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猪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总结
2014-08-15徐勇
徐 勇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镇农业服务中心,550599)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阔的疆土给我国带来了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多样的民族和劳动种植习惯以及特色的民族风俗,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我国多样丰富的养殖技术以及猪种资源。根据2004 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经过认定的猪品种高达99 种,这99 种里面包含了地方上的猪品种72 种,另外还有35 种地方猪品种属于国家级别的禽畜遗传资源。
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重视地方猪种的培育和保护,不过因为地方猪种的培育保护工作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庞杂的工作难以得到卓有成效的开展,再不及时而有效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势必造成本地猪品种资源的重大损失,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当前紧迫的任务是保持其遗传多样性,维持公猪现有的血统数;但从全局的角度看,我国对于地方猪种的培育和保护工作在态度和组织工作的力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就地方猪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总结如下。
1.地方猪品种存在资源危机
1.1 市场环境的需求不符合保种需求
目前中国的地方猪种在全局上存在品种减少的危机,其主要原因和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猪肉市场的需求变化存在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城乡化建设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猪肉市场常常供不应求,并且瘦肉和肥肉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的差价,于是养猪农民开始减少地方品种肉猪的养殖,逐渐增加三元杂交猪品种的养殖比例。这就造成了地方品种养殖数量开始越发变少,不利于地方猪的保种工作。
1.2 经济政策扶持不到位
在经济政策上,国家给予保种场一定的经济补贴,但补贴金额在保种场的实际运营情况中基本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内很多保种场常常亏损经营,有的地方经济补贴甚至根本没有到位,直接导致了地方猪保种工作难以开展。保护区虽然对于纯繁户与民营配种户具有奖励规定,但大多数保种场对于亏损经营已经是无力回天,造成了他们对公猪配种工作的倦怠,地方猪种的遗传丰富性不断降低,猪品种的遗传变异性得不到基本的维护,遗传基础越发薄弱。
2.地方猪种的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2.1“同种异名”问题获得改善。近期国家对于地方猪品种的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经过多次地方猪品种的资源普查统计,现在的地方猪种资源对于“同种异名”问题基本有了很大改进。
2.2 我国在各地已开展一些地方猪的种质特性和遗传研究工作。2.3 开展了关于地方猪的保种理论分析和保种实施方法的研究项目。
2.4 举行多次有关于地方猪的保种学术研究会议,并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创建了国家级别的畜禽保种研究和牧草研究中心,开展和制定了遗传资源管理的实施计划规划。
2.5 实施畜禽种质的资源保护工作,创建多个地方猪种的资源保育场和保护区。
2.6 公开指定一些地方猪种进入国家级别的猪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让一些国家级别的猪品种资源保护场获得国家认定。
2.7 积极评价和考核创新地方猪种的资源开发和资源管理工作。
3.地方种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3.1 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动态保护名录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十分丰富,要想全部完全保存下来,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而应根据“系统保种”和“目标保种”原理,明确地方猪种应保护哪些特异性状,然后把这些需要保护的特异性状经过系统规划,制定保护名录和目标性状,把应保护的目标性状任务分配给最合适的品种去承担。就具体品种而言,只要保存住分配给它的目标特异性状即可。但整个物种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制定的保护名录和目标性状不应该一成不变,也必须应时、应事而调整。
3.2 明确保种选育目标、确定保种选育方法
目前国际较流行的保种理论系所谓“随机保种法”,此法是在品种内进行随机交配,不选择、不近交,采取尽可能全保的方略。其出发点基于人们目前的认知局限,尚不能完全预测哪些基因将来有用,哪些无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总的说,这是一种较保守的方法,仅把保种的着眼点局限在品种内。而事实上,大致的保护与利用方向还是可以预测的,为保险起见,可以把保种方向主要放在特异性状上,只要是特异的性状就设法保存下来,这样丢失有用遗传特性的机率就可以缩到很小。此法可首先拟定目标特异性状,一个保种群内拟定2~4 个即可,同时明确目标性状是保持原有水平或改进,如系改进当明确预期进展,再按"目标保种"原理制订保护与选育改进方案,这样既可增强针对性,保证有用遗传特性不丢失,又不至于耗费太大。应该说,这是目前活体保存最经济适用的方法。
3.3 控制近交
近交会导致基因丢失以及品种遗传丰富性降低,控制近交有利于增加地方猪品种的多样性。控制近交的一般措施是在保种群内的一定范围内控制地方猪进行近亲交配,在具体过程中可以实施的办法有把血缘相近的地方猪编排到一个养殖组,在进行配种的时候将养殖组中的公猪和其他组的母猪进行配种,其后代再安排与另外第三组的异性进行配种,这样重复下去。这就是著名的分组轮回交配法,可以大大降低近交情况。
3.4 发掘新资源、研究新的保存方法。
我国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遗传)资源调查开展了两次,有些省份甚至开展了3~4 次,每次大规模调查均有新的资源发现,在每次开展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扎实开展已知资源的深入调查,特别注意对未知稀有资源和濒危资源的调查,籍以发掘新资源,丰富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内涵。对遗传多样性评估实际上就是对品种间、品种内基因组差异程度的分析与估计。
综上所述,国内的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管理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科学高效的遗传资源实施方案,在维护生物品种丰富性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现状采取有利于增加品种丰富性的改善措施,以科学高效的指导原则,积极开展猪种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1]黄启昆等编著:《家畜家禽品种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第三版).
[2]连林生等编著:《大河猪的杂交试验》,中国畜牧杂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