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浩《昌国保塯青词》和《昌国保塯道场疏》摭谈

2014-08-15朱燕青

关键词:道观道场盐业

朱燕青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史浩(1106-1194),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调余姚任县尉,后任昌国(今浙江舟山)盐监,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史浩任参知政事,推荐枢密院编修官陆游。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嘉定十四年(1221),追封为越王,故舟山地方志中有称其为“史越王”。史浩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曾为岳飞等南宋主战派平反昭雪,与其子史弥远、其孙史嵩之(史弥远之侄)三代为相。史浩也是南宋词人,其多首词作被收入《全宋词》,有文集《鄮峰真隐漫录》(50卷)、《鄮峰真隐大曲》(2卷)等问世。

在任昌国盐监期间,史浩多次组织开展盐业生产的祈福活动,撰写了《昌国保塯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该两篇文章都收录在史浩的《鄮峰真隐漫录》文集中,对研究舟山宋代的盐业生产、宗教历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史浩在昌国担任西监盐监考

史浩在昌国担任盐监的记载,见于宋宝庆《四明志》卷第二十《昌国县志全》中的《叙山?补陀洛迦山》中:“(绍兴)十八年,史越王以余姚尉摄昌国盐监”[1],记叙史浩绍兴十八年(1148)到昌国任职盐官时曾去普陀山一游。然南宋时昌国有多个监场,文中未介绍具体的盐场名。在《鄮峰真隐漫录》中有《权昌国西监谢秦提举启》则说明史浩任职的是西监盐监,文中云“偶因鹾局之阙员;遽使樗材之备数。泛空溟之鲸浪,自笑轻生;睹积弊之猬毛,每思革故”[2]。绍兴十八年(1148),因为昌国盐场管理缺员,因此由余姚尉改任昌国西监盐监,“樗材之备数”,是史浩自称“无用之材”填补盐监职位空缺的谦词。

查宋代的昌国盐业管理,西监为正监场,一度是昌国所有盐场的统领部门。宋朝端拱三年(990)八月十五日建正监盐场;熙宁六年(1073)析为正监、东江、芦花三个盐场,下设晓峰、甬东、桃花三个子场。据宋宝庆《四明志》卷三《官僚》记载,宋政和四年(1114),明州“置仓,置支盐官二员,其盐场并改作买纳盐场,添差监官并押袋官”[1]。宋宝庆《四明志》卷第二十《昌国县志全》的《叙县?官僚》中介绍:“西监监盐,二员,一文一武。初谓芦花为东监,正监场为西监,凡五场皆西监统之。其后四场相继为正场,各置监官,则与本场并立为五矣。”[1]宋时昌国有正场(即西监)、芦花(即东监)、东江、岱山、高南亭五个盐场,西监盐监两员,一文一武;岱山盐监(押袋)武两员;东江盐监和高南亭盐监各是武一员;芦花盐监文一员。监场官吏由政府委派,其任务主要是催督煎制,买纳支发,对所产的盐实行官府专卖,查禁私盐,因此其官员配备以武职为主,而史浩是以文官出任西监盐监。盐监对盐业生产实施管理,而其中的行政管理、文书起草等应是其份内工作,因此由史浩主持昌国县的盐业生产的祈祷仪式,并撰写青词、道场疏。

地方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多次组织盐业生产的祈祷活动,也说明当时的盐业生产是昌国县的支柱性产业,昌国县是一个以盐业为主的海岛县。自唐代起,舟山就以产盐而著称。《新唐书》卷41云:“开元二十六年析置翁山县,大历六年省,有盐。”[3]唐宝应、永泰年间(公元762-766年),盐铁使刘晏设富都监于翁山后,舟山遂成为全国九大海盐产区之一。宋代浙东的渔盐生产非常繁忙,“自浙江以东惟四明之(盐)利为博”。以至于当时宁波诗人舒亶有“渔盐每夺农”的感叹。而昌国是浙东最重要的产盐基地,《宋史》卷182《食货下四》曰:“其在两浙曰杭州场,岁煮七万七千余石,明州昌国东、西两监二十万一千余石……。”[4]按照宋制,淮浙例以五十斤为一石,每斤折合今公制592.82克,按此计算,当时的昌国东西两监年产盐量约5957,841公斤,近6000吨。昌国县的盐业产量在两浙名列前茅。盐利是历代王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盐业生产的祈祷仪式成为一项政府行为。

二、《昌国保塯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与盐业生产习俗

《昌国保塯青词》,是史浩在道教祈祷仪式上的献辞,全文如下:

国饶近宝,诚为货殖之源。水润作咸,必假阳精之助,兹繄天予,殆匪人为。谨殚夙夜之诚,冀动聪明之鉴,伏念臣谬尸百里,粗有四封。虽号膏腴,亦濒斥卤,旱则便于煮海,而或虑其无年。水则利于殖苗,而复忧其失塯。惟雨旸之并若,庶财赋之两全,多稼如云,今幸有千仓之望,万亭积雪。顾犹愆一篑之功,是用敷净,供于琳宫,演灵科于蕊笈,式凭世礼用荐,民诚仰冀,覆焘无私,神明有格,俾潮汐晴阴之得序,庶牢盆火齐之悉宜,永与苍生,同依妙荫。

《昌国保塯道场疏》是佛教道场仪式上向上天祝告的疏文:

暵其干矣,斯成万溜之储;雨以润之,则失一年之计。敢凭佛果,上动天慈,伏愿——慧日流空,仁风扇海,凡有波澜之地,悉为冰玉之区。三日之霖,利不遗于农亩;六月之汛,课自足于版书。惟微不获之一夫,庶显无边之大觉!

此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是以保“塯”作为主题,说明“塯”在古代盐业生产中作用非常重要。在史浩之前,北宋词人柳永也曾经在昌国县(今浙江舟山)担任盐监,写下《煮海歌》,诗中有“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也说明“塯”的意义。古代的煮盐生产不是直接拿海水来煮,未经处理过的海水其含盐量比较低,煎熬成盐的时间比较长,而采用刮泥积卤的工艺则可以提高出盐效率,而塯就是盐泥积卤的关键性设备。“塯”甚至因此而成为古代盐业生产的代名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的《太平寰宇记》一书记载了当时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方式:“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池干爽。先用牛、人牵挟刺刀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子执芦箕,名之‘黄头’,舀水灌浇,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5]虽然各地制盐工艺略有不同,但基本的程序还是差不多的。在舟山海盐生产中,盐民先通过河“浦”,在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泥场,若潮水小,海水难以进入江浦,盐民就用水车将海水灌进来,然后在泥场上暴晒,经过“风干日暴”,表层泥土泛起盐花,就开始“刮泥”,盐民有的用刀具铲刮,有的用牛耙耙,把泥场表面的浮咸泥刮起弄碎,倒入事先备好的土墩。刮泥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才能备足一整年生产海盐的需要。

“塯”,又作“馏”,舟山的志书也常写成“溜”,这是古代淋卤设备的总称。它位于泥场土墩的边缘,一丈见方,四周隆起,高二尺左右,中间凹空,底层以稻草铺垫,缸底埋有竹管,竹管另一头通向形如巨碗的溜缸(卤井)。溜的旁边有溜水潭,储满海水备用。晴天,从泥堆中取出咸泥,以盛满一塯为宜,先摊晒在土墩之上,须几次泼洒海水并晒干,以增加咸度。咸泥要“刺土”弄碎,几经暴晒,以除湿变燥。咸泥放入塯中后,要用脚蹬踏、用木榔头敲实,务必使咸泥坚实,再从“溜水潭”里舀海水灌浇,目的还是要增加咸泥的咸度。卤汁慢慢从溜底循竹管渗入卤缸,溜泥淋卤的工艺流程就基本告竣。然后就可以将卤缸中的盐水取来用灶来煮,煎熬成盐。

“暵其干矣,斯成万溜之储;雨以润之,则失一年之计。”古代这种刮泥积卤的盐业生产工艺,对天气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非常强。首先是刮泥的自然条件,最好是高温、晴天、有风,这样有益于海水蒸发。因此刮泥的最佳季节是在“年年春夏”。伏天泥称“伏泥”,最咸,三月刮的泥称“桃花泥”,咸度稍逊,九月称“菊花泥”,咸度明显降低。其次是“塯”场淋卤,因为一般是在室外广阔的泥场中进行作业,因此也需要晴天无雨。

“水润作咸,必假阳精之助”,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使得向上天祈福成为盐业生产必要的风俗仪式活动,希冀晴天干燥成为祈祷保塯的首要内容,盐业保塯祈祷文可算是属于一种古代的祈晴文。

盐业保塯祈祷,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例行祈祷活动,一般是在一年盐业生产的开始或盐业生产即将丰收的季节中进行。《昌国保塯青词》中的祈祷时间就是岁末丰收季节,青词中说:“今幸有千仓之望,万亭积雪,顾犹愆一篑之功,是用敷净,供于琳宫演灵……”。“万亭积雪”就是盐亭堆盐如雪,丰收在望之际,就怕功亏一篑,因此在琳宫道观祈祷神灵保佑。保佑的内容就是希冀“俾潮汐晴阴之得序,庶牢盆火齐之悉宜”,一是潮水潮位适合,不高不低,最好可以自然纳潮;二是晴阴得序,在刮泥积卤的季节里,保佑晴天无雨,“仁风扇海”。三是牢盆火候适宜,保佑煮盐的灶具用火有序,灶场平安。

三、史浩保塯祈祷文的文化内涵

史浩保塯祈祷的献词分别称为青词和疏文。青词一体缘起唐代,李肇《翰林志》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但唐文中不多见,至宋人文集中始常见之。道场疏,即佛教徒做道场,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宋代释、道二教盛行,其所用告神祈福之文均习用四六俪语。《文体明辨》载:“按陈绎曾云:‘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其谓密词,则释道通用矣,词用俪语。”[6]可见“宋代骈俪之体已渗透并扎根于释、道的宗教生活中了”[7]。史浩的《鄮峰真隐漫录》文集中收录其大量的青词、疏文,除保塯青词、疏文外,还有祈雨疏、生辰道场青词、皇帝本命年设醮青词、还醮愿青词、醮新第青词、生日设醮青词、生辰功徳疏等,用于做生日、造房子、祈雨等各种场合的仪式。

史浩的保塯祈祷文,祈祷的对象是比较宏观、宽泛的,在青词中是神灵,在道场疏中是佛,没有明确具体指向。这与民间盐业民俗活动中以具体的、物拟神化的祈祷神不同。民间盐民常把“塯”作为祈祷的对象,舟山的盐民认为“塯”有灵性,掌管着制盐的成败,因此视之为神,称之为“塯(头)神”,旧时舟山地区每当谢年时节盐民要备“三牲”(猪、羊、鹅或鸡)祭祀塯神。[8]

从保塯祈祷文的内容上看,不仅表明史浩对神祗的虔诚、对盐业的重视及对百姓的关爱,而且作为盐业史上的“祈晴文”,史浩还非常辩证地看待晴雨关系对盐业、农业的影响,祈祷盐业生产的丰收,希望盐业生产作业期间晴天无雨,也希望不要因晴天干旱而影响农时,“三日之霖利,不遗于农亩”,“水则利于殖苗,而复忧其失塯。惟雨旸之并若,庶财赋之两全”,惟愿晴阴得序,风调雨顺,两全其美。

从写作的风格看,青词和疏文都采用四六俪语,显然作为地方官、文学爱好者的史浩是将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看待的,在其中大展文采,体裁上为散文或散韵夹杂的形式,有不少对仗工整的骈体,如“国饶近宝,诚为货殖之源;水润作咸,必假阳精之助”、“暵其干矣,斯成万溜之储;雨以润之,则失一年之计”,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在仪式上宣读。由于保塯祈祷仪式,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青词和疏文是在地方官员、僧道以及文人儒士等参加的大型祈祷仪式上所使用的文本,其在表现形式上尤显庄重,既要写出天气对盐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又要写出对上苍的期盼要求。史浩创作的青词和疏文讲究常用常新,每次祈祷都会创作出新的文章,以表现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因此地方官员也常常委托文笔姣好的史浩这位社会名流来创作各类祈祷文,以期通过他的生动文笔,来打动上苍,实现祈祷的目标,如收入《鄮峰真隐漫录》中的《昌国县祈雨疏》、《昌国泄潭祈雨疏》等。

四、盐业祈祷与舟山道观、寺院的发展

《昌国保塯青词》和《昌国保塯道场疏》分别是在道观、佛寺中举行的祈祷仪式中所用,反映了道观、寺院在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自汉代以来,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逐渐渗透到统治者的仪式形态领域,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把宗教功利化,期盼宗教神灵的庇佑,祈晴、祈雨成为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有时还招募道、僧、士作坛祈祷。另一方面,佛教道教徒在祈祷活动中也积极效力。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指出,佛教中关于佛在掌控水旱方面的神力原本并不突出,道教诸神在掌控水旱方面的神力大抵类似。二教诸神这方面的“神力”似都有个演变过程,到了宋代,佛、道二教诸神在这方面的“神力”变得十分突出。而僧人、道士在这方面与神对话、沟通的能力也相应大为增强,不少僧人、道士也以这方面的能力自耀或互相称颂。[9]因此南宋时,各类祈雨、祈晴等仪式往往安排在道观、寺院中进行。《昌国保塯青词》中的祈祷仪式就是在道观中举行,“是用敷净,供于琳宫”,琳宫就是道观,在南宋的舟山,应该是在道隆观举行的祈祷仪式。

道隆观,位于昌国城南道隆山上,本来是东岳行祠。南宋初期建炎年间,金兵追击宋高宗到“舟山”,登岸冲进道隆观搜索,用刀剑砍击殿中木柱,柱子竟流溅出红色的液体,吓得金兵急忙退去,从而保全了城池,这里有神仙显灵救驾护城的意思,传说颇有传奇色彩。宋宣和二年(1120年),道隆观重新建设,朝廷敕有匾额“全阙赓扬、蓬莱福地”,是当时舟山最重要的道观。作为祭祀、祈祷仪式的举办场所,道观与南宋地方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地方官员与道观也往来有加。史浩还多次造访道隆观,曾有《临江仙·题道隆观》:

试凭阑干春欲暮,桃花点点胭脂。

故山凝望水云迷。

数堆苍玉髻,千顷碧琉璃。

我本清都闲散客,蓬莱未是幽奇。

明朝归去鹤齐飞。

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祈祷盐业生产丰收仅仅是史浩在舟山任职昌国盐监期间的一个插曲。但史浩任职昌国期间,与同僚合作良好,恪尽职守,确实为昌国盐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后人没有忘记他。绍定二年(1229),地方政府和百姓立史浩祠于道隆观东侧,榜曰:“真隐旧游”。

道观不仅是道士修炼的福地,在作为盐业生产基地的昌国,也是政府祈福保“塯”的场所。因此历年政府追赠有加,通过赐地及各界捐施使道隆观拥有广阔的地产,到元代有“田一百余亩,地一百余亩,山五百亩”,以供养道观道士的正常开支。

南宋时期的舟山佛教寺院也得到较大发展,宋宝庆《四明志》中记录的昌国佛教寺院总数达到了23座,这与地方政府官员的笃信、宣扬、支持有关,同时也与佛教寺院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参与“保塯道场”的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1]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宝庆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宋)史浩著.鄮峰真隐漫录[M].宋集珍本丛刊第四十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一册)[M].陈焕良,文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

[4](元)脱脱等著.二十五史(全本):宋史1[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5](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M].南京:金陵书局,1874.

[6]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点校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朱迎平.宋文文体演变论略[J].中山大学学报,2007(5):7-12.

[8]武峰.浙江盐业民俗初探——以舟山与宁波两地为考察中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6-10.

[9]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道观道场盐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重庆中井坝明清盐业遗址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二间高夹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