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依据及意义

2014-08-15李瑞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李瑞芳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01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及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一、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可知性而言的。即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人们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就人类的认识本性来说,是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有限度的。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对任何真理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认识,人类能够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从特定的事物和现象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到“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可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将两者割裂开来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针对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但是它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特定条件下所作的一些具体结论可能已经过时,新的实践又产生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去认识和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人们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坚持与发展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继承和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坚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割裂开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性,就可能丢掉老祖宗,难以继承和坚持,而其发展也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可能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这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更不是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二、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依据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但是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但却超越欧洲影响了整个世界。与其他的思想体系不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随着创始人的去世而结束其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其真正的继承者都是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个学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相比,资本主义发生很大变化,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列宁根据实际状况,经过分析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等著名论断,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列宁根据国内外形势,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古老的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从那个时候开始,先进的中国人就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救国救民之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等,尤其是像辛亥革命那样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正当中国人处于彷徨和苦闷之中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给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们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分析中国的问题。然而,在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思想界纷繁呈杂,与马克思主义同时存在的还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战胜其他思想,成为中国人民的最终选择?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实践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这种理论的需要程度。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要想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反帝反封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已经落伍于时代,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虽然可以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是无法完成反帝的历史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批判资本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需要。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必须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难探索,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期间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经验及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们曾犯过“左”的错误,尤其像“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时间全局性的错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问题,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八项规定”,大力反腐,群众路线,全国通行,“中国梦”更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真理。

三、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克思主义正是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钥匙。

1999年,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以最高票数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伟大,在于其令人信服、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一片恐慌绝望中,凯恩斯经济理论被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而在罗斯福新政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政策是采用了马克思提出的“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遭受严重挫折。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叫嚣社会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社会,其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佛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经得住考验的。2008年,世界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反映。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一次说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规律的正确性。在恐慌之际,西方世界再次兴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很多人希望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缓解世界金融危机的答案。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其中既有合作和交流,也有矛盾和冲突。160多年来,虽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不曾预料到的,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分析依然正确。因此,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被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全面深刻理解资本主义,才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形势更加复杂,社会更加多样,只有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总布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三)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然而近一些年来,有些人不顾中国国情,鼓吹搞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其实质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进而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的情况下,更需要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动摇、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只能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前车之鉴。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十八大报告.http://www.xj.xinhuanet.com.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