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谈小语教材中写景类课文的教学

2014-08-15浙江葛群杰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乡下人写景景物

浙江 葛群杰

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小语教材中写景类课文的教学

浙江 葛群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些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

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走过了课改热热闹闹的十几年,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还是搞不清楚,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寄情于景的课文该怎样去教,该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去学,去理解。我认为此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从课文的语言文字本身去领悟情感,从而让情感不断叠加,学生才能踩着基石,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与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又是非常难的,我们教师在认识与操作上很容易产生误区。

一、三种常见的误区

1.重景轻情

在语文教学中侧重于文本的“景”的教学。在课堂上把文本中的“景”花了重重的笔墨去张扬,而却把“景”中蕴含的“情”给抛于一边,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仅仅是浮于表面。

【案例】人教版《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鸟多?

生:我从“到处”知道鸟很多。

师:为什么?

生:因为整棵榕树上都有鸟。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中知道这儿鸟很多。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

生:我们的眼睛都来不及看了,说明鸟很多。

师:对,大榕树上的鸟真是多啊,看,这就是那棵榕树上美丽的鸟儿。(课件出示不同种类的鸟,配乐解说)

师生对话:榕树上的鸟真多呀!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黑的——(有白的),有雄的——(有雌的)。

师:难怪作者说,到处是鸟影。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话,把鸟多读出来。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感受大榕树上鸟多的美丽画面,但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到位,只重视对文字所描述画面景物的感悟,仅仅看到的是鸟多,而忽视了对画面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没有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鸟的天堂”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鸟乐”的情感,学生没能走进鸟儿们在榕树上快乐的生活。要知道写景即是写情,而诸如此类的课文,作者不仅仅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通常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应是学习这类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们要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不但要引导学生入境,还要入情,既要感受画面中景物的美,更要感受画面中景物所蕴含的情趣,读出文美、景美、情美。

2.重情轻景

在语文教学中侧重于文本蕴含的“情”的教学,忽略了文本的语言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脱离了文本。

【案例】人教版《鸟的天堂》教学片段: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的鸟。

师:这些鸟儿是那么的快乐、兴奋。你来读出它们的快乐、兴奋。(生读)

师:有点快乐了,谁再来读,把这群鸟儿读得更快乐,更兴奋,让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它们。(生读)

师:这颗大榕树真是鸟的天堂啊,生活在这里的鸟儿一定会——

生:开心、快乐、幸福。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鸟儿的快乐生活。(配乐齐读)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鸟的快乐,感悟作者所描写的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体悟情感,这无可非议,但该教师虽心中有情,却目中无景。脱离景去谈情,就像是无本之木,这样,学生没有走进画面之中,自然就走不进作者内心,也就给人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鸟儿在这颗大榕树上快乐、兴奋的样子,明白鸟儿快乐在哪里,作者是怎么来介绍它们的快乐,学生也就没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赞叹。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可紧扣情感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等角度领悟景的美妙,情的深厚。首先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景,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来写景的,然后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对景的描写来抒发那份情的。这样,在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情况下立体呈现所看到的景物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完整的景物形象,把握景物特点,将语言训练和对形象的感知有机结合。在训练语言的基础上丰厚形象,产生美感。

3.情景分离

在语文教学中单独的教学文本的“景”和文本蕴含的“情”,情景分离。

【案例】人教版《白杨》教学片段:

师:读课题,课文写了什么?

生:这是怎样的白杨树,又有怎样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看看这是怎样的白杨树。

(生自读,师生交流,感受白杨树的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白杨树的高大挺拔,适应能力强。那么你们知道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吗?(生答略)

师:是呀,他是一个英雄的边疆建设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师:当我们现在来到新疆,看到新疆的蓬勃发展,就会想起这些可爱的边疆建设者。想起这些边疆建设者为边疆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再次呼唤他们的名字——(边疆建设者)。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树,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白杨树的生长特点正是这些可敬的边疆建设者的特点。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却没有看到两者的内在联系,虽然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白杨树的特点,并能结合课文教学,渗透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但却没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而是就树谈树,就人说人,简单地将两者隔离了。情景分离,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作者和编者的用意,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课文应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蕴含情感的关键词,仔细品味其中的曼妙,入词,入文,入景,入情,在咬文嚼字中,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画面,领略画面中景物的美,感悟景物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将景、情融会,使写景抒情成为一个整体。

二、值得一试的做法——目标决定手段

那么,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写景课文该怎样教?我认为教学写景类课文时,必须先明确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选择方法去教此类课文。例如:人教版四下《乡下人家》一文的教学目标有“感受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个目标来确定要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

【案例】人教版《乡下人家》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句子的旁边。

生:第一自然段中,我画的重点词是“装饰”。

师:我们也来看看这一句,乡下人家是用什么装饰的?

生:青、红的瓜。

师:而且这装饰是什么样的?

生:别有风趣。

师:那么乡下人家的装饰别有风趣在哪儿呢?同学们,请你们联系这个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来说一说,读一读。

…………

(教师引领学生品读“别有风趣”,想象四季变化)

师:同学们,你看,这些装饰它从开花到结果慢慢地在成长,在变化,它们是有什么啊?

生:生命。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这句,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种生命写出来的?

(生读)

师:有生命力的。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像他们说的这样一成不变。你看,课文的作者这样一对比,就让我们读出了瓜和藤的什么呀?

生:可爱。

师:这样一对比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瓜和藤的可爱。那你能读出这份可爱来吗?

(生练读)

师:真可爱。咱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读出了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和迷人。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者对乡下人家那种朴实自然的美运用了抓重点词让感受画面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那质朴、自然、富有活力的美。这样以景带情,让学生在欣赏乡下人家屋前的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那份朴实自然以及作者的那份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当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写景类的课文还可以运用以情带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方法来教学。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这样设计(片段):

师:秋风秋雨带走了夏日的喧嚣,不知不觉中,曾经喧闹的小鸟沉寂了,蝉声消失了,树叶凋零,草地枯黄,世界就在这片寂静中慢慢步入风雪交加的寒冬。我们来学习这首《天净沙·秋思》,思考一下马致远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描述了怎样的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自读全诗,把诗中描绘秋天的诗句或词语找出来。

(学生自读,找出相应诗句,并说明这一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再朗读相关的诗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1.“枯藤老树”展现万物衰败的景象。“老树”是指“树”年龄很大、很粗壮吗?(衰老)留在诗人面前只有枯萎的藤萝和凋零的大树,此时留给我们的只有什么感受?(悲凉)

此刻,夕阳中乌鸦的身影又会给这幅场景增添怎样的感情色彩?(引用“月落乌啼霜满天”,几声鸦啼,更显凄凉悲切)因此“昏鸦”难道仅仅指“黄昏的乌鸦”吗?如果让你用“昏”组词,你会组成什么词来形容此时诗人见到的乌鸦?(昏昏沉沉、昏昏欲睡)

2.“西风”,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西风”专指秋风(理解东风、南风、北风的内涵),那么这里“西风”到来让诗人感到了什么?(时光飞逝)但诗人现在却身在何处?(古道,天涯)

“古道”,同学们学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经被青草覆盖,说明什么?(少有行人)同样,在此时的古道上,只有谁的身影还徘徊在道路上?(诗人的身影。在这里漫长的古道上也只剩下诗人在独自徘徊)诗人知道自己到何处去吗?知道道路的终点在哪里吗?为什么?(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在天涯”)诗人用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象征?(瘦马)马因何“瘦”?(长期跋涉,疲惫不堪)同样,诗人也已经精疲力竭。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归宿在哪里。

3.在古代,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小桥流水”说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时“夕阳西下”,人们会干什么?但这里是诗人的家吗?“小桥流水人家”近在咫尺,却又可望不可即。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马致远,当你看到眼前炊烟袅袅、灯火点点的村落人家时,你会想起什么?(家乡,亲人)此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断肠人在天涯”),谁是“断肠人”?为什么“断肠”?(寂寞、孤独、茫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情。写景的诗句中不仅有符合秋日特征的景物,也有描写诗人所在位置的景物“古道”,象征诗人的词“瘦马”,而“小桥流水人家”与其它两句诗形成对比,使诗中秋日悲凉的氛围更加浓重了。诗人在前三句的写景,对最后的抒情起到了铺垫、衬托作用,突出了秋天的悲凉氛围。景物描写衬托了后面的抒情,从景中抒发的离别之情,漂泊之苦。秋天的古道边的这种氛围恰恰与诗人此时的心情相对应,情感已经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这就是“情在景中,借景抒情。”而教者也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情景交融的方式让学生以情入景,通过景来感受情,感受到了马致远在秋日的那份离别之情,漂泊之苦。

总之,小学阶段写景抒情的课文,基本上是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而使作者得于心而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只是手段,传情才是宗旨。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可能由于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要因文悟道。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带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者那时的所思所想,从而引起共鸣,一同体会生活,体味人生。只有真正领会了语文的本质,只有教师倾情奔涌,学生真情投入,才是真真正正的语文课堂。

浙江省宁海县强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乡下人写景景物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写冬天的景物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乡下人与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