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产业化发展思路探讨开发利用地方品种猪

2014-08-15李登赴

猪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猪种品种

李登赴

(贵阳市农业委员会畜牧站,贵阳 550083)

我国为了满足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大量引进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外来品种猪,严重冲击了本地品种猪,使大量地方品种猪群体锐减,遗传多样性迅速缩小,部分猪种甚至频临灭绝[1],如贵州的白洗猪已很难找到,四川的成华猪也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方品种猪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及人们对地方猪品种资源多样性保护开发的深入认识,尤其是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日趋紧迫,使得地方猪的产业化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1 开发利用的优势

1.1 品种资源丰富

我国的地方猪种可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其外貌特征,地理分布状况,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关系,以及相互间的亲缘程度等均不尽相同,各自特点不一。2012年3月,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副处长于福清透露,目前在我国,猪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共计125个。这其中,地方品种多达72个,列入“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就有34个。这些品种保留到今天,不仅承载了我国各地不同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传资源。用来腌制“金华火腿”的金华猪,烤制“乳猪”的小香猪,烹饪正宗“回锅肉”的成华猪等等均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猪种。同时,丰富的多样性品种资源,是进行品系繁育、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和利用杂种优势的良好原始材料,也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素材。

1.2 饲养方式低碳环保

中国的地方猪种主要以黑和黑白花为主,被毛粗、厚重,这些特点反而有利于抗寒冷,在冬天除仔猪外几乎不需要保暖,可大大减少保暖用电。在散热方面,相比引进猪种,地方猪个体普遍偏小,而皮肤皱褶多于引进猪种,2个因素相加使中国猪的相对体表面积大大超过了引进猪种,散热性能比引进猪强,减少降温耗能。此外其肠胃消化系统能消纳体积庞大的粗饲料、酒渣、酱渣、豆腐渣、淀粉渣、甜菜渣、菜皮、糠、田间杂草等,地方品种猪的饲养模式主要以高纤维低蛋白的特点为主,这样可以减少精料配比,同时排放的粪便容易处理,肥力更高。地方品种猪还以抗病力强著称,除传染病外,一般猪场所常见的猪病在地方猪种中发病率极低[2]。

1.3 繁殖性能优越

地方猪种普遍比外来猪种性成熟早,繁殖性能也优于外来猪种。闻名中外的太湖猪,初产平均12头,经产母猪平均16头以上,3胎以上,每胎可产20头,优秀母猪窝产仔数达26头,最高纪录产过42头。吴同山等在同一猪场用蓝塘猪、大白花猪作为地方品种猪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引进猪种比较繁殖性能,发现地方猪在初次发情日龄、初次配种日龄和初次分娩日龄方面与引进猪种差异极显著(P<0.01),可分别提前1.5~3个月、2~3个月、2~3个月,在母猪分娩产程方面,地方品种母猪破水至第1头仔猪产出的时间(最短7 min,最长35 min)明显比引进品种短(最短11 min,最长90 min),差异显著(P<0.05),因此认为在繁殖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引进品种,可利用两者杂交育种,既能明显改善引进猪种的繁殖性能,又能提高地方猪种的生长性能。

1.4 肉质优良

地方猪种具有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优势,适宜烹饪各种美食。来自杭州的“东坡肉”,被描述为色泽均匀,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并且丝毫感觉不到油腻。正宗的东坡肉选材于浙江本地的猪种“两头乌”,即金华猪,金华猪皮薄、骨细,肉质细腻,更重要的是肌内脂肪含量高、分布均匀。经荣斌(2012)[3]也对中国地方猪种和外来猪种的肌肉脂肪酸作了比较,发现中国地方品种猪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极显著大于其对照的外来猪种:玉山黑猪(1. 96%)极显著大于其对照的大约克夏猪(0.11%),约高出17倍(P< 0.01);赣中南花猪(0.32%)极显著高于其对照的长白猪(0.18%)(P< 0.01);香猪 (0.97%)极显著高于对照的大白猪(0.68%)(P< 0.01)。由于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之一,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延缓人体衰老有较大作用。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品种猪主要分布于各地规模大小不等的养殖场和养殖户,养殖经营分散,养殖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技术落后、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如高坡黑猪类属于《中国畜禽品种志》内的关岭猪,是贵阳市高坡地区少数民族同胞长期饲养的一种地方猪种,位于城市近郊,其独特的肉质风味已被很多市民认可,但由于高坡黑猪群体主要是各养殖农户饲养,每家饲养规模从3头到10头不等,饲养分散,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组织和品牌开发利用,一直未得到有效发展。

2.2 存栏数低

近几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不断以项目的形式投入了不少资金对地方品种猪进行保护,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地方品种猪存栏量不断下降的局面。据2013年《!望东方周刊》报道,第2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发现,除新发现高黎贡山猪等4个新猪种之外,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据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陈清明介绍,不少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锐减,有的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公猪。统计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2.3 养殖标准低

我国的地方品种猪,除了诸如太湖猪、金华猪等少数几个品种得到了开发利用外,其余大多数品种由于缺乏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还分散于饲养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较低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内,甚至是养殖农户饲养。小规模场和养殖户饲养管理粗放,为追求短期回报,大量引入外来血源进行无序杂交改良,造成品种纯度退化,出栏猪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猪肉品质。

2.4 产出效率低

与引进猪相比,地方猪在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出栏日龄及瘦肉率等方面低于引进猪种。据介绍,世界先进水平的猪育肥性能:90 kg体重出栏日龄为130~150 d,育肥期增重速度为每天800~900 g,每千克增重耗料为2.4~2.8 kg;而我国中等水平养猪,90 kg体重出栏日龄为160~180 d,育肥期增重速度为每天600~700 g;每千克增重耗料为3.0~3.5 kg。在瘦肉率方面国外引入品种的胴体瘦肉率在60%以上,我国地方品种的胴体瘦肉率在45%以下,我国培育品种的瘦肉率为50%~58%。

3 产业化开发利用对策及建议

如果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那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的瓶颈问题,只有从产业化发展角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护与开发结合,保护与效益结合,根据不同猪种的特点,找准市场定位,依托政策优势,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市场营销等措施,开发出不同特点和风味的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才是我国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的出路。

3.1 政府引导,围绕市场办产业

针对当前地方猪种不断退化、锐减的局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保种资源场在用地、基础设施及生猪补贴等方面的支持,确保现有猪种群体得到保留。对于分散养殖的地方猪种,政府要根据分布数量和区域,以村、乡(镇),甚至县(市)为单位,引导农户组建相应的合作社或协会,提高农户养殖水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经营,指导和帮助合作社或协会与屠宰、加工和超市等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要发挥宣传和政策支持优势,利用强大的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地方猪肉饮食文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消费市场,引入有实力、有意愿的现代企业参与,使地方猪种尽快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3.2 技术支撑,围绕市场改良和培育

面对人们的不同饮食需求,必须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良和育种新思路,只有通过改良现有猪种,培育新的品系,既保留其独特优势,又克服其劣势,才能最终找到地方猪的发展出路,被市场接受。开展改良和培育,就是以地方种猪资源和引进种猪为素材,通过对这些种猪遗传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现代遗传评估理论和分子生物技术,确定明确的改良和育种目标,培育出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优良品系。

3.3 思路创新,围绕市场进行包装打造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生物技术已如此发达,很多人对某一个地方品种猪肉的形容还是停留在“好吃”、“香”等词汇,缺乏猪肉分级标准和肉品质指标的测定数据。品种的不一样必然导致其肉质指标的不一样,只有测定出诸如肌内脂肪、嫩度、pH、剪切力、眼肌面积和系水力等相关指标数据,从它固有的最有特色优势的角度去开发市场,通过开设品牌专营店,进行深加工,开发新用途等方式,才能实现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对肉质性能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有的要求肌内脂肪高,大理石纹多,系水力强,耐腌制,抗氧化性能好,适合做烤肉、五花肉、糖醋排骨、回锅肉、熏制肉、腊肉、香肠等;有的则要求肌内脂肪在2%以下,肉色浅,大理石纹少但肌纤维细嫩,鲜肉系水力好,致鲜物质多(游离氨基酸),适合在70 ℃嫩煎条件下食用,意在享受肉的鲜美清香而不是醇厚浓郁多汁。思路决定出路,相信在我国地方猪品牌的包装和打造上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挖掘。

3.4 管理强化,围绕市场壮大规模

当前必须要彻底破除地方猪只能采用传统养殖方式才能养出生态猪的思维,地方猪迟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也与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有关,使人们认为传统的养殖方式反而是安全、健康的,猪肉更加优质。从现代生猪饲养管理上,不管是引进猪还是地方猪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只有在品种繁育、饲料营养、生产环境和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才能生产出优质安全的产品。当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地方猪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展一些饲喂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探索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是在强化饲养管理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方猪的规模化养殖,确保具有一定的种群基础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发展。

3.5 人才培养,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由于引进猪占据了我国大部分生猪市场,以至于很多畜牧科研人员对地方猪的关注越来越少,专门从事地方猪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因为开展地方猪种的研究周期长,风险大,短期效益不明显。因此,需要通过加大对地方猪的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投入,鼓励和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地方猪生产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专门工作,推动地方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林云.中国地方猪种的现状、保护和对他们的研究策略[J].猪业科学,2009,26(11):28-31.

[2]张伟力,张磊彪.论低碳猪——中国地方猪种与养猪减排的历史默契[J].养猪,2010(5):30-32.

[3]经荣斌.中国地方品种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J].猪业科学,2012,29(11):126-127.

猜你喜欢

猪种品种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品种选育彩版
中国猪种对世界猪种的贡献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