;即使是参与人数较多的传统赌博项目如斗鸡、斗蟋蟀等至多也不过数千人左右,如孙佩的《苏州织造局志》卷十二也记载:当时,“无赖之徒及无知弟子,各怀银钱赌赛,设柜抽头。邻省别属,罔不辐凑,每日不下数千人……”[13]反观彩票,彩票商每次动辄发行数万张,部分彩票又拆分成若干则售卖,可以估算一下每次售彩都会有数十万人购彩,及至开彩之日,更是万人空巷。

此外,彩票不仅局限于民间少数人的活动范围内,清末中央衙署、地方督抚大多热衷于发行彩票,如《华商联合报》记述:“邮部拟办铁路彩票,曾记前报专电。现悉此事由该部徐尚书与汪、沈两侍郎发起,因该部赎回京汉铁路银五百万两系向度支部借来,今泽尚书已将此款抵作开办海军经费,催归甚急,而该部又无款可筹,爰拟援照农工商部奏准成案,举办铁路富签彩票,以期归还此款。”[14]又如《扬子江白话报》报道:“赵尚书要办国家彩票,每张十两,共一万万张,收十万万元”[15]等。

3.彩头丰厚、巧立名目。初时,民众惮于朝廷的法令,彩票销路不甚景气。及至后期,百姓难以抵制彩票丰厚奖品的诱惑,加之政府对彩票开禁,于是彩票热销。《鹭江报》曾报道:“福建彩票公司迭次开彩,极昭明允,现已第五会矣。近以信者日多,而销售之路愈推愈广,该公司大有起色之象。”[16]还有一个原因其实亦不容忽视,即彩票商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民众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利用“赈灾”的口号大做文章,宣称自己发行彩票获得的利润主要是为了赈济灾民,呼吁广大民众买张彩票献份爱心,民众多不忍同胞遭难,受彩票商蛊惑施以援手。如《湖北商务报》就曾报道:“沪上彩票一项自前年吕宋票停止后,适淮徐海等属大水为灾,遂有粤东商人以筹赈为名禀请南洋大臣奏准在上海设立公司筹办江南义赈票。创办以来,立法美善,票即广销,该公司获利颇丰。”[17]所以,民众的贪财好利和悲天悯人的双重心理对于清末彩票的迅猛发展乃至最终的泛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外部的有利因素

1.政府的帮扶。政府对于赌博一直严禁,后因财政困窘被迫独对彩票开禁。清末内外频发的战事和灾害致使政府焦头烂额,国库亏空,传统的生财之道如加税等,民众已不堪重负,于是新兴的彩票业成了期望所在、解决之道。如“农工商部经费支绌,兴废举坠,仰屋徒嗟。因与度支部议设农工商三项彩票。第一次设工业彩票,即名为农工商部工业彩票,共一千万张……共发出一百万元,尚存九百万元。以八百万元充兴业大公司资本,所有不得彩之人皆以票价八成计算作为入股本金,其余一百万元以八成提作部用,以二成报效国家”[18]。

不仅如此,地方官员在开彩之日往往应彩票商的邀请前往开彩现场监督开彩,如前文提到的南洋彩票开彩时众官云集盛况即可资佐证[8]。官员的现场监督无疑会使得百姓对彩票的信任度加深,彩票销路更旺。于此可知,清末政府对于彩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扶作用。

2.报纸的舆论渲染。报纸等媒体不仅是传播新闻时事的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盈利机构,为了增加收入,不免要刊登一些商业性的广告,借以收取费用。如《申报》曾专门报道过售卖彩票的广告:“本局奉商务农工商宪札,委驻汉办理协捐彩票,设在正街永升平对弄通里内,经售芜湖以上及川湘各处,凡票如由本分局售出,即盖有图记为凭,照数十足兑红;如无本分局图记,概不收兑,须向原受处兑红。现在三会票亦已发,仍设颁三万张,头彩四万元,准于二月三十日在汴省当众开彩,尚望远近各商从速购定为幸。河南协捐彩票汉局启。”[19]还有如前文提到的关于彩票开彩的情况,报刊也多有载述。这一切都在客观上为彩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对于引导民众购买彩票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作用。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清末舆论呼吁禁绝彩票的关注,认为舆论的吁禁是促使彩票逐渐消亡的有力因素,而忽视了媒体刊登售彩广告、报导售彩等情事。

综上可知,清末彩票热的成因在于其运作机制和独有的内外部有利条件,从而使之获得更广泛的存活空间和发展市场。

[1]闵杰.论清末彩票[J].近代史研究,2000(4):1-52.

[2]刘力.清末彩票的泛滥与媒体舆论的呼禁[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11):87-92.

[3]崔聪敏.晚清彩票与社会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李禹阶,刘力.清末彩票泛滥与谘议局禁绝彩票运动[N].光明日报,2012-07-12(11).

[5]奏办湖北签捐彩票章程[N].申报,1902-02-3(2).

[6]闽峤近闻.厦门.彩票议定[J].鹭江报,1903(44):3.

[7]闽峤近闻.漳州.彩票明公[J].鹭江报,1904(67):5.

[8]南洋彩票开彩志盛[N].申报,1905-06-23(11).

[9]珠江玩月[N].申报,1904-12-12(3).

[10]福建彩票公司舞弊之陈振宽拟即正法[N].申报,1905-08-29(4).

[11]饬查安徽彩票公司之舞弊(安庆)[N].申报,1910-03-08(12).

[12]林国清.麻将文化透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56-59.

[13]孙中旺.吴中秋兴斗蟋蟀[J].江苏地方志,2004(6):57-59.

[14]海内外纪闻.邮部筹办彩票之详闻[J].华商联合报,1909(19):33.

[15]国内新闻.兴办国家彩票[J].扬子江白话报,1909(1):30.

[16]闽峤近闻.厦门.彩票旺销[J].鹭江报,1904(74):3.

[17]商务采访.彩票盛行[J].湖北商务报,1900(44):14.

[18]海内外纪闻.农工商部之彩票热[J].华商联合报,1909(18):40-41.

[19]奏办河南协捐彩票汉局广告[N].申报,1906-02-26(13).

猜你喜欢

银元彩票
丢失的中奖彩票
一张图看懂2017年全国彩票大数据
噜噜猪买彩票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救命的假银元
聪明的县官
真假银元
彩票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彩票呀,你该飞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