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文本的“这一个”——《童年的水墨画》教学例谈
2014-08-15浙江虞琴君
浙江 虞琴君
教出文本的“这一个”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例谈
浙江 虞琴君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文体意识逐渐增强,教学时大多能根据文体特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譬如写景文教学将“读”贯穿其中,在读中欣赏感悟风景之美;说明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知识要点,还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诗歌教学则注重诵读想象,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之中,等等。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某一篇文章时,往往把“篇”等同于“类”,即只有某类文体共性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发现这一篇的独特之处。而文本的独特之处往往是这一篇的重点教学内容。文本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一篇编入教材的价值所在。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因此,教学某一篇时,我们不但要关注“这一类”文体的特点,更要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教出文本的“这一个”,即特点来。下面,我以《童年的水墨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教出文本的“这一个”。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组诗,由《街头》、《溪边》和《江上》三首小诗组成,分别描绘了“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三个画面。诗歌形象鲜明活泼,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这篇组诗有这样几个特征:内容相关,都是写童年的课余生活;主题相同,都表现了童年的快乐;格式相似,都采用了“背景描写+特写刻画”的表达方式;意境相融,看起来像一首诗,每首小诗都有一个诗眼:笑。这几个特征也正是文本的独特之处。考虑到学情,我把学习“背景描写+特写刻画”的表达方式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具体流程如下。
一、欣赏图画 了解特点
文本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意味着诗歌描述的内容是对童年生活的悠悠回忆,颇具有水墨画简淡飘远、意味无穷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一组水墨画,并伴着优雅的古筝曲。学生在欣赏了《江边垂钓》、《白鹭》、《牧童短笛》等水墨画后,对水墨画的用笔、构图、意境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特别对三幅画作的构图留下了深刻印象:都采用“背景+特写”的方式布局。如《江边垂钓》,较为细致地刻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对背景内容水鸟、江水则寥寥几笔勾勒而出。一细腻一简约,可谓相得益彰。欣赏水墨画,学生的心境变得安静、安宁、安然了,同时也为文本学习做了知识上的一些铺垫。
二、想象画面 发现格式
《童年的水墨画》这首组诗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三首小诗格式相似,都为“背景描写+特写刻画”。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表达方式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清三首小诗所写内容之后,我便引导学生想象作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作幅水墨画,你会画些什么呢?
(一)教师指导“作画”
师:有没有给第一首小诗街头看书作画的?你会画哪些内容呢?
生:我会画一个热闹的街头,有很多车辆来来往往,还有很多行人。在这当中我还会画一个孩子,在阳光下正捧着书本在很认真地看书。
师:课前咱们在欣赏水墨画时,明白了一些水墨画由背景和特写两部分组成,那么你在这幅画中会将什么作为特写镜头呢?
生:这个捧着书本认真看书的孩子。
师:诗句中哪些诗句写到了这个正在认真看书的孩子呢?
生: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孩子看得很认真?
生1:我从那个“笑”字发现的,孩子看得很认真很入迷了,发现了其中的精彩而笑起来了。
生2:我是从“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读出来的,这个孩子读书太认真了,时间过了很久都不知道,还是在看着书。
师:孩子看书看得如此认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孩子看书时的安静和入迷。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四句诗。
师:如果说这几句诗描绘了这幅水墨画的特写镜头,那么这幅水墨画的画面背景又是哪些诗句呢?
生: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师:孩子看书的画面是如此的安静,而画面背景街头却是如此的(热闹)。
男女生配合读诗句,男生读热闹的画面背景,女生读安静的特写镜头。
在教师适当引导的基础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想象画面,自主作画、感悟,学生在画中领悟了这首小诗的表达方式,在读中感受到了孩子看书时的安静和入迷。
(二)学生自主“作画”
同样,溪边和江上这两首小诗也是先写了背景,再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分别为一个钓上鱼开心的孩子和一个“水葫芦”露着虎牙在可爱地笑。在这样相似的表达方式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溪边和江上这两首小诗的表达方式,我也是让学生说说“你会画些什么”,在学生描述自己画的内容基础上,再相应点出“背景描写+特写刻画”的表达方式,最后让学生合作朗读相应的内容。
当然,这首儿童诗的教学,指导学生仅仅了解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那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在想象画面,发现格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欣赏、品味《童年的水墨画》这首儿童诗的音乐性和节奏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也在反复诵读中享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回归整体 领悟特点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整体感知,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简单地说,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阅读规律。因此,在指导学生完成想象画面,发现这三首小诗的格式都为“背景描写+特写刻画”之后,我再次指导学生回归整首儿童诗,去发现领悟组诗的特点。
师:读着读着,你们发现这三首小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吗?
生1:作者在写每首小诗时都是先写了背景,再写了一个孩子的特写镜头。
师:是的,这三首小诗的格式是相似的,都是“背景描写+特写刻画”。
生2:这三首小诗都写了童年的快乐。
师:你分别从哪里感受出来?
生2:街头中“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溪边中“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江上中“你拨我溅笑哈哈”。
师:都有一个“笑”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这三首小诗的主题是相同的,意境相融。
生3:每首小诗都是写了童年时的课余生活,看书,钓鱼,戏水。
师:这三首小诗的内容是相关的。
生4:每首小诗都是6行,都有一个小诗题。
师: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所以这三首小诗才会成为一首组诗,才会组成这幅童年的水墨画了呢!
教师抛出“这三首小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通过发现,学生不仅领悟了组诗的特点,同时也再次感受到了这三首小诗中蕴藏着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 强化特点
课堂拓展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而对于《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的“这一个”——组诗,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有必要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学生们对组诗的理解。
于是,我拓展了一首和《童年的水墨画》相似的组诗——《童年游戏》,既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童年游戏的快乐,唤起学生童年美好的回忆,又为了加深学生对组诗的理解。
童年游戏抽陀螺
跳跃而起的陀螺,
带动我们的心一起跳跃。
不分胜负的呼喊,
充满了夏天的岁月。
一个制作粗糙的陀螺,
就让我们的儿时,
在瞬间凝固成永久的回忆。
弹玻璃球
瞄准对方的晶莹剔透,
发出准确的力道。
哪怕满身的灰尘,
引来妈妈的唠叨和笤帚。
那是一个童年的铭刻,
在遥远的年代里闪光,
回荡成当初开心的一笑。
滑雪橇
冬天里的冰雪,
是我们最大的游乐场。
冲刺在冰雪之中,
把一串串笑声飞扬。
哪怕人仰马翻,满身冰霜。
阳光照耀下的脚印,
在儿时的心头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首组诗的相同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有学生发现三首小诗都写到了童年游戏是非常快乐的,诗中蕴藏着的情感是相同的。也有学生发现了每首小诗的格式都是相似的,前面都是先写了童年游戏的快乐,后两句都是写到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还有同学发现了每首小诗都是7行,也都有一个小诗题……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了这首组诗的内在特点,进行了个性表达。这样的拓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组诗这一种诗体特征的把握。
要教出文本的“这一个”,教师必须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有发现了文本的独特之处,才能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而这需要教师具有深透解读文本的功力。简而言之,扎实的底蕴成就教学智慧。
浙江省宁海县力洋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