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生生产性实训问题与对策
2014-08-15黑龙江王学敏
黑龙江 王学敏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职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了职业技能,也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研究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收性实训,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水平及环境不同,中职学生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中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岗位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教材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系统分析与精准设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脱离工作实际,教育效果大大降低。学生对工作岗位群所需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并不十分清楚,对技能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认知,没有真正认识到生产性实训教学对他们学习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2.技能培养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训重点放在技能训练,并允许实训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不仅在时间上要求紧,还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消耗。学校与合作企业效益目标的矛盾在生产性实训实施过程中尤为突出。
3.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的心态问题
生产性实训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管理模式,是按照产品的工艺流程来布置实训任务的。开始几天学生由于新鲜、好奇,兴致较高,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实习。但一段时间以后,面对重复性工作,有的同学对实训失去兴趣,在实训中牢骚多、不认真,有些岗位的工作不愿做,甚至部分家长对此也不理解,传统讲授式的学习方式与真实生产任务式的学习方式矛盾突出。
4.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
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二、解决学生生产性实训问题的对策
1.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组织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企业方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生产任务进行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基础,构建合理的课程群。首先,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确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然后,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关系,从基础到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与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开发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积极协调企业解决利益冲突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任务就是承接外部企业订单,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在订单生产过程中,实训基地一方面按真实产品的生产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原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学校自购一部分原材料,补充培训和生产中的原材料消耗。对于加工时间问题,与外部企业进行协商,强调学生所进行的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时间要比企业长,在与企业签订加工合同时交货时间相对长一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实训中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比熟练某一个岗位技能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更加重要。因为生产性实训的目的就是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为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进行生产性实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保护学生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校方与合作企业方应共同保护学生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
(1)对于产品符合工艺标准,且在实训过程中没有产生原材料浪费的学生,以计件的形式与实训基地的技术工人同工同酬。
(2)对于产品符合工艺要求,但在实训过程中产生了原材料浪费(出现次品)的学生,从其既得利益中象征性地扣除20%-30%(其余部分由校方承担)。
中职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为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近三年的生产性实训实践与探索,紧密贴近社会实际,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了中职学校“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学校里面有工厂、工厂里面有教室的工学结合办学格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同类中职学校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