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的思想
2014-08-15李新市
李新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曾经直言,马克思主义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出场的。实事求事、崇尚实干精神、追求实际效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我们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要锐意进取;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我们的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思想,实际上在传达这样一种重要信息,要把我们每个人的积极的实践活动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地开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境界,本文就此谈些自身的学习体会。
一、“实干兴邦”语境中的“行动”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的期盼深深影响着社会实践的价值指向和探索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的重要思想,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指出:“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让历史和人民来检验我们党领导建设的成果,是实干兴邦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干兴邦”,在现实层面的目标指向是,既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又要勇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交由历史和人民检验,对于我们追求实践成果的最大化是科学的行动指南,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及其发展是我们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保护好人民生产和发展的权利
实干兴邦,当然首先必须搞好物质生产,物质是基础,是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基础条件。我们在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2]积极地服务和保障就业,充分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二)通过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解决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人民满意
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社会问题,我们的实干活动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就必须解决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要求的合理性中最重要的问题——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强调和实现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采用的价值尺度。
(三)要注意人本身的生产,要不断地探索使这种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新途径、新方法,要使人民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的生产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注意使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能够担当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四)在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基础上,还必须组织好文化生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显著提高,人民群众也由过去的生存需求向更高级的精神文化需求跃迁,由此产生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生产领域,这就是创造社会文化财富的领域,包括科学、理论、学术、艺术等精神生产领域。文化本身也是能够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在物质生产中,文化产业也越来越被看作生产力的一部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强化我国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进而强化共同利益观念。我们要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对接的过程中,构筑起崭新的先进文化伦理和价值观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五)“实干兴邦”的内容还包括制度生产,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生产,让人民群众在制度生产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
其实,制度生产也是实干兴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制度生产的崭新视角来看待制度建设,通过积极的、科学的制度建设,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使这种建设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可见,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各种社会生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通过发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珍爱生命、丰富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并创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总书记的号召为行动指南,不仅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力量,而且还能够使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和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无穷魅力。人民满意是对实干兴邦的最好的褒奖,党领导人民据此也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二、“实干兴邦”对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心灵指向的科学表达和创新实现方式,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党的执政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倡导“实干兴邦”,要求全党进一步强化崇高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密切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我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一定要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3]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率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要实干兴邦,必须把党章作为我们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总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实干兴邦,党必须做到有章可循,要用党章规范全体党员的行动。
(三)要实干兴邦,党必须不断地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要在“实干兴邦”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四)要实干兴邦,党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同全面深化改革密切地结合起来,“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5]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找准实干的切入点。
(五)要在高度重视效率的同时更加注意公平,要建立和完善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互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逐步健全一种公平与效率兼得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在实践中对人民群众具有真情实感,才能自然地产生情感置换和对象类比,才能潜意识地对群众产生亲情渴望,推进公平与效率良性互动,即是说,我们倡导实干兴邦,必须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实干兴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改进方法
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特定主体在特定目的、情感、意志支配下进行的,因而,作为现实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渗透着该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精神。各级领导干部是具体的行政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对他们必须有严格的道义和法律方面的规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干兴邦”的重要思想,在这两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一)要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不要温水煮青蛙。现在,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有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上上下下都有些表现,我们不能安之若素、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6]通过切实转变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敢担当,言必信、信必果。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对义与利、善与恶要有科学的、明确的价值判断。他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实干兴邦,代表我们党向社会传达这样一种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我们正在培养一支既为政清廉,又事业心强、为了人民的利益富于献身精神的干部队伍,而那种只顾个人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自利”型干部,在我们党内绝无藏身之地。
(二)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崇尚实干精神,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当代劳动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实干”,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劳动。他解释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踏踏实实地劳动,要旨有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劳动的三重境界,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干兴邦,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既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又能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性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为了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绝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不能有任何自满和懈怠的念头,必须再接再厉,再造辉煌。要实干兴邦,就要善于对以往发展的经验进行检视和总结,要进行有针对性、有问题意识的省思,这样才能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
(四)要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增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在空前广阔的范围内和诸多节点上继续发展,国际经济技术等领域也在快速发展,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拓展视野,提高领导能力,要尽可能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生活状态,提高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促进和谐发展的能力。“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7]这说明,“清廉”基础上的“自励”,是“实干兴邦”视域里的重要内容。
(五)倡导实干兴邦,要求“政贵有恒”,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
在发展中保持大局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的两大实践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始终贯穿着稳定和发展的交互主题,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与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这两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力争在这两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做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反对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不实作风,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淡泊名利,要真正做到为了实现美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他把政贵有恒形象地比喻为“钉钉子”精神,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地钉下去,这样必然会大有成效。为各级领导干部思考和解决面临的各种实践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方法。
四、“实干兴邦”要求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号召人们,要从各自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出发,通过对生活实践本身的矛盾运行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把握,凝聚改造现实世界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宏观实践理论要实现向微观化、具体化转变是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主张,要通过对具体的现实的问题的分析,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取得新成就。他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包含着以下深意。
(一)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多元而密切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种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在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他启示我们,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在劳动中发现人格魅力,要积极推进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实干兴邦”,必须把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9]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实干”与“兴邦”之间,有一个重要根据,这就是必须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只要我们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推进“实干兴邦”,要把理性精神与审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对于阐发“实干兴邦”这一崭新的实践观既具有重要的理性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感性价值。他说,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他号召人们,要把对历史经验的关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地结合起来,他用“一勤天下无难事”这样朴实的道理,启发人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鼓励人们,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号召全国人民要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劳动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阐释了劳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理性和感性意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实践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
(四)推进实干兴邦,要继承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充分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民实践活动与我国社会、与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相互形塑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在当前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倡导“实干兴邦”,就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决反对“四风”,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他对人们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对微观个体实践活动要进行经验性描述和总结,对现代人命运问题的认识和解答给出了具有说服力和启发力的答案,鼓舞全体中国人民积极地积聚正能量、脚踏实地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概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的重要思想,内在地触及民心民意,为人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理想追求的真诚表达,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里的主流话语,强化了人民对未来理想的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在现实实践中,个人与民族是两种基本的实体形态,我们既要关注宏观的实践视域,更要关注具体个体的实践情形,我们看到,对于这些问题,总书记都给予了科学准确的回答。他还提醒我们注意,在认识问题时,要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然而问题的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还是普通民众,都是这一伟大工程的积极的实践者,都能够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1][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7.80.81.
[2][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5.
[4][6][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20.123-124.12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