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材,在读写融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2014-08-15浙江陈汉祥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作文

浙江 陈汉祥

依托教材,在读写融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浙江 陈汉祥

纵观当前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为了改变学生作文的这一现状,我校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以“思辨模式下,依托教材,在读写融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为研究课题,以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以改进自己的“教”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依托教材,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积累和运用,逐步充实学生在语言、素材、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积淀,然后由扶到放,在体验成功中,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促进作文能力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这一实践中,我们不仅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关注他们在作文中的个性与创造。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通过多样化方法来积极引导,稳定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与态度,以逐步培养学生作文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习惯。

一、依托教材 抓好积累 引导运用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出发,抓好积累应立足课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因为学生初涉语文,不懂如何进行有效的积累,需要教师由扶到放的引导,另一方面,编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无不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的积累中,应依托教材,帮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中寻找积累点,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做到日后的厚积薄发。当然,除了课堂中学习的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相关的美文,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的篇目,以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在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时,我们注重培养他们积累并理解语言,以及根据他们自己的个性来准确地运用语言,对他们作文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让学生积累,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1.语言的积累

(1)小学各学段语言积累的要求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积累词汇和语言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个有利的年龄段,抓好对学生的训练。在教学生字、新词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来让学生学习,可以在解释新词意思的时候,适当地穿插一些造句之类的训练。

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的中段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积累应重点放在精美句段上,对课本或课外阅读材料里出现的重点词句,应随时记录,并培养他们逐步锻炼造句、连句成段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词汇,丰富句式变化,起到为作文增光添色的作用。

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要进一步的提高要求。积累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分类整理,同时注意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理解。

(2)语言要做到积累与运用并重

学生积累的语言需要进行内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准确的运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做到积累与理解并重,这是学生运用语言的前提。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展开:一是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解;二是利用遣词造句,让学生模仿运用;三是在课堂中举一反三,让学生逐步吸收内化。其次要引导学生对积累的语言进行评析与赏读,这是学生运用语言的关键。当然,评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也各有千秋。自评,可以在反复比较中锤炼语言;互评,可以在发现问题中深化语言的运用;集体评,可以在共同参与中体会语言的多样性。再次提倡语言运用个性化,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核心。在作文时,我们要在学生中倡导用自己的话去写自己的生活,在作文中尽情地展露出自己的灵性。

2.素材的积累

要抓好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我们教师应转变角色,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甚至一周,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对素材的积累呢?

(1)运用学生的情感迁移来积累素材。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尚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他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满怀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

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努力抓住每一个有效的契机,利用学生的情感迁移,在不自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根据儿童情感特点,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体验,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生活。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只有让学生自己实践过,那么才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会出自己最真的感悟

(3)开展丰富多彩,用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学校的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等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指导学生从种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中,从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中,逐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活动,帮助他们组织好活动,教育他们热爱生活,认真实践,争当班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而不是旁观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又积累了学生作文的素材。

3.写作方法的积累

在学生的积累中,除了语言和素材,写作方法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把一篇优秀的作文当成一盘菜,那么语言和素材是这盘菜的主料,而写作方法是这盘菜中的油盐酱醋和味精,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种,它都难成为一盘美味佳肴。

写作方法的积累,最初应该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感悟来获得。如一位课题组的老师在教选学课文《林海》时,她先引导学生对描写岭的句子和描写林的句子进行反复赏析品读。再告诉学生整体、全面的描写叫面,细致、具体的描写叫点,而课文正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显丰富。随后,她相机指导运用,通过图片欣赏秋景,请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有了自己的体悟,再加上适时的点拨,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学生升入高年级,把许多的写作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以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美文,让他们在最直接的感受中进行体悟,并把这些学到的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综合指引 富有个性 敢于创造

学生作文的个性,主要在于独特的经验感受,情感的投入,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等等。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培养学生作文个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来引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用自己的话语来说事

新“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想象的创造过程。而学生最能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就是在课堂中,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语言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这一思维特点,有效地结合文本教学,设计轻松有趣地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需要不断引导熏陶培养的,首先学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习的情绪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读中有所感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说出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来说事。

2.带自己的情感来看事

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和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已,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作文时,除了选题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

3.按自己的个性来作文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他们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二是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由于题目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三是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四是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三、彰显主体 激发情感 培养习惯

“课标”中这样写道:“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到在这个学段中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与自信比写话本身更重要。

对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通过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由于激发了兴趣,培植了自信,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自然会提高;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落实自主学习,落实读书、实践、写作,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索如何写好自己的每一篇作文;由于开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乐于写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那么学生才能在作文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1.扶着写,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语言文字的时间并不长,由于他们既没有语言积累,也不会言辞表达,写作的技巧更是谈不上。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以说带写、从仿到写的引导,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体味成功的喜悦中,逐渐爱上写作,从而逐步提升他们写作能力。

当然这个仿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逐渐丰富,从最初简单机械的仿写,逐步向由仿到变,由仿到写来转变的。我们所提出的仿写,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来来考虑的,所以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的丰富,这一方法也会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行。因为仿写只是一种让初学习作的小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技能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仿写这种最基础的写作方式终将渐渐地被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所取代,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

2.试着写,探寻写作的奥秘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再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的学生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3.放手写,感受写作的快意

要积极倡导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把作文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并渗透到校内外学生各自的生活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接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让学生在放手写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写作的快意。

小学生作文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培养、逐步养成的过程。教师作为引领者,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依托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揣摩理解、积累和运用,这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更是学生能正常作文的基本条件。

浙江省绍兴市柯灵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作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