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家畜跳肷证的辨证治疗

2014-08-15媛,赵权,温

中国兽医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代赭石胃气党参

张 媛,赵 权,温 伟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130118)

跳肷又称膈肌痉挛、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致使膈膜发生痉挛,同时引起肷部震颤的一种病证。以马属动物多发,有时见于牛。本病可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本文所述之跳肷,均为原发性跳肷。现代兽医学称之为膈痉挛。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兽医的方法辨证论治大家畜跳肷证26例,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外邪内侵 多因劳役过重,奔走过急,天气骤变,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以致气逆不舒,肺气不能升降,而逆于下,发生跳肷之证。

1.2 饮喂不当 多因饥渴而采食过快、过饮冷水,或采食冰冻及霉败饲料,或过服寒凉药物,以致冷热相搏,寒气蕴蓄于胃,并循经上逆动膈而发病;或饲喂精料过多、过服温补药物,以致燥热内生,腑气不通,循经上逆动膈而发病。

1.3 情志不遂 多因恼怒忧思,以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造成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发病;或因忧思以致伤脾,造成运化失职出现痰浊,又复因恼怒气逆,以致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而发病。

1.4 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及年老体弱之畜,或因大病久病,正气尚未恢复,或病用吐、下之剂太过及误用吐、下之剂等,均可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以致胃失和降,循经传膈而发病。

1.5 继发它病 本证还发生于结症、泄泻、大肚结、咳嗽、脑黄、胸痛及中毒等一些疾病的过程中。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而至。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并且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胃居于膈后,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膈以经脉相连属。在病理情况下,胃失和降,逆气动膈而发病。肺胃经络相连,前肢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肺胃之气同主于降。在病理情况下,肺胃之气失于下降,必然影响膈间而发病。胃之和降,有赖于脾之健运。在病理情况下,脾失健运致使胃失和降,以致气逆动膈而发病。胃气的和降,也有赖于肝之条达。在病理情况下,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发病。且肝失疏泄,使得气机淤滞,津液失布,以致痰浊内生而影响肺胃之气,而加重病情。肺胃之气的和降,也需肾气的摄纳。在病理情况下,肾失摄纳,致使肺胃之气不降,气逆动膈而发病。本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包括寒凝、热(火)郁、气滞、痰阻、食滞,而引起胃失和降;虚证包括脾肾阳虚、胃阴亏损,而正虚气逆。也可虚实夹杂。

2 辨证论治

跳肷一证,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因,以辨别是否是一时气逆而发,或是因外感、内伤及脏腑功能失调而至,掌握虚实,分辨寒热。就临床所见,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2.1 寒中胃腑 主证:肷部跳动沉缓有力,遇寒则重,得热则轻,俯身鼻孔附近,可听到呃逆音,食欲减退,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象迟缓。证侯分析:多由于过食冻草冻料,或过饮冷水,以致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发跳肷之证。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滞,故肷跳较缓,新病不虚,故肷跳有力;寒邪得热则轻,遇寒则重;食欲减退,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象迟缓均为胃中有寒之象。治则:温中降逆。

方药:丁香散(《古今医统》)加减。方剂的组成及用法:丁香30 g、柿蒂45 g、高良姜30 g、炙甘草30 g、肉桂25 g、吴茱萸20 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胃管灌服。随症加减:寒甚并兼有气郁痰滞者,可加入陈皮、半夏以理气化痰,并增强温中降逆作用。寒凝食滞者韵加莱菔子、半夏、槟榔。

方解:丁香散来源于«古今医统»,具有温中祛寒,降逆止呃之功。方中丁香性温气香,入脾胃经,具有暖胃降逆的作用,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加消化能力,温中散寒,下气止呃;柿蒂味苦性平,归胃经,功善温中降逆而治呃逆。两者相伍为治虚寒性跳肷证的要药。高良姜温中祛寒,宣通胃阳;炙甘草和胃。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入肉桂、吴茱萸,主要是加强本方温中祛寒、暖肾脾疏肝之力。六药合用,共奏温中祛寒,降逆止呃之功。本方适用于寒中胃腑型跳肷证。

2.2 气机郁滞 主证:肷部跳动明显,常于饱后奔跑或劳役中突然发生,或因马匹情志不畅而发病,伴有呼吸喘粗,肚腹胀满,肠鸣矢气,或频排嗳气,食欲减退,舌苔薄腻,脉弦。证候分析:气滞多源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失其调达,以致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而发跳肷。或由于饱后奔跑或劳役,使肺气壅塞故呼吸喘粗,肷跳明显。肝气犯胃,宿食内停损伤脾胃,致使肚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苔薄腻,脉弦均为气机郁滞之证。治则: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方药:旋复代赭汤(《伤寒论》)加减。方剂的组成及用法:旋复花40 g、党参40 g、生姜50 g、代赭石35 g、炙甘草30 g、半夏30 g、大枣3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随症加减:若胃气不虚者,可去党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如气郁化火而见烦躁不安,粪便干燥者可加栀子,黄连。

方解:旋复代赭汤来源于《伤寒论》,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党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跳肷得平。

2.3 胃火上逆 主证:肷部跳动急速,呼吸促迫,口干有臭味,口渴喜冷饮,粪便秘结,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证候分析:主要是由阳明热盛,胃火上冲而成。多是由于饲喂精料过多,或过用温补药物,使得宿食痰浊久蕴胃中,郁而化火,胃火上冲,故肷跳快而急;胃热伤津,故口干有臭味,喜冷饮;热邪内郁,肠间燥结,故粪便干燥,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皆为胃热内盛之象。治则:清胃泻热,降逆平呃。方药: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方剂的组成及用法:竹叶30 g、石膏100 g、麦冬50 g、党参40 g、半夏40 g、粳米50 g、炙甘草30 g,水煎后下粳米,至米熟汤成,去渣候温胃管投服。

随症加减:如粪便秘结较重,可与小承气汤合用,加竹茹、柿蒂、代赭石。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方解:竹叶石膏汤来源于《伤寒论》,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党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

2.4 脾胃阳虚 主证:肷跳低弱无力,患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耳鼻及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证候分析:脾胃主受纳运化,能升清降浊。如脾胃阳虚,生化之源不足,升降失常,虚气上逆,则肷跳低弱无力;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阳虚则寒,失于温煦,故耳鼻及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均为阳衰气弱之征。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加味。方剂的组成及用法:党参60 g、白术60 g、干姜60 g、炙甘草60 g、吴茱萸30 g、丁香4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随症加减: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加半夏、陈皮;食滞者,可加陈皮、麦芽,神曲等;兼见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补骨脂、山萸肉等。

方解:理中汤来源于《伤寒论》,温补脾胃,和中降逆之功。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党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2.5 胃阴不足 主证:跳肷短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食欲减退,食后肚腹胀满,粪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候分析:由于胃中津液不足,胃失濡润,气机不得顺降,故跳肷短促而不连续;津液耗伤,虚热内扰,故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脾胃虚弱,纳运失职,故食欲减退,食后肚腹胀满;肠燥津亏则粪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均为阴虚津伤之象。治则:养胃生津,降逆止呃。方药:益胃汤(《温病条辩》)加味。方剂的组成及用法:沙参40 g、麦冬50 g、生地50 g、玉竹25 g、石斛30 g、枇杷叶30 g、柿蒂30 g,水煎去渣,候温灌服。

随症加减:如兼胃气大虚,食欲不振,可加党参、山药等平补脾气之药。

方解:益胃汤来源于《温病条辩》,具有养胃生津,降逆止呃。胃阴受损,当复其阴,因为十二经脉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呃平。故本证候可选用益胃汤为主方。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皆属甘润养阴益胃之品,但本方和降肺胃之力不够,可酌加橘皮、竹茹、琵琶叶等顺气降逆之品。

猜你喜欢

代赭石胃气党参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Lobetyolin,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Radix Codonopsis (Dangshen)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复方党参口服液免疫增强作用的配伍相关性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