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货”词义演变考
2014-08-15程艳
程 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自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出口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大量新词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其中“水货”作为行业词而出现,并呈由南向北之势迅速被人们熟悉和使用。但由于该词缺乏准确规范的含义,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图从“水”、“货”二字本义出发,对其词义进行分析,探析“水货”的真正含义及其词义演变的过程。
1 “水货”词义考释
1.1 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
“水”的本义即水流。《说文解字》释义为:“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1]224“货,财也”[1]130,其本义指财物。故从字面含义来讲,“水货”就是指通过水路运输的货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货”一词逐渐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且专指通过水路运输的走私货物。
例1 那人拉着林孝新说:“亚新,我身上有水货(走私货),看在同乡的份上,你放我过去。”[2]1
例2“你们拿得出这批机芯的报关单吗?拿不出来,我们就觉得你们是用水货哄骗消费者。”[2]2
例3 佳能则一再要求国内经销商通过正规渠道进货,防止“水货”对“正品”的冲击。[2]2
考察辞书及互联网资料库可以得知,“水货”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早期的商品走私者为谋取更多利润,采取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的方式,将国外船运过来的商品进行密封之后先投入约定的浅海中,再从陆地乘坐小船到该地点将货物取走。由于其主要运输渠道是水路,所以“水货”成为走私物品的代名词。
1.2 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
虽然最初走私货物的方式就是将货物投入海水中,但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水货”一词不再单指通过水路运输的货物,其词义已经发展到泛指通过海陆空等一切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货物。
例4 据估计,每年通过走私等各种非正常进口途径进入国内市场的水货在20~30万吨左右,实际数量可能还要高出很多。[2]1
例5 在走私猖獗水货泛滥时,水货主要以高额利润(逃避关税)吸引经营者。[2]1
以上“水货”所指商品是相对于那些所谓经过合法报关手续等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境外商品的“行货”而言,就商品质量而言,“水货”并不等同于假货、次货,只是他们进入销售地区的方式不合法,单就商品质量而论,水货与行货是一样的。
1.3 表示劣质产品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水货”充斥着我国商品市场,此时“水货”一词的含义既包括走私进入我国的行货,也包括大量掺假、劣质的次货。考察辞书可以发现,用“水货”表示劣质产品是有根据的,在古汉语及许多方言中,“水”具有“掺假、假”的意思,在指人时表示“虚伪、不可靠、骗人的言行”。如古汉语中对“水功德局”一词的解释为:以办事为名而诈骗钱财的一种骗局。《武林旧事》卷六《游手》曰:“浩穰之区,人物盛伙,游手奸黠,实繁有徒。有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不一而足。”“水功德局”之原注:“以求官、觅举、恩泽、转迁、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3]261“做事不坚固亦曰水。” (《南川县志》)[4]981
例6 他那个人水得很,不要信他的。(江淮官话)[4]981
例7 这家伙说话做事都很水。(西南官话)[4]981
例8 那个伢子蛮水,要好生教育他。(湘语)[4]981
例9 他说好了要来的,到这万子(这时候)不来,怕的(恐怕)跟我们玩水了。(扬州方言)[5]134
在汉语北方方言中,“水”作为形容词时,有“(技能或质量)低劣、差、走下坡路”的含义。
例10 “眼看他的工作,一天天地水下去了。”(王宝玺《巧姻缘》)[4]981
例11 他混的比我还水。(哈尔滨方言)[5]194
例12 这批货太水。(东北官话)[4]981
例13 你这次比赛的成绩太水了。(东北官话)[4]981
例14 他那手字写得太水了。(北京官话)[4]981
例15 那场球他们打得太水。(西南官话)[4]981
例16 这些家具才做得水哟!(西南官话)[4]981
在广州方言中,这种含义指向更加明确,“水”形容人时,表示水平低,无本事;指物时,指质量低劣。
例17 我打波好水口架。(我打球打得很不好。)[4]981
例18 口敢口既水野重要人地五百文。(这种次货还要人家五百元。)[5]271
在武汉方言和南通方言中,“水”明确表示“次品”、“赝品”、“冒牌货”。
例19 这个东西太水了。(武汉方言)[5]169
现代社会中最典型的“假酒”、“假蜂蜜”等劣质商品的生产方式,多数是在酒水或蜂蜜中直接掺水制成。有一种股票叫做掺水股,又称虚股、水分股,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超过实有资本总额的股票。在这类词语中,之所以掺了水分就表示虚假、造假,这应当与水本身的物理性质相关。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升温至摄氏一百度后蒸发为水蒸气,降温到摄氏零度以下结成固态冰,但升温后冰块会迅速融化。因此,水给人带来“不实在”、“不可靠”、“虚幻”、“转瞬即逝”的感觉,用水来形容人时,便产生“不负责任”、“马马虎虎”、“不了了之”的含义。
例20 “最‘水’的小伙子好些也一本正经了。”(西南官话)[4]981
例21 “经过一番盘查之后,众人发现,谢捕头是个水货,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支走。”[2]2
正是由于汉语方言区中的“水”早已有“假、质量低劣”之类的含义,加之走私的水货商品没有正规的销售代理商,当商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时,都无法享受正规的售后服务,使得商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大大缩短了其正常使用寿命。这在本质上与方言区中“水货”所指的质量低劣、使用寿命短的假货、次货毫无差别,因此人们一听到“水货”,往往首先对其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将本身含有质量问题的劣质产品同样称之为“水货”。
例22 五金店老板说:“我对产品质量负不起责呀!亲戚或‘哥们儿’买了水货只好退我,我不就遭坑了吗!”[2]1
表示劣质商品含义的“水货”已与最初表示无质量问题的走私货物在含义上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词典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义项。
1.4 表示平行进口货
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商品的范围也由国外走私货物扩大到国内的产品。此时的“水货”并不完全表示“假货”、“次货”,往往只是没有经过正规渠道或正规销售代理商而进行交易的商品的代称,但此类商品的质量与正规商品并无差别,而且在其正规的销售地区是可以得到保修的,且随着商品市场激烈的竞争,现在有很多“水货”商品也可以在内地保修。这类商品不但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价格往往也低于正规行货,其实质属于“平行进口”货物。平行进口一般是指未经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的进口商,将由权利人自己或经其同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投放市场的产品,向知识产权人或独占被许可人所在国或地区的进口。这样的进口商品有着合法的来源,加之价格的绝对优势,使“水货”一词含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再单纯表示非法走私货,也绝对不表示劣质产品,这样的“水货”既有了合法身份,又有了质量保证,其较最初的含义不仅范围扩大且词义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而目前商品市场上对此类产品的称呼仍较多使用“水货”,这给商品购买者带来很大的交际困难,许多普通消费者并不清楚即将购买的商品是属于非法走私、无售后保障的“水货”还是有质保的“平行进口货”,若一致将此类商品认定为无质保的走私商品,则完全是因他们对“水货”的词义不够明确而带来的麻烦。这说明“水货”一词的含义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针对目前“水货”所能表示的不同商品特点重新对“水货”所指范围进行规范,特别是对新出现的“平行进口货”不应再使用“水货”对其进行简单定义。
此外,“水货”一词还可以表示“水产品”,指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
例23 “顺福楼的厨子们几乎倾巢而动。那天早晨白厨子去鱼市办水货。”[2]2
例24 “一种是鲜货行,代客投牙买卖鱼虾水货、荸荠茨菇、山药芋艿、薏米鸡头,诸种杂物。”[2]3
现在“水货”用来表示“水产品”的使用频率逐渐变小,人们说起“水货”更多的是指“走私货”、“劣质产品”等。而江河湖泊出产的动植物多被称为“水产”、“海鲜”。
2 词义演变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通过对“水货”一词本义及引申义的分析,可以看出词义的发展演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1 社会历史原因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词汇系统既要保持稳定发展,又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旧词逐渐消失,新词不断涌现,是词汇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新词语的产生不是随意的,为了描述新事物,人们往往将原有词汇进行改造,通过扩大、缩小、转移词义,以及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等方式,给旧词赋予新义新用法。
2.2 词典规范作用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词典》要在一定时期内对词语义项进行调整和修订,使词义最大限度地符合使用人群的交际需要。词典对词汇的规范建立在现实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对词汇进行总结、词义修订、合理废除或补充,使词汇能准确地表达使用者的思想,发挥更强大的社会功能。词典中关于词义项的确立应以区别词义为基础,词义有了区别才可以分别建立义项。词义应具有概括性,多个义项之间只有属于并列或相反的关系时才可以分别立项,否则即使建立再多的义项也是多余。
2.3 对方言词语的吸收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需要不断吸收一些广泛使用的方言词,及时反映人民口语的发展,并丰富汉语词汇。地方方言是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巨大源泉,允许方言进入普通话,可以使普通话词汇系统更加严密、丰富,并增强表现力。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普通话词汇系统较多地吸收方言词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其吸收过程应符合一定规范和原则。
2.3.1 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方言词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其它地区的影响较大,故该地区的方言词也会影响其它地区的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系统,但只有能满足社会发展交际需要、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体现地域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词汇才可以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例如“套牢”、“坐轿子”等股票词汇几乎都来自经济较其它地区发达的上海。“按揭”、“复式”、“廉租”、“物业”等楼市词汇都来自粤语,它体现的其实是香港文化。
2.3.2 吸收普通话词汇系统中词义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的方言词
普通话词汇系统虽然强大,但仍会出现无法准确表达符合社会发展新事物概念的词语的现象。这些词语往往在方言中有明确的词语对其进行概括。普通话词汇系统通过吸收这些词义准确、简单易懂的方言词,为自身增加新材料、焕发新生命,并不断丰富和调整词语、词义系统内部关系,从而达到词汇系统的平衡。
2.3.3 吸收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在汉语中,方言词的形式丰富多彩,普通话在吸收方言词的过程中,需根据构词经济方便、语音朗朗上口、词义新颖准确等要素进行筛选和改造,最终选择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要求,使有很强生命力的词汇优先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DB/OL].2009-07-20[2013-09-18].http://ccl.pku.edu.cn:8080/cclcorpus/.
[3]刘坚,江蓝生.近代汉语断代语言词典系列——宋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