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临床分析
2014-08-15白春昕
康 平 白春昕
辽宁省西丰县第一医院儿科,辽宁铁岭 112400
小儿突发高热惊厥,是由于患儿的非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急性感染进而导致患儿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产生突发性异常放电,从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肌肉发生暂时性的不随意收缩现象,发病时常伴随意识障碍。该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小儿内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急症。患儿发病时多呈发热并伴有惊厥,而惊厥多表现为短暂性、全身性的抽搐,同时丧失意识,因此须采取恰当的措施对患儿进行治疗。在接受治疗之后,大部分患儿都有良好的预后,但如果出现反复发作高热惊厥或是没有进行及时的抢救。会导致患儿发生脑损害,进而影响到患儿的智力发育。本文就将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加以研究,现将具体的临床资料作如下总结。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的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高热惊厥患儿中,全部都表现为发热数小时之后突发惊厥,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或面部肌肉有强直性痉挛出现。
1.1 一般资料
其中有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9例。其中患儿年龄最小为6 个月,患儿年龄最大为5.8岁,其中6~12 个月的患儿有16例(24.2%),1~3岁的患儿有38例(57.6%),3~6岁的患儿12例(18.2%)。惊厥发作时,患儿体温<38.5℃为2例(3%),患儿体温在38.5~40℃之间的有49例(74.2%),患儿体温>40℃15例(22.8%)。有11例患儿惊厥时间>10min,有20例患儿的惊厥时间在5~10min 之间,有35例患儿惊厥时间<5min。
1.2 发病原因
66例患儿中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生惊厥的为52例(78.8%)、肠道感染9例(13.6%)、幼儿急疹4例(6.1%)、肺炎1例(1.5%)。
2 治疗方法
2.1 呼吸道通畅
将患儿于床上去枕,取平卧体位,迅速将其衣领扣及裤袋等衣服解开,将患儿头向一侧偏置,同时应当将患儿的上颌部托起,从而预防患儿因舌后坠而导致窒息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将患儿口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及时的清除。同时还需将牙垫或是将压舌板用纱布包好后放置于患儿的上、下齿列间以预防出现舌被咬伤的情况。如果患儿中出现牙关紧闭的现象,这时我们的医护人员千万不能可强行将口腔撬开,以免造成患儿牙齿的损伤。
2.2 止痉
若患儿在送到医院时还存在惊厥或是在医院里出现惊厥,医护人员应当立即对患儿的涌泉、合谷、人中等穴位进行强行按压刺激,进而达到快速控制惊厥的目的。但是在按压的时候需要注意对患儿接受按压部分的皮肤加以保护,从而避免对患儿的局部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若患儿的惊厥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还可进一步对患儿给予缓慢静脉推注8~10mg/kg 苯巴比妥或是0.3~0.5mg/kg 安定,若情况严重,可在首次推注20~30min 后再重复进行1 次,直至患儿惊厥得到控制。若患儿到院时惊厥已停,治疗则主要针对于预防惊厥再次发作展开。
2.3 降温
对患儿应及时进行物理或药物降温处理。物理降温的具体手段包括:打包散热;头部冷敷,将冰枕放置于患儿的枕部,全身冰敷时,冰袋因放置在患儿的腋下、颈旁以及腹股沟等有大血管的位置;在患儿腹股沟、腋窝、颈部等大血管走行部位使用浓度在25%~35%之间的温酒精擦浴;也可使用冷生理盐水灌肠的方式来降温。但无论采用何种物理降温措施,都应当注意降温的同时对患儿给予保暖措施,具体而言应对患儿的冰敷部位进行及时的更换,进而防止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皮肤冻伤。
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医嘱对患儿采取及时的药物降温措施。若采用药物降温,则可给予复方氨基比林肌内静脉滴注或注射。若有持续高热患儿可采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若情况严重则需及时采取人工冬眠法进行治疗。
2.4 其他
患儿出现发热现象,多因为受到病毒或是细菌的感染,可先采用抗病毒药物或广谱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同时尽快将病因查明以对症治疗。同时,高热还时常导致患儿出现电解质和水失衡的情况,因此应该加强对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3 结果
66例高热惊厥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其中惊厥自行缓解的有54例(81.8%),接受药物静脉注射后惊厥得到缓解的有12例(18.2%)。
4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一旦发病,具有发病急骤、症状重、危险性大的特点,如果没有对患儿进行及时的救治,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心跳骤停等现象,同时如果患儿出现长时间的抽搐现象,抽搐持续越久,患儿脑部缺氧状况就越严重,会对患儿的脑细胞造成极大的损害,若患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发生反复高热惊厥的现象,极有可能转为癫痫。
小儿高热惊厥多发生在6 个月~3岁的患儿身上,其中尤其以1~3岁的婴幼儿居多,是在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紧急症状。目前对于引起高热惊厥发病的机制尚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学界已经得到共识,认为发热、感染、遗传等因素都与本病的发病因素相关。导致患儿出现惊厥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患儿在婴幼儿时期的脑发育不健全,其髓鞘的生成不成熟,同时又由于抑制性、兴奋性神经递质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关系,进而导致患儿大脑神经元发生异常放电的现象,从而导致骨骼肌群突发一过性收缩,患儿常伴随有意识障碍的状况。同时,惊厥常发的年龄刚好是患儿容易受到感染的年龄,由此可见对儿童体温的监测,做好及时的降温措施,对于防止患儿发生惊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为了使儿童发生小儿高热惊厥的几率减少,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在发生之前,指导家长应在患儿发生惊厥时采取正确的家庭急救措施,同时要及时的将患儿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还应该对患儿的家长进行及时的健康教育,让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发热的相关概念,同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测量体温的方法,了解正确的体温测量时间及患儿的正常体温范围。
[1]田晓霖.对乙酰氨基酚与水合氯醛混合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临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92.
[2]温志园.小儿高热惊厥60例急救与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4(10):1241-1243.
[3]蓝如料.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3):53-54.
[4]王永政.小儿高热惊厥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295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