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作文更精彩——浅析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2014-08-15江苏俞彩珍
江苏 俞彩珍
阅读,让作文更精彩
——浅析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江苏 俞彩珍
杜甫有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广泛地阅读并深入地钻研,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魏征曾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阅读之于作文,就如同树木之根本,清流之源泉。那么,应该怎样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广泛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同自然界存在生态平衡一样,语文学习也存在着生态平衡。而阅读和写作就是这一生态平衡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如同语文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阅读是吸收和积累,那么写作就是倾吐和释放。
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到作文题后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头脑中似乎只有那些别人写得够多的内容,比如写父爱母爱,只能想到雨中送伞或是半夜冒雨送你上医院看病。再如写同学之间,为了煽情,常常是挚友出国。这样的素材,写的人太多,看到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尾,毫无新意不说,总给人“假”的感觉。试问父母之爱就单调到只有送伞和去医院吗?同学之间就非要经历这样的天各一方吗?之所以不能跳出这样的圈子,一方面是观察生活不够,另一方面就是缺少阅读的积累。现在学生们常常只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年龄和阅历上的限制,往往不能从生活本身看出多少东西来,所以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熹《观书有感》中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阅读的厚积薄发。没有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写作,阅读就成了无用之功,一潭死水。
我们需要广泛的课外阅读,扩展阅读面。《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00万字。只有广泛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从经典著作中,也许会发现那些不曾注意的生活细节,而这些细节就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例如阅读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我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阅读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你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你也许会有感于某些优美的词句,而它们也可以让原本直白的作文变得委婉含蓄。曾看过一个学生以这样的句子开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开头无疑让人眼前一亮。这句话出自顾城的诗,如果把它引用在恰当的地方,自然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意。
广泛的阅读有益于积累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厚积薄发。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选择读物 培养文学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深厚文学积淀的人在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都会与常人有别,在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时会更为全面。自然,他笔下的文字也会更有情感和深度,所以,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但这种文学气质和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浸泡在书香中的人才会达到这种境界。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无情可抒,无志可言。他们缺少对生活的参与和体悟,更不会去体验人生。他们缺乏丰富的情感,不会因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而体悟流年的飞逝,不会在意当小桥流水人家变为钢筋水泥丛林背后的淡淡的遗憾;不能体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也不会有感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生活本身丰富多彩,可我们缺少的就是一颗善于感知生活、体悟自然的心。文学陶冶情操,所谓情操、情感正是写作的灵魂,只有有感于物,体会到真、善、美,才会妙笔生花。所以我们必须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人文素养。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并不仅仅需要“量”的积累,更离不开“质”。时间是有限的,书海茫茫,我们终其一生尚且不能读尽其中一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有限的时光,去阅读那些对我们最有益的读物。
如今我们身边泛滥着“快餐”式的浅阅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名著、美文弃之不顾,只去阅读那些流行一时的读物。这固然无可厚非,这些作家虽然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如此多的青少年读者的追捧,但是他们的阅历必将对他们作品的深度和思想性带来限制,再加上如今日益浮躁的世风,越来越多的作家都必须靠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创作,这样的作品自然比不上当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一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自然比不上繁盛的唐代孕育出的“谪仙”李白笔下的篇章,自然比不上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小说,也同样比不上老一辈作家,例如朱自清、巴金、季羡林的文章。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用血泪、用生命在书写,而如今大批的年轻作家都为了金钱而创作。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不能再随波逐流追求浅阅读,这些流行书刊几乎不可能增加我们的语文素养,也会让我们的作文走入歧途。
三、深入品味 感知写作方法
某一次的作文讲评课,我和同学们一起仔细研读了课文《钱学森》。从中,我们学会了倒叙、想象、对比……然后同学们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成功的修改,所以这些写作方法是提升作文可以立竿见影的好方法。
我们应该选择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深入阅读,不必在乎花去了多少时间。我们应该随着作者的思路细细品读,知道就连很多词语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
千古诗圣杜甫有一名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中体现的就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郑谷将齐己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就生成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名句。王安石反复修改,终于写就“春风又绿江南岸”,传为千古美谈。苦吟诗人贾岛斟酌“推”与“敲”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从古至今,优秀作品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字斟句酌,读者阅读时若是一扫而过,岂不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同样,除了斟酌字词,还有许多画面、细节都应当细细品味和咀嚼。
还是拿《钱学森》一文来说,开头一段“劈波斩浪”“海风不时掠过他的额头”写出了钱学森回国的急迫心情,“迈着稳健的步伐”可见其不凡的气质和丰富的经历,暗示其身份的不同寻常。诸如此类,都需要我们精读,方能体会其精妙。而有所体会之后,便应当将这种对语言的斟酌与锤炼放入自己的平时的作文中。
有一位同学记叙了一位舞蹈高手的表演。现摘抄文中的一段:“她穿着大红色的舞裙,鲜艳夺目。音乐响起,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这本该是文章最应该着力描写的,而她却只是稍作描绘,不能夺人眼球。可是,如果我们平时精读美文,积累了好词佳句,此时加以运用,再加上细节的描绘和适当的想象,就可以更好。这是修改后的:“她一袭红裙,那样鲜艳夺目。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她在灯光下尽情起舞,旋转,翩跹,跳跃,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骄傲,满足,每一分钟的翩然跃动于她而言都是一种享受。一曲终了,她定格在舞台中央,依旧是灿烂的笑容,宛似一朵怒放的花朵,定要开得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再将这一段置于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这样精彩的场面描写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深入的阅读方能体悟语言的妙处,而将之运用于作文,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翼,也是重头戏,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能够积累写作素材;通过选择读物,我们可以培养人文素养;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我们能够掌握修辞和写作的方法。这对于作文,都是极其有用的。
我一直信奉并且强调:阅读,能让作文更加精彩。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