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弄拉和李荣光的致富梦
2014-08-15侯金谷
侯金谷
在广西马山县弄拉屯,面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石漠化生态危机,弄拉人在当地经济能人李荣光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封山育林保绿色
森林繁茂、自然资源丰富的原始生态是弄拉村民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根本。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成片的山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弄拉人开始饱受石漠化之苦。植被和水土是生态之本,没有了水土的弄拉成为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是石山地区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被世界环保专家称之为“地球之癌”。石漠化导致弄拉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资源丧失,山石裸露,水荒粮缺,村民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弄拉人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决定订立村规民约,管住“一把刀”,封山育林,还青山本来面目。为此,弄拉成立了护林小组,每日上山照管林木,并规定,砍伐一棵树木就要栽植六棵树苗。后来,随着国家开始实施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治理措施,曾在20世纪70年代担任过弄拉生产队长的李荣光,在外出打拼创业致富后,于2008年开始带领村民们“靠山吃山”,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辟了发展生态旅游致富的新路子。李荣光从转变村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入手,自费带领村民到外界参观考察生态农村发展之路。观念的转变开启了弄拉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自此之后,保护和开发山林成为深入弄拉人脊髓的精神。
李荣光认为,封山才能育林,在封山育林的同时,需要保护植被,同时栽竹种果,移植中草药,修建沼气池,使这里原有的灌丛、荒山恢复成繁茂的森林,由此,他探索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综合治理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区生态环境。他的封山育林思路也被广泛推广到马山全县,经过推广,马山县累计封山育林面积达140万亩,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56%,石山植被覆盖率达61.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超过广西平均水平,居南宁市各县区前列。
经过多年的努力,弄拉从当初的“地无三尺平”,到如今的大路通天,处处畅通;从过去的荒山野岭,到如今的生机勃勃,绿意葱葱;从当初人们的质疑不断,到如今村民们涌跃入股建设。弄拉变了,弄拉人变了。弄拉人不再“临渊羡鱼”,而是“退而接网”,弄拉形成了 “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地里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森林覆盖率达93%。凭着弄拉的自身优势,弄拉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焕世登场。
在原始自然生态理论中,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弄拉通过保护山林改变了石漠化的植被,从而实现了弄拉绿水青山的荣光复兴。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弄拉人对家乡的信心和未来的期盼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李荣光把弄拉带上了致富之路。
立体农业提效益
弄拉全屯25户人家散居在大小不同的十多座山头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是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示范点。全屯只有40多亩只能人力耕作东一块西一块的耕地,人均不足半亩,经济来源很枯竭,加上离圩镇有五、六公里远,要到街上买卖东西都要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弄拉居民收入微博,不足以覆盖日常的生产生活支出。李荣光认为,弄拉的发展不是发展工业和制造业,而是要发展绿色农业。
李荣光经过认真调研发现,南方的竹子长得快,两三年就可以卖掉。因此积极种竹子,并把这种造林办法称为“以短养长”,后来还逐步尝试种植了适宜石山地区生长的果树、木材、药材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桔、柿子、龙眼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和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开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造林“造”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弄拉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在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中,广西大石山区很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的地方成为重灾区,但弄拉屯却是满山树木葱郁,水源充足,农作物生长良好。“弄拉模式”经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宣传推介后,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如今经过推广和实践,以弄拉为核心、周边12.7万亩的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了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生态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马山县在全县石漠化地区积极推广“弄拉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科学的立体生态种植,让这里的绿色,绿得更有层次,绿得更为久远,绿得更有新意。如今,这里已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这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正按计划逐步实施。此外,这里也成为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和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
生态旅游促发展
弄拉气候宜人,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弄拉屯把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同时弄拉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发展生态旅游,弄拉屯占尽了天时地利。李荣光认为,弄拉如果要走“泛生态经济”之路,不仅要依靠先天的自然优势,更要让景在物中生,人在景中游。弄拉人在山上修建了弄拉普陀寺等人文景观,同时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点缀其中的度假村,和弄拉的传统文化、朴实乡民一起,形成了立体的弄拉旅游特色。
2008年12月,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揭牌。李荣光拿出1000多万元投资扩建进屯公路、平整土地和建设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在弄拉旅游中,村民以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入股,李荣光自身出资,不让群众投入一分钱,由企业承包所有开发费用,免费为全屯每户兴建统一的新楼房,不动山里一草一木。村民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的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通过利润四六分成(企业占40%,村民占60%)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
如今,弄拉的生态旅游已经初具规模。李荣光对于弄拉的“泛生态旅游”规划却远远没有停止。2010年5月14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来到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调研时强调:“弄拉模式在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上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把握住了关注民生、致富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根主线,这正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总结推广弄拉模式”。
如今的弄拉屯已经是一片青山绿水,林果面积超过两千亩,仅中药材就有200多种,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称号;而马山县也素有“黑山羊之乡”和“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如三声部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别具特色的壮族扁担舞也多次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演,另有规模宏大的壮族挥鼓、千姿百态的红水河奇石、根雕等,共同组成了新弄拉的旅游名片。
如果说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农业则是乡村的天然模式。弄拉以保护环境、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一体化的现代美丽乡村之路,的确是一条属于未来的道路。而弄拉的带头人李荣光,则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给饱受石漠化之苦的弄拉带来了绿色的荣耀和光环。