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影像建构与精神守望——韩万峰电影“饮食三部曲”评析
2014-08-15宋光瑛
宋光瑛
(四川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不同的饮食传统正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表征,折射出地方历史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流变。饮食电影则往往在整体布局上铺陈饮食景观,以特色饮食细节推动叙事发展,并借助一系列具有符号寓意功能的饮食物象传达丰富的精神文化信息。韩万峰导演的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豫菜皇后》(2007)、《胡辣汤》(2010)和《洛阳水席》(2012)即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质朴的影像风格打造出真实可感的中原文化形象,在银幕上呈现出厚重、多元、丰富的中原文化景观。
华语电影历来不乏表现饮食文化的佳作,如以苏州为背景拍摄的《小小得月楼》(1983)和京味文化底蕴十足的《老店》(1990),都试图将地方特色饮食与五味杂陈的人生熔为一炉,或反映独特的时代氛围,或打造斑驳的历史镜像。又如李安导演以闽台文化为基础拍摄的《饮食男女》(1994)和曹瑞原导演续拍的《饮食男女2》(2012),这两部制作班底颇有渊源的饮食电影在主题上也一脉相承地延续了新潮叛逆的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对立。而香港导演徐克的《满汉全席》(1995)和周星驰、李力持的《食神》(1996)则以粤港文化为背景,呈现出一派商业电影的影像狂欢和后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相比较而言,韩万峰导演的豫菜系列“饮食三部曲”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河南特色,更多呈现出中原地区特有的中正平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征。
河南地处九州之中,华夏腹地,故有“中原”之称。作为一位河南籍导演,韩万峰的豫菜系列“饮食三部曲”并没有以地方饮食的奇观化展示满足他者的注目与好奇,而是将中原特有的饮食风俗与当地的乡村环境、百姓情怀相结合,通过展现“胡辣汤”、“洛阳水席”等历史名菜的现代命运,品人生百味、观世间万象,深入剖析中原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饮食之所以动人,恰恰是因为它背后所折射的人性光芒,以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心灵力量。
一、《胡辣汤》:中和之美
《胡辣汤》讲的是饮食与情感的关系。胡辣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河南地方小吃,从北宋年间流传至今,深受坊间百姓喜爱,是一种城乡街头常见的大众化饮食。但是在影片《胡辣汤》中,一碗看上去不起眼的胡辣汤却并不简单,它调和五味,浑厚绵柔,中原人民的乡风礼约、人脉亲情在此都得到滋养与深植。正如导演韩万峰所言:“摆在我面前的这碗普通的胡辣汤,不仅扑面而来的是香气袭人,而且还释放着浓郁的人类情感。当电影能进入人性之美去诠释情感时,那一定是一部好电影。”①韩万峰.守望者的肖像——我的导演阐述.引自韩万峰新浪博客:我是如何拍摄《胡辣汤》这部电影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65baf8010100l45s.html.
影片讲述河南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的第十九代传人赵立秋,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用于“赵家胡辣汤”的传承。影片一开场就表现他黎明即起熬制胡辣汤的情形。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鸡鸣,赵立秋“吱呀”一声推开房门,灯光穿透浓浓夜色照彻黎明前的小院,紧接着铿锵的豫剧梆子响起来,镜头伴随着充满韵律的鼓点圆转移动,院落中的窗户相继点亮,共同投射出一个充满秩序和韵味的独特空间。这个树枝杈桠的平房小院静静地坐落在冬日平原上,仿佛凝结了一个传统、固态的特殊时空。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活最深的体会。”[1]在这方方正正的平房小院中,赵立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炮制着古老的传统名汤,这凌晨时分灯火通明的仪式仿佛是一个精气神十足的响亮宣言,而那一道道照彻黑暗的灯光仿佛具有打破时空阻隔的功能,带领观众来到另一个久违的历史空间。
每天早晨来喝一碗“赵家胡辣汤”,是逍遥镇老少爷们多年的生活习惯,有些人甚至一天都离不了胡辣汤。镇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二爷即将辞世,他的儿子过来相求,说父亲临终前就想喝一口赵家胡辣汤。赵立秋立即拿出人参做了一罐胡辣汤中的精品“金汤”,亲手送到二爷枕边。弥留之际的二爷颤抖着喝下一勺胡辣汤,当着众人的面默默流下眼泪。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也许早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味觉,但他从这一勺“金汤”当中,所品味到的是恻隐之心、仁爱之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间大爱与真情。镜头近距离地平视着老人,光线柔和安详,二爷微微一笑,平静地闭上了眼睛。此时清清亮亮的唢呐声响起来,那曾经传遍乡村每一个角落的旋律,连同流传了千年的古方胡辣汤,共同成为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们临终前最温暖的感情慰藉。能够有一位赵立秋这样的忘年知己,有一种胡辣汤这样的精神寄托,生老病死原来也可以看得如此平淡,而在那一勺精心熬制的胡辣汤中,浓缩着人们对生命最后的留恋与感叹。
赵立秋毕生坚守和捍卫着传统的尊严,他认为:“只有亲手制作的胡辣汤才是真正的胡辣汤。”但他的两个儿子大明和小明却在如何将胡辣汤发扬光大的问题上与他产生了分歧。大明在省城开起了胡辣汤品牌连锁加盟店,小明则准备在镇上建胡辣汤速食加工厂。面对经济社会对传统手工业以及家庭关系的威胁,赵立秋最终做出了让步。他坦然接受了儿子们提出的分家建议,并在接到城镇改造的拆迁通知后,平静地把一家人召集在一起,为全镇乡亲免费做了几天胡辣汤。
最后,影片中的所有矛盾似乎都在一家人虔诚做汤的过程中化解,这个奇迹般的结局貌似敷衍潦草,而那些在中原地区生活过的人们却自然能够心领神会。正是通过免费送汤的形式,赵立秋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纪念即将消失的“正宗胡辣汤”。这个聚众共餐的盛举仿佛是一种特殊仪式,“借‘家族式的共餐礼仪’,实现对祖先(祖宗神)追怀的情感”,“它诉诸味觉的特征不但引人趋于理性,而且更宜于体验一种细腻、温馨、绵长的情感”[2]。正是在做汤、品汤的过程中,人们共同经历了一种难得的宁静与温情,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醇香四溢的味觉记忆,更是乡情绵绵的情感回忆。
细细品来,《胡辣汤》所传递的情感不是个人的、单向的、无所顾忌的现代式表达,而是以理节情,通情达理,体现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中庸中和之美。
赵家世代祖传的胡辣汤馆即将消失,赵立秋一生的心血也都付诸东流,但他却始终平静地面对着生活中的一切风波:两个儿子闹分家,他尽量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赵立秋本想把“赵家正宗胡辣汤”的金字招牌传给孙子赵顺,但是赵顺却偏偏更爱吃城里的肯德基。老人便慈爱地带他去吃肯德基,自己在一旁默默地品着胡辣汤。因为晚景寂寞,赵立秋买回了一头山羊做伴,还顺着儿子们的名字“大明”、“小明”给他取名“三明”。没想到,他刚和“三明”培养出感情,山羊的主人却反悔不卖了,于是老人默默地把山羊送上船,独自站在河岸上目送渡船远去。这时候镜头缓缓拉开,喧嚣的码头平静下来。老人孤独地在河边伫立良久,河水如此平静,有一种“逝者如斯”的淡淡感伤。人生无常,心爱的人或事物终将离我们而去,生命是如此孤独,但却不必绝望。因为人生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像流水一样永恒不息,可以寄托精神情怀的。对赵立秋老人来说,也许这个寄托就是那传承了千年的古方胡辣汤,又或者是那在长年累月地熬制胡辣汤的过程中,老人心中早以感悟了的贵和尚中的处世之道。
《胡辣汤》中的“和”没有局限在人际社会,还逐渐上升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原文化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文明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在这种文化中,自然也就诞生了“天人同体”、“天人相类”、“人副天数”等思想。影片中讲到二爷去世后,有一天晚上,“三明”突然在院子里“咩咩”地叫个不停,赵立秋披衣出来一看,原来是院中来了一条蛇。赵立秋释然地说:“三明,快别叫了,是二爷来看我了,二爷是属蛇的。”此时小院中清风习习,月色溶溶,静谧安详,在老人的心目中,人与自然早已亲密无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胡辣汤”正是中原人文精神的象征。影片中老人的生活就像一碗胡辣汤,看上去虽不起眼却五味俱全,他也像一碗老火金汤一样默默接受、包容着生活中的一切,以极大的耐心煎熬出浑厚绵长的滋味。中原人民“禀天地中和之性”,性格淳朴敦厚,方正仁和,对内包容,以传统的“诚、信、义、恕、让”精神坦然面对时光流逝与世界变迁。正是在一碗中正绵厚的“胡辣汤”的滋养下,河南人民祖祖辈辈乐天知命、勤劳善良地生活着,不管生活中经历多少磨难和动荡,做人做事却始终安时处顺、有节有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保持着最大的平衡。正如《中庸》开篇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碗胡辣汤中所蕴含的既是中原饮食的精髓之道,也是中原文化的精神之美。胡辣汤的五味调和、质味适中正蕴含着中原人民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也正是《胡辣汤》这部影片看上去不温不火却如此动人的原因。
二、《洛阳水席》:礼仪之美
《洛阳水席》讲的是饮食与伦理的关系,而伦理性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宴席的本质正是通过饮食之礼维护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社会伦理精神。
“洛阳水席”是中原菜系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华章,它玉馔琼浆,精致华美,味走中正,重水上汤,故称“水席”。“洛阳水席”传自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其发明与武则天有关,水席的前八品也叫前八礼分别象征着武则天执政24年的“服”、“礼”、“韬”、“欲”、“艺”、“文”、“禅”、“政”,称为八大善(膳)绩。影片《洛阳水席》把场景设置在以水席闻名天下的百年老店“真不同”,影像富丽堂皇,色泽饱满,充满质感,一场场铺翠销金的洛阳水席如盛开的牡丹花丛令人惊艳不已。但随着故事线索的不断展衍,影片却渐渐褪去繁华表象,深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更加细腻的叙事机理。
“真不同”饭店的大厨白秋实退休了,当老人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才发现自己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早已出现严重问题。他生病住院后,唯一的女儿牡丹居然没有来看他。等到女儿带着孩子回娘家的时候,白秋实才知道,她的婚姻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白秋实开始耐心了解这个即将破裂的小家庭的矛盾,就像对待他一辈子所做的美食佳肴一样,细心修补这个家庭的裂痕。外孙女唐度性格孤僻,为了让孩子接受自己,白秋实变着花样做饭菜,每天都去学校接她放学。但真正让唐度接受他,是白秋实意外发现外孙女特别喜欢孔雀,就不仅带她去动物园看孔雀,还蒸出了巧夺天工的孔雀馒头,让外孙女惊喜不已。
女婿有了外遇,老人客气地让他把情人带到家里来吃饭,并以一道简单的苦瓜酿肉寓意父女深情,昭示亲人之间外薄内厚、血浓于水的特殊关系。正如古人所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一道普通的苦瓜酿肉,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中三代人的感情创伤暴露无疑。如果女儿离婚,他的孙女必将遭受失去父亲的痛苦,这是慈爱的外祖父不忍看到的。情人最终品出了这道苦瓜菜的滋味,自愿退出婚恋纠纷,伦理道德最终战胜了情感冲动,而重伦理、重亲情正是中原文化的深厚传统。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原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非常注重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注重探讨家庭伦理关系和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特别强调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性”[3]。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聚族而居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固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伦理亲情也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特别珍视的部分。
后来白秋实了解到,女儿和女婿感情出现裂痕的根本原因,竟是缘于一场迟迟未能举行的婚礼。当年白秋实对女婿并不满意,便一意孤行坚决不认可女儿的婚姻选择,最终小两口没有举办一场像样的婚礼就匆匆结婚了,这在心高气傲的女儿心中始终是个阴影,每当想起来就要闹别扭,以至于逐渐恶化到离婚的地步。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最后老人特意在“真不同”设宴,以替女儿过生日为由请来了亲朋好友,为小两口补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一场延迟十年的婚礼成为修补家庭矛盾的重要契机,一家四口在这个特殊时刻互诉衷肠,打开心结,冰释前嫌,在座的亲友无不感动唏嘘,共同见证了中原“礼”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原文化深受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儒学的核心正是“仁”与“礼”,“仁”是以“爱人”之心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信任,而“礼”则是用“正名”的方法建立社会公共道德秩序,使每个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定位。正如《礼记·曲礼》中所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在中原文化的古老传统中,“礼”原本就是脱胎于血缘氏族共同体内部伦理原则和宗法关系的一种产物。汉代文学家、思想家贾谊是洛阳人,他曾经对“礼”的重要性作过如下论述:“故仁义道德,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4]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在中原地区,一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婚礼比结婚登记手续更为重要,因为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之间的亲密融合。在长者缺席的情况下举行婚礼,等于婚姻始终没有得到家族的认同,这在女儿心中留下了难以泯灭的伤痛,也为此后婚姻出现裂痕埋下了隐患。白秋实以一场迟来的婚宴挽回女儿的家庭幸福,正是悟出了宴席的本意,中国社会的种种礼仪制度往往都是通过饮食活动为媒介来实现,一桌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洛阳水席”正是礼仪之美最形象的表达、表述和表演。
而礼仪之美又绝不仅仅流于形式,婚宴上,新郎新娘给在座的客人敬酒,以“礼”传“情”,婚礼是和谐有序的日常活动的开始,也是人与人之间即社会和谐的基础。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一道道形意韵味俱佳的水席大菜无不寓意着亲人之间的水乳交融,团圆和美。白秋实在退休之后终于悟出了“洛阳水席”的真谛,那就是一个家庭的团圆——团圆是宴席之魂,也正是中国伦理道德精神的最终旨归。相对于李安《饮食男女》中所表现出的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颠覆以及个人幸福的追求,中原人民显然更重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更追求团圆美满的人伦温情之美。在饮食电影的深层结构中,所蕴涵的也正是中原“礼”文化的内在伦理精神。
三、《豫菜皇后》:变革之美
《豫菜皇后》在传统文化中增添现代元素,追求包容创新的变革之美。河南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历来深受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老子所主张的“不敢为天下先”便长期积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原人民向来安土重迁、保守稳重,相对缺少敢创敢试的创新精神。而在《豫菜皇后》中,主人公伊春喜却敢于打破社会定势与性别成见,她敢爱敢恨,勇于担当,并最终从一个天真莽撞的乡村丫头成长为一代豫菜皇后。
《豫菜皇后》的整体风格充满了现代感和冲击力,与《胡辣汤》和《洛阳水席》那质朴细腻的叙事情节及影像风格迥然不同。伊春喜这个人物一出场就带有喜剧色彩,她风风火火,一惊一乍,追求爱情和实现理想的过程都像是一个传奇。伊春喜是个烹饪天才,据说还是中国“厨圣”伊尹的后人。为了学到正宗的豫菜手艺,伊春喜踏遍了中原大地,去开封,到洛阳,下信阳,遍访名厨,历经磨练,还尝尽了厨师界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最后她在“豫菜厨王争霸赛”上过五关斩六将,并在决赛场上迎战昔日的冤家对头张杜康。虽然张杜康师出名门,有强硬的后台庇护,但伊春喜不卑不亢,沉着应战,最终以出众的厨艺、精巧的创意、正直的品行赢得比赛,获得“豫菜皇后”的美誉。
《豫菜皇后》荟萃了河南各地名菜,深刻领会到了豫菜的精华,那就是中和为美,调和鼎鼐,包容五味。伊春喜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继承、拓展了这种精神,她走遍中原,拜学豫菜各派之精华,以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无门无派的自由,带给传统豫菜新的活力。比如她在著名的洛阳水席的最后一道汤中大胆改良,故意不放食盐,因为她认为经过前面23道菜的品尝,客人们的味觉已经达到饱和,但是她精心控制汤的温度,因为经过实验发现,汤水保持在60℃的时候口感最佳。这一创意获得了同行们的交口称赞,也充分反映出豫菜包容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
影片强烈的形式感也折射出求新求变的意识。《豫菜皇后》的电影语言充满现代感,人物形象夸张,举止荒诞,比如伊春喜不管痛苦还是开心都会不时发出高分贝的尖叫,这具有穿透力的叫声正是她敢于冲破阻力走向成功的力量的象征。为了表现年轻人学艺的艰辛,影片刻意将厨艺武艺化,用凌空快刀切菜,用太极内功控制火候,将厨艺之道表现得出神入化。此外,充满后现代色彩的黑色幽默在影片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张杜康在追求名厨女儿阿娇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他被送到苦瓜寨锻炼的情形也充满了喜剧色彩。影片叙事以及影像的现代特征都非常符合《豫菜皇后》追求变革之美的精神,也更易获得观众认同,将中原饮食文化的当代发展演绎得生动感人。
豫菜界向来尊奉一个观念:“德先行,艺其后”,并把它视为检验优秀厨师的标准。为此,豫菜大师肖大海特意让弟子张杜康到乡下去吃苦锻炼,以帮助他早日领悟厨师的最高境界——无我。但是张杜康却始终放不下功利之心,他在一道涨发鱼翅的比试中急于求成,用盐碱催发鱼翅,结果造成鱼翅变质。而伊春喜却踏踏实实按照程序涨发,虽然菜没做好,却让人看到了她的诚实品行。春喜性格豪爽,讲义气,重感情,她来到开封“第一楼”学习名菜“鲤鱼焙面”,因为师傅不肯将绝技传授给女子,就试图和他的徒弟喝酒交朋友,后来知道如果徒弟私自外传手艺就会被师傅打断腿,她宁可放弃也不愿连累朋友受罚。最后她一边在“第一楼”刷盘子一边偷偷学艺,偷学的一手“鲤鱼焙面”却最终得到了师傅的认可,特别准许她出师。
春喜因为机缘巧合,拜北宋时候“宋嫂鱼羹”的后人宋小妮为师,她时刻谨遵师命,知道师门绝技之所以没落正是因为厨师界历来对女子不公,便时刻不忘为师门讨回这个公道。在最后一道“良心菜”的比赛中,她别出心裁地捧出一个精致盘盏,并在众人面前当场滴入一颗清泪。伊春喜说因为厨师界自古对女子不公,所以才会有女人伤心的泪水。这番话令在场者都陷入了沉思。伊春喜自身的学艺历程充满艰辛,因为是女儿身,名厨们都把她拒之门外,她只能想方设法偷偷学习。因为出身寒微,她在追求爱情和学习厨艺的过程中都受了不少委屈。这一滴伤心的泪水最终打动了在座的评委,伊春喜最终赢得了“豫菜皇后”的美誉,也还了厨界女子一个公道。影片所反映的正是一代代中原女性自尊、自重、自强的理性追求。
《豫菜皇后》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其中体现了一种大爱精神。影片中伊春喜潜心学艺、擂台雪耻的传奇经历原本就是中国侠客故事的传统情节模式,而买茶叶蛋的宋嫂对她的慷慨帮助、青梅竹马的二顺对她的不离不弃则更能体现解危难、重然诺的侠义精神。伊春喜本来是因为受到张杜康和阿娇的羞辱、又遭受厨师界大师拒之门外的打击之后立志学艺的,这个故事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张力,所谓“义无二计,则懦夫成勇;匹夫守志,则三军可夺”[5]。经过之前的重重磨难,观众早已在情感上做好了铺垫,等待着主人公最后扬眉吐气的情节逆转。然而就在学艺的过程中,伊春喜却已经不知不觉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她最后之所以能够打败张杜康,获得“豫菜皇后”的美誉,正是由于经过三年艰苦的学艺生涯,她已经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厨师的使命感,忘却了个人的荣辱恩怨,而将光大师门绝艺、传承豫菜精华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也是豫菜大师肖大海煞费苦心地把张杜康送到乡下锻炼,想让他体会却始终未能成功实践的。因而,尽管《豫菜皇后》表面上一派轻松欢快的娱乐风格,极尽搞笑夸张之能事,骨子里却仍然不失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彰显了重职守、重然诺、重名誉、重道义的中原人文精神。
四、结语
如果说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那么在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之中,这三个层面无疑已经实现了和谐统一。韩万峰的“饮食三部曲”以河南特有的饮食传统为基础,生动演绎中原饮食的中和之美、礼仪之美和变革之美,深入表现中原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使饮食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物象层面,成为对中原人文精神的全面承载。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原文化的重人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就是以人为本,有所作为就是提倡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重德守信就是在人与人交往中重然诺、守节气;尚俭节用就是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就是对外来文明成果抱有接纳、融会的胸襟。”[6]豫菜系列“饮食三部曲”不仅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更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时代变革精神;不仅关联着完整的家园梦想与乡土情怀,更表征着完善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对一个古朴淳厚的文化传统的深情守望。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2.
[2]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J].文艺研究,2013(1):31-40.
[3]邓本章.中原文化大典·学术思想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
[4]于智荣.贾谊新书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68.
[5]刘师培.刘申叔遗书: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697.
[6]刘成纪.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