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宴请礼仪比较——餐桌禁忌
2014-08-15冀彦君贾秀英
冀彦君,贾秀英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0 引言
众所周知,不论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饮食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人类文明中,餐饮文化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餐饮作为社交的一部分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此,餐饮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就是请客吃饭,大家非常享受宴饮的热闹气氛。“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而法国人则将“吃”视为一大人生乐事,他们认为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然而,人们越是看重饮食行为,就越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来规范饮食活动。于是,餐桌禁忌便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国的餐桌禁忌与法国的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通过了解,能发现双方餐桌礼仪的特色和弱点;通过比较,有利于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学习其优势和长处。中国主人在设宴招待客人时,桌上的菜不仅花样繁多,而且数量也有一定的讲究。若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越能显示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且通常会造成很严重的浪费。而在法国,盛宴一般准备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是在家里待客,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有必要向法国人学习,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当然,中国的餐桌文化也有其可取之处。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而法国人坐到餐桌上只是专心致志地享用自己盘里的食物,基本不做交谈,即便讲话,音量也保持对方基本听见的程度。比较而言,中国人的餐桌气氛比较“闹”,但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
1 中法餐桌禁忌的表现
1.1 用餐前
1.1.1 餐桌选择禁忌
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到农耕文化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的影响,形成了“大团圆”的意识观念。在中国,凡是重要宴席的餐桌都选择圆桌,单从外形上就能体现出团结和睦,实质上也是中国人看重集体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国人对公平分配物质的向往,因为圆桌上的食物距离每个人都是相等的。
而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强调“理性”及“以人为本”的人生理念,人们常“追求个性解放”,这也体现在西方人对餐桌的选择上。法国倾向于使用方形桌,因为方桌突出了个人位置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凸显。因为圆桌上每个人都能看到所有人,这似乎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法国人忌吃“大锅饭”,在他们看来,“大锅饭”是对彼此不尊重的行为表现,所以,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和分配均匀的食物。
1.1.2 餐桌座次禁忌
中国餐桌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便宴还是家宴,最忌讳的就是席位座次不清,主宾尊卑无序,师生无别。因此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置应当有清晰的区分,排列位次的方法基本有以下4点:①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②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座,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的方向为上菜方向,靠右坐的人因此要比靠左坐的人优先受到照顾。③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④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1]139-141
在法国,也有着一套独特的法式餐桌文化,前面提到西方一般都使用方桌,法国餐桌席位次序的禁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异性二人同去就餐,男士忌讳大男子主义,过度自我,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不应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②夫妇同席,女士应在靠墙的一边,男士坐在其夫人对面。③入座或离座均应从座椅的左侧进出,忌从右侧或直接拉开椅子,这是没有礼貌和风度的表现。④在宴席中,忌男士先入为主,不顾女宾,这样做会令女士对男士感到厌恶。
1.2 用餐中
中国人在用餐中的礼仪禁忌颇多。在对餐具的要求上,中国在等候时忌讳玩弄餐具发出声响,尤其忌讳用筷子敲碗,因为这被视作乞丐行乞的行为。相传古时候有所谓蛊毒之说,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叫姻,然后取百虫放入瓮中,经过很多年以后打开,必有一只将其他的都吃掉,这只独存的就叫蛊,人们在用蛊毒害他人时,为了使蛊起作用,就要在卜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成了中国人用餐时的大不敬。[2]在取餐时,中国人要求每次取菜不应太多,应先吃离自己较近的菜,忌起身去取离自己较远的菜,更不可以指使别人帮自己取。在进餐时,中国人忌讳口含食物便同他人交谈,也忌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中国人通常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在用餐时犯了禁忌可能会带来厄运。比如说吃鱼,当吃完一面鱼身,需要翻转到另一面时,通常开车的人是不会动筷子去翻的。他们认为如果翻了鱼身,那么驾车的时候就会翻车。[3]此处值得一提的是“筷子禁忌”,即与他人在餐桌交流中不可挥舞筷子,更忌将筷子插在食物上,因为这是用来祭祀逝者的仪式;另外用筷子剔牙也被列入餐桌禁忌之列,甚至被视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法国人对餐具也有要求。他们在等餐时,忌随意摆弄刀叉,致使刀叉与碟碰撞发出响声,而且在暂不使用刀的时候,应将刀刃朝向自己摆放。法国人用餐时,由于每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食物,故没有取餐忌讳。他们在进餐时,忌将两手支在桌子上,在放置刀叉时习惯于将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用刀轻轻切割盘中的食物时,忌大力操作发出响声。法国人在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如若打嗝,要向大家表示歉意,更不要对着他人或对着菜打嗝或打喷嚏。法国女性忌在餐桌上化妆。进餐过程中,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也被划入禁忌之列。
1.3 用餐毕
中国人在吃完饭后忌讳说“我吃完了”,这意味着自己将要死亡,没有机会再吃饭了,而应说“我吃饱了”。同样,不知会一声而自行离开餐桌同样被视为禁忌,客人如确有急事需先行告辞,应向主人说明原因,表示歉意;同时,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可以请同桌其他人待久一点,继续刚刚的话题,同时表示歉意,说明自己是真的有要事在身必须先行告辞,而不是故意要扫大家的兴。[4]140
法国人饭毕,则将自己的餐具收回原处,忌随意摆放。如果你受到邀请,初次到法国人家中用餐,饭毕忌用餐巾大力抹嘴,应当注意仪态,用餐巾一角轻轻地擦去油渍即可;且忌将餐巾叠起,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尴尬与不快,因为这种行为在西方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它表明你今后将不再到他家来用餐了。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餐巾团成一团,放在桌子旁。[5]24同样,法国人认为在进餐过程中不应突然退席,若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
2 中法餐桌禁忌差异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很大,并且有黄河与长江两条重要灌溉河流,且平原、盆地众多,因此以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业产业为主。而欧洲基本没有广大肥沃的农耕平原做支撑,其山区众多,并不适合种植小麦。除此之外,中国养生型大陆农业食物因结构的需要,以汤的烧煮之食为主体,促成了中国人在进餐方式上选择筷子。[6]78法国位于欧洲西部,海岸线绵长,约2 700公里,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全年温和湿润,游牧业相当发达,人们习惯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切割食用。大约至15世纪时,为了改进进餐,才使用了具有双尖的叉,因为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并不雅观。故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需要刀的切割辅助,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具有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出现了四个叉尖的叉子。筷子和刀叉,不仅产生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因为筷子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脱离任何一方都无法继续工作,这恰恰体现出中国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就餐,体现出一种团结的精神。而刀和叉必定带来分餐制,因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先用刀切,然后用叉将其送入口中。可见,法国人始终把个人价值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2.2 文化内涵
中国和法国在餐桌禁忌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民族主流文化思想对餐桌禁忌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深受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因为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从而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关系复杂的等级社会,注重集体意识,贵中庸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建立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上,强调平等、公正、民主,主张自由、开放和开拓精神。西方文化统一的认同性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而法国深受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本位,注重个体意识。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个人都保持他自己的地位,关注于个体的发展,要表现他们并且`在表现中寻找快乐。”
2.3 价值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指导人们的行为。中国人走中庸之道,人们崇尚长生不老,曾在很多故事中会听到有长生不老药之说。因此,中餐崇尚的是理想的养生主义。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主义至上原则,他们追求个体的舒适和健康。因此,西餐崇尚现实的营养主义。
3 结论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出来,而餐桌禁忌在两国的交流合作中更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中法两国的餐桌禁忌为例,具体阐述了两国在餐桌禁忌的表现及原因,以防我国人民在宴请中失礼于外邦友人。进一步讲,随着法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传统礼仪正不断受到法国礼仪文化的冲击,这要求我们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保护中国礼仪的同时,又与法国礼仪进行有效地融合,这更有利于中国和法国的跨文化交际。[7]
[1]张晓梅.晓梅说礼仪[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杨柳,田丹丹,苑富山.中美餐桌礼仪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1):78-80.
[3]余琳,周游.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硅谷,2008(18):188.
[4]肖文键.中国式饭局宴会全规则[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5][法]西塞罗·唐纳.西方禁忌大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陈苏华.人类饮食文化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7]张纯.中西方不同餐桌文化折射下的教育观差异[J].海外英语,2010(11):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